4年前的夏天,来自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贫困山村的林万东因在工地搬砖和713分考入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感动了众多网友。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林万东正大汗淋漓帮在工地打工的母亲搬砖。在他看来,高考结束后帮家里干活、减轻家里负担,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4年过去了,毕业后的林万东,毅然选择返回家乡,到基层工作,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自强不息、回馈善意,化作一团“炭火”无声燃烧。由于出生在深度贫困地区,加之父亲病重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从小就很懂事的林万东对“寒冷”“贫穷”“辛劳”有着深切感受。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唯有自强不息,日后才有无限可能。进入大学后,林万东一边用功读书、努力提升学业成绩,一边勤工俭学、帮助家庭减轻负担。同时,他还参与“春霖”公益助学行动,对口帮助两湖地区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家庭高三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走出大山又回来,毕业后的林万东将个人事业与家乡紧密相连。他即将就职的昆明市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曾是昆明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也是昆明唯一一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急需更多人才投入到建设发展中。在大四时,林万东就将他的毕业论文主题聚焦在东川区的可持续发展上。走出去获取知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回到家乡是为了学以致用、建设家乡,创造更美好的家园。这既是林万东内心的召唤,也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
事实上,像林万东一样,不忘家乡故土的哺育,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的青年人才还有很多。“时代楷模”黄文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自愿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把扶贫路当作“心中的长征”,将生命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曾经“溜索”上学的怒江女孩余燕恰,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学成后的她衔泥归巢,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新时代“新农人”魏巧,2017年,她和丈夫双双辞去在北京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苏,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将自己参与研究的成果亲手播撒到家乡田地里……来自基层、反哺基层,扎根基层、一心为民,他们用青春光芒照耀火热时代,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当前,我们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才能、大显身手。未来,希望有更多青年人才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小孩名字孩子有寓意好听名字大全
庆有
名字出自唐白居易《捕蝗-刺长吏也》--“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字义庆:意为祝贺,纪念;有:意为存在、含有;
子峰
名字出自明朱有燉《元宫词(一百三首)》--“五色云生七宝台,小山子上数峰排”
字义子:本义为儿子,在人名中引申为具有天之骄子之意。同时为众人之首,源自于十二地支的首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属相中的第一位。;峰:意为山峰;
安明
名字出自宋方岳《风流子(和楚客维扬灯夕)》--“仿佛神仙,刘安鸡犬,分明富贵,子晋笙萧”
字义安:寓意为合适、安逸、安定、平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
东安
名字出自元王寂《拙轩》--“年来安东逐斗升,吻胶背汗疲炎蒸”
字义东:意为东方,象征吉祥;安:寓意为合适、安逸、安定、平安;
应华
名字出自明张昱《鹦鹉士女图》--“美人应自惜年华,庭院沈沈锁暮霞”
字义应:寓意为通达、响应;华:意为精华、美丽光彩、繁荣;
羽生
名字出自元王恽《水龙吟赋莲花海棠》--“翠羽生红,雾纱肌玉,风流谁比”
字义羽:表示羽毛、羽士;生:意为生长、旺盛;
虎峰
名字出自唐吕岩《鄂渚悟道歌》--“直待虎啸折颠峰,骊龙夺得玄珠弄”
字义虎:意为勇猛,虎将;峰:意为山峰;
安之
名字出自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孟子》--“”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字义安:寓意为合适、安逸、安定、平安;之:助词;
卫宾
名字出自唐李乂《高安公主挽歌二首》--“宾卫俨相依,横门启曙扉”
字义卫:表示卫冕、捍卫;宾:指客人、受人欢迎的人。;
圣浩
名字出自唐贯休《少监三首》--“即应出将传家法,圣泽恩波浩浩然”
字义圣:寓指品德学问达到最高成就的人;浩:意指宏大、有气势、广阔;
立坡
名字出自宋刘辰翁《六丑(春感和彭明叔韵)》--“记上元时节,千门立马,望金坡残雪”
字义立:寓意为自立、独立;坡:山地倾斜的地方。;
百威
名字出自元王逢《题马洲书院》--“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
字义百:比喻很多;威:意为使人敬佩的气魄;
银山
名字出自南北朝张正见《游简寂观》--“即此神山内,银牖映仙宫”
