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水稻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了追求水稻的高产与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大面积的单一化种植,加上化肥和农药等的大量投入和高度依赖,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粮食安全等问题。因此,转变现行“高投入、高污染、高浪费、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稻田生态种养在全国水稻主产区推广应用研究的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大,大力发展稻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广东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远远落后于全国稻作区平均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鸭稻共作、稻鱼共生、稻田养蛙等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开展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的研发、集成与示范,对充分拓展我国广大的稻田水产养殖空间资源,实现“一水多用、一季多收”,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和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现有或同类技术的比较优势(限800字):
本成果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支撑服务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项目、广州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等系列课题支持下,研发和示范应用了“一稻两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等一系列创新模式。集成构建了具有“八化”(生态化、减量化、轻简化、菜单化、标准化、傻瓜化、高效化、健康化)特色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体系。
同时,通过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分布式服务站等,创新了“六多”(多主体、多载体、多媒体、多层次、多技术、多用户)“三全”(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农技推广模式和组织形式,全方位开展了稻田生态种养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本技术成果的研发与集成推广应用为生态农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旅游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为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
技术要点以及对生态环保的影响(限800字):
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后,明显增加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有效地减少了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绿色发展,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公众健康。
技术适宜推广区域(限500字):
根据本团队编制的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等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在广东省海纳农业公司生产基地(粤东地区)、连山农科所和欧家梯田生产基地(粤北地区)、河源市运宝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粤北地区)、罗定丰智昌顺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粤西地区),通过公司(农科中心)+农户(种植大户)等方式,开展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的示范推广。
获得荣誉及其他注意事项(限500字):
1、2016年,“鸭稻共作绿色健康生产系列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2010年,“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其推广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3、2020年,“水稻与蔬菜间套轮作高效绿色生态生产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4、2021年,“鸭稻共作绿色生产系列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入选2021年农业资源环境与农村能源生态行业优秀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