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低温环境给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犊牛健康带来严峻挑战,易诱发腹泻、肺炎等疾病,影响犊牛存活率和养殖效益。为指导养殖户做好犊牛冬季饲养管理,提高犊牛冬季成活率和养殖生产水平。近日,全国畜牧总站和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发布《犊牛越冬管理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内容涵盖犊牛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饲养管理、保温措施、健康管理及疾病防控措施。
因新生犊牛(0~7天)体温调节能力弱,对寒冷环境极为敏感,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新生犊牛健康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北方地区冬季低温条件下,对7日龄至断奶阶段的犊牛给予科学饲养管理,可显著提高其生长性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要坚持母子分开饲养、每日定时哺乳的饲养原则。犊牛与母牛要分栏饲养,选择在饲喂母牛时给犊牛哺乳,日哺乳2次,每次时长为1~1.5小时。犊牛区设置犊牛补槽,补饲犊牛料、优质干草和适温饮水(20℃~30℃)。犊牛料要少量多次投喂,保持新鲜,避免霉变。饲养密度需合理控制,每头母牛12~15平方米,犊牛2~4平方米,确保活动空间充足。该阶段犊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以防风、铺设干燥厚垫草和饮用温水为主要防寒措施。7~10日龄时,对犊牛实施去角,建议优先使用去角枪,去角膏次之,以降低应激。20日龄时,对犊牛进行驱虫。免疫程序包括:20日龄接种牛瘟疫苗,35~40日龄接种犊牛副伤寒菌疫苗,60日龄接种牛瘟、肺疫及丹毒三联疫苗。犊牛每日精料采食量达到1公斤且体况良好时可断奶,断奶月龄宜为2~3月龄。断奶应循序渐进,逐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完全断奶,避免断奶与分群、换料同步进行,以降低应激反应。对于体弱犊牛或者患病犊牛,适当延迟断奶日龄。犊牛圈舍环境需保持干燥和良好通风,但要避免直吹,犊牛趴卧区域需铺设干燥厚实的垫草。要注意保持母牛乳房卫生,以降低犊牛腹泻和肺炎发生率。
冬季低温环境下,科学高效饲喂与保暖措施对于断奶犊牛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控至关重要。
预防疾病是保障犊牛健康生长至关重要的一环。
腹泻是冬季犊牛常见疾病。为预防腹泻发生,需保持犊牛圈舍干燥清洁,铺设30厘米厚的垫草,饮用20℃~30℃的温水,降低腹泻发生风险。同时,精料与干草应保持新鲜无污染,防止冻结或霉变,确保犊牛充足的营养供应。为预防肺炎发生,需优化通风条件,保证最低通风量,改善圈舍内空气质量,但要避免贼风直吹。此外,使用犊牛马甲或保温灯可明显提升保温效果,有助于减少寒冷引起的应激和疾病,对3~4周龄以下犊牛尤为重要。健康监测与免疫管理是关键措施,每日需检查犊牛的食欲、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严格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疫苗,以增强抗病能力。同时,针对暴风雪、停电等突发事件,应提前准备饲料、垫草和应急供暖设备,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护犊牛安全与健康。
科学的越冬管理技术是保障犊牛健康生长的基础。该《指南》基于寒冷地区实际情况,系统总结了从新生犊牛到断奶阶段的饲养管理、保温措施、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措施,操作性强,对中小型养殖户和规模化牛场均适用。合理运用技术措施,有助于降低因寒冷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为实现健康、高效和可持续的肉牛养殖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