字义银:寓意为贵重、有价值;山:寓意为安稳如山;
远江
名字出自南北朝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字义远:意为距离长;江:指大河;
心伟
名字出自宋李处全《念奴娇(京口上元雪夜招唐元明)》--“造物有心成伟观,来伴红蕖开彻”
字义心:表示爱心、虚心;伟:意为壮大、盛大;
宇新
名字出自宋张孝祥《念奴娇》--“露滴金盘,凉生玉宇,满地新霜白”
字义宇:指所有的空间;新:意为奇特不凡的、新鲜;
有能
名字出自宋徐经孙《乳燕飞》--“应门有子能承志”
字义有:意为存在、含有;能:意为才干、本领、能力;
圣力
名字出自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孟子》--“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字义圣:寓指品德学问达到最高成就的人;力:意为能力、力量、努力;
锡威
名字出自明周楷《赠颛愚上人》--“散花空习气,卓锡露威仪”
字义锡:指一种金属;威:意为使人敬佩的气魄;
成山
名字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字义成:意为成功;山:寓意为安稳如山;
杨家村村史馆内打造的生活场景,土灶由老泥水匠现场砌成。
长达村村民在村史馆表演皮影戏。均朱雅文摄
丰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小青最近也十分忙碌。在丰桥村村史馆分馆的“鹤邻家”中,不仅摆放着老村民当年开挖大治河的老物件,村民沈根荣开设的翰林社也设立于此,为村里青少年免费教授书法课程,陈小青忙着筹备开课安排。
当下,传统村落日益减少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同时发生,建设村史馆变成一项刻不容缓的乡土记忆抢救工程。去年9月发布的《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中提及,本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依托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建设村史馆,编撰村志。近日,记者走访多家上海村史馆后发现,越来越多村史馆被激活,它们不仅是记录乡村历史、承载乡愁的空间载体,其内涵和外延也愈发丰富,成为沪版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注脚。
如何打造村史馆?
呈现独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青浦重固,章堰泾两岸商铺林立,茶坊、酒楼聚集,章堰人傍水而居,古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明清时期,章堰古镇就已是一派繁荣景象。如今,占地百余亩的古村落实现老村焕新,临河30多栋青瓦小楼,基本按照原来的结构和样式进行了重建。
穿过兆昌桥、途经城隍庙,沿章堰泾一路向西数十米,章堰文化馆映入眼帘。那里原是章家老宅和村史馆,残破严重,唯有外墙风貌保留较好。设计师在固定和保护的基础上,用白色清水混凝土新建部分功能性建筑。远远望去,就像老房子里“长”出了新房子。这座曾入围“2020世界十大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榜单的建筑,已成网红打卡点。“网红”并非建设者本意。章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屠拥军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以来,原来的政府行政机构逐步搬离,商铺和民宅纷纷空关。直至2017年古村落保护修复项目启动,这座古镇才逐渐恢复生机。
“章堰村最有韵味和价值的就是文化和历史,必须要维护好。”在屠拥军看来,与那些颇具现代感的村史馆相比,章堰文化馆遵循了建筑本身的历史脉络,从外观上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历史,文化馆附近的古石桥、西边的徽派建筑、东侧的民宅等亦是如此。
在复旦大学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平养看来,乡村文化是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高度凝练,体现特定地区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是乡村与乡村之间的本质区别。“无论村史馆还是村志,都要充分凝练本村文化特色,而不仅是打造网红。网红总会消逝,但文化历久弥新,越品越醇。”
不仅是外观,作为活化乡村记忆的场所,沪郊不少村史馆在展陈布置和场景打造上,也呈现了每个村庄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走进金山区山阳镇杨家村村史馆,记者一下子被“镇馆之宝”所吸引——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匾额上写着“劳资利济”,是村内张姓人家出资出力疏清河道所得。墙壁上记载着杨氏第三代杨宝田的故事,相传其为人仗义,被称为“杨将军”;土灶系80多岁老泥水匠现场砌成,上面不仅有金山农民画,连“火烛小心”中倒着写的“火”字也被保留下来;墙壁上还印着1992年创作的《杨家村村歌》,据说当时孩子们都会唱。“这里原是村办五金厂厂房,我们将工业遗迹原汁原味呈现,房屋结构、玻璃窗框、20世纪80年代的机器和工业产品都保留了下来。”金山区山阳镇杨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花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村史馆墙壁上的12个大字——“抓质量、重信誉、讲效益、保安全”。
瀛东村,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朝霞日出的乡村,象征“崇明岛精神”的石雕伫立于此。石雕背后,一处场馆内的围垦场景令人惊叹——三四十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荒滩湿地,在湍急江流中,瀛东人挽起裤腿,在滩涂上挥锹挑泥,向江海要土地。“垦拓精神”是瀛东村特有的乡土记忆,村史馆将其充分保留并呈现。瀛东村村干部陈柳对村史馆内打造的围垦场景感触颇深。“我从小跟着父母过来,经历过围垦。这4000亩土地,是我们瀛东人用血汗拼来的。村民围垦到哪里,就把环洞舍建在哪里。”
如何开展乡土教育?
政府牵头加村民自发参与
1958年的农民识字课本、1959年人民公社生产队食堂的饭菜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证……1500多样老物件,将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这里是浦东新区航头镇丰桥村村史馆,79岁的馆长富宝兴在入口处放了张木桌,成为“守门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纷纷‘上楼’。在他们搬家时,我把老物件一样样收过来。”2002年,檀香村、青龙村和丰桥村合并,富宝兴原是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退休后便四处收集老物件。“社会发展太快,老物件和背后的乡土记忆会流失。”富宝兴告诉记者,他为每一位捐赠者拍照留念,老物件上也用便利贴记下捐赠者姓名。
丰桥村村史馆开馆后,已吸引上万人参观,村里老人最起劲,不仅自己去了一次又一次,还把小辈们也带去。长达村卫生院村医秦阿姨老家在丰桥村,谈起村史馆兴致盎然:“老物件多得很!有些东西我父母那一辈才用,一看到实物就想起自己小时候。”
村史馆这一载体,不仅凝聚了上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能开展对村里年轻人的乡土教育。每年寒暑假都是富宝兴最忙碌的时候,小学生成群结队,带着盒饭,在村史馆里一待就是一天,富宝兴就给他们讲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实物和讲解要配套,这样小孩才记得住、有印象。”
在杨家村村史馆内,村干部黄婉娟对一位名叫杨章褀的小学生印象深刻。2013年出生的杨章褀归属杨家村2组,从出生起就住在新城区。“当时,他略显生硬地读着自家家谱上的人名,喃喃自语‘这是我的爸爸妈妈,这是我的太太(太祖母)’。旁边的同学把头凑过去,他还很骄傲地说,上面没有你们的名字,你们不是这个村的。”
在黄婉娟看来,村史馆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寻根之处,他们或许听过以前的生活条件如何艰苦,但从没亲眼看过实物。“上周末,一对家住亭林镇的夫妻参观了近1个小时,临走时说下次要带爸妈和孩子一起来。”
“抢救”乡土集体记忆,对杨家村来说刻不容缓。金山区政府、重点医院、商业综合体等集聚在附近,杨家村是典型的“都市里的村庄”,全村九成以上村民已“上楼”成为居民。“村史馆是杨家村人留住乡愁的载体。即使很多村民已不住在这里,但心还在这里,根也在这里。”陈春花说。
村史馆的建设虽由政府牵头,但文化资源的挖掘还需村民们自发参与。当年,得知村里要建村史馆,杨家村村民纷纷拿出压箱底的老物件:山阳中心小学退休校长王永冲捐出1981年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证书;老支书朱金法将珍藏了70多年的土地证送到村史馆;村民周火明曾在村办酒厂上班,他贡献了一瓶50年前的高度白酒,“当时粮食金贵,酒是用秕谷糠和麸皮制成的”。
要建好村史馆,村志作用很大。记者走访发现,村志大多由退休教师或村干部主笔,他们发动全村村民参与修志,凝聚着村民们对乡土的真挚情感。《杨家村村志》先后修订过两版,均由王永冲主笔。村里第一版村志成书于2006年,当时56岁的王永冲尚未退休,寒暑假天天泡在村里的活动室,再把老党员、老干部一个个喊去“记忆接力”。“那时杨家村刚开始动迁,我就想留下来点东西。”20余万字的《杨家村村志》就此诞生。“下一步是将村志继续深化完善,凡是老人记得住的大小事,比如以前造房子的过程、生产队的情况、养猪场的历史等,年轻人都帮忙记成口述。全村339户,如果每家都贡献1000字的话,村志体量又能扩大。”在王永冲看来,日常琐事背后折射的村庄变迁史,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注脚。
如何避免千馆一面?
“文化大餐”拓展村史馆外延
“好大的风,难道是起山风了?不对,怎么还有两只绿绿的大眼睛?老虎真的来了!”浦东新区航头镇长达村6组的张金梅和10组的茹艳华熟练地操作着手上的两根小木棍,她们正在村史馆内排练皮影戏《武松打虎》。皮影戏在南汇地区俗称“皮囡头戏”。据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皮影戏“兴于浙江海盐之间,颇复及浦东”。长达村的“得秀班”直至解放初期仍在演出,成为家喻户晓的长达村“活名片”。
记者走访后发现,目前村史馆建设也不乏难点,要如何避免“千馆一面”,除了雷同的老物件和模板化的村史介绍,怎么呈现本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另外,如何使村史馆从空间载体升级为村民与村庄之间的精神纽带?
“像皮影戏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元素,如果不去挖掘和宣传,是会被遗忘的。”长达村党总支副书记汪磊介绍,2019年村史馆建成后,皮影戏台就被“搬”了进去。村史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相结合,使村民不仅能“经常来”,还能“坐下来”。
以村史馆为核心,长达村还开设了几间文化活动室,秸秆编织、土布制作、阅览室……这些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参与性十足,拓展了村史馆的外延,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
在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会展系副教授张琰看来,村史馆让乡村文化业态更多元。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村民喜闻乐见且能体现“在地文化”服务需求的内容是村史馆的核心。“村史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中的第四级——村居级设施,最基本的原则是服务村民。在文化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百姓才会真正爱上它。”比如,章堰文化馆就是强化乡土记忆、振兴乡村文化的典型实践,也是青浦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亮点。无独有偶,丰桥村村史馆开设了练习书法的区域;杨家村村史馆内开设了“乡音微讲堂”,老党员用乡音(山阳话)授课,村民们倍感亲切。
“《长达村村志》这么厚一本,小小的村史馆无法完全呈现,尤其是其中那些接地气的民谣、民间故事等。现在的村史馆更像是纪念馆。”汪磊告诉记者,他计划下阶段在馆内植入更多具有乡土气息的元素,以村民和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如何用活村史馆?
成为创新基层治理的抓手
建成村史馆后如何进一步“用活”村史馆?记者发现,在沪郊,不少乡村已将村史馆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抓手。
杨家村村史馆内一隅,整齐摆放着9本按组排列的《杨家村家谱》,这是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寻祖”一年的成果。“刚开始村民兴致不高,没想到做出来后反响很好。我们为村民‘私人订制’,他们想写到哪一代都可以。”陈春花介绍,在家谱修订过程中,村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对乡土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开展基层治理更方便。
黄婉娟对此也深有感触。在梳理某家人的家谱时,村干部得知家里两姐妹关系不好,不愿相互联系。“一开始,我们向妹妹了解姐姐的情况,对方表示并不清楚。后来,她俩都拿到了家谱,很感慨,‘大家始终都是写在一本家谱上的人,生活中有点小摩擦,都不要太计较’。”黄婉娟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卷起来的特殊家谱——杨家村6组村民陶金林提出需求,让兄弟四房的家谱合并成一份。“家谱太长,只能卷起来,血缘树形图开枝散叶,颇为壮观。这说明村民对家谱、对家族十分重视,我们不能写错任何一个名字,出生日期要精确到日。有些家庭里,女儿嫁出去了,家谱上没有写,家人也会要求补上去。”
2005年以来,为考上大学的村民发放奖学金、助学金,也成为杨家村的传统。自村史馆建成后,发放仪式便在馆内举行。“现在的孩子只知道住在哪个小区,不知道自己是村里哪个组的。在村史馆举办仪式的意义在于,告诉他们不管未来走到哪里,都要记住:杨家村是你的根。”在陈春花看来,“居住地”和“家乡”有本质区别。强调乡土身份认同感,是村史馆带来的不可估量的隐藏价值。
富宝兴在收集老物件的过程中也有同感。“以前,一些群众与干部似乎有隔阂感。在建馆修志时,这种隔阂感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逐渐消弭,大家奔着一个目标去,兴致都很高,老村民还会带动年轻村民一起参与。”他告诉记者,村史馆建成后,村民们也有了聊天议事的场所。他总在桌上备一盒茶叶,“我每天都在这里,常有老人来喝茶聊天”。
“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内涵是凝聚村民,使其主动参与村里各项事务,村史馆可让新老村民更好地凝聚起来。”刘平养说,“村史馆的一项主要功能在于,对内形成一个乡村共同体,村民能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并助力乡村其他方面的发展”。(本报见习记者朱雅文记者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