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蓝色良田”,建设“蓝色粮仓”——做好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大文章”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础,要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向陆地要粮食,也要向海洋要食物;不仅要有陆地粮仓,还要建设“蓝色粮仓”。

我省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蕴含丰富的“蓝色粮仓”发展潜力。“江苏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加快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说。

“蓝色粮仓”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我省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红火”。

12月20日,记者来到了被称为江苏“亲海近海第一区”的连云港市赣榆区,这里的海水育苗和远洋捕捞均在全国沿海占有一席之地。在江苏尊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海马养殖车间里,海水的气味扑鼻而来,放水声等各种设备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蓝色的海马养殖水池依次排列,密密麻麻的海马在其中游来游去。

北方的人参,南方的海马。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海马以干货的状态在市场上流通,多为药企收购,干品海马年消费量在200吨以上,但目前国内养殖海马干品产量不足10吨,市场需求缺口巨大,人工养殖海马市场空间广阔。以平均8000元/公斤计算,干海马年产值达16亿元,且消费量正以每年超10%速度增长。

“想提高海马的产量,就要有优质的海水,这是决定海马养殖的关键因素。”该公司董事长李君辉表示,赣榆区的气候良好,海水的水质也很优良,此外还有丰富的食物饵料,非常适合膨腹海马的培育。“我们每天可繁育海马幼苗5000多尾,已实现种马和商品海马的批量销售,今年产值预计能达到2000多万元以上。”

赣榆区拥有62.5公里长海岸线、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08万亩,年实现渔业产值131.7亿元;去年,赣榆区水产品产量达45.4万吨,较上年增加4.97%,渔业产量和产值排名全市第一,居全省前列;今年,连云港整合苏鲁海产品批发市场、海头现代渔业设施集中区为中心、柘汪镇紫菜产业园、现代海洋牧场、青口镇蓝湾育苗中心等渔业优势资源条件,赣榆区获批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

除了赣榆,我省其他地区建设“蓝色粮仓”的步伐也正加快——

在通州湾,江苏通州湾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金峰介绍,南通通州湾海水养殖示范区通过改造,昔日海水养殖尾水已变身“水资源”,示范区为高涂围海养殖区域,面积17550亩,其中养殖水面13070亩,养殖主要品种为脊尾白虾、梭子蟹等,少量养殖海蜇、日本对虾、海水鱼类和贝类;

在如东县九龙村,该县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周亚文告诉记者,九龙村按照“一河一策”治理原则采用生物生态直接净化工艺治理养殖尾水,为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尾水“生物生态直接净化工艺”模式示范点,水产养殖业为该村主导产业,全村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1万亩,注册有“龙仔”牌南美白对虾商标;

在响水县,江苏三圩盐场海水养殖基地打造5000亩高品质海产品养殖基地为养殖核心区,采取虾、蟹、贝混养的低密度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年产日本对虾240万斤,贝类1250万斤,梭子蟹56万斤,脊尾白虾15万斤,产值近3亿元,海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鲁、闽等地。经多年建设,养殖区已形成以日本对虾为主,贝类、梭子蟹等为辅的规模化高效现代养殖园区……

季辉介绍,江苏海洋渔业产值达到500多亿元,海水产品年产量也达到了135万吨。近年来,江苏正持续向前,深耕“蓝色良田”,建设“蓝色粮仓”,向着培育壮大高效特色海洋渔业迈进。

对比先进省份,短板弱项明显

虽然我省沿海各地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多措并举发力,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对比先进省份,短板弱项也十分明显。

以海产品的生产结构为例,从海淡产品比例来看,我省海产品占比不高。记者了解到,我省以淡水产品为主的特征较为明显,海水产品产量、产值仅占全省总量26%左右;山东、福建、浙江以海水产品为主,产量、产值占比在80%左右;广东海淡水相对均衡,海水产品产量、产值占比50%左右。

阳澄湖大闸蟹、盱眙小龙虾、中洋河豚、太湖三白……江苏虾蟹经济中外闻名,淡水渔业产值30多年全国排名第一,且养殖大多为高产值鱼蟹,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占比超过76%,“虾蟹”经济已成为江苏渔业的“金字招牌”。

然而,相比江苏淡水鱼虾蟹特色养殖,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坦言,江苏海水养殖,海水养殖规模较其它省份偏小,叫得响的是紫菜、文蛤,梭子蟹、海蜇等,还没有一条规模养殖的鱼。

“虽然我省的淡水渔业非常发达,但是受限于江苏的海洋自然条件,我省甚至缺少一条叫得响的海水鱼。”张朝晖表示,相比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它们区位优势好,沿海开发资金投入,包括科技、人员队伍的投入都远超江苏。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上风电、深水网箱、海洋牧场,江苏缺乏科技投入和种质资源,在原产地和科研方面也处于劣势,与沿海兄弟省份差距拉大。“海水鱼我们是薄弱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苗种,原产地在江苏几乎很少,从育苗开始,种要去外省借种,养苗要买别人的苗,江苏海洋本身缺乏这种优势。”季金峰说。

除了海产品的生产结构较为失衡之外,我省海洋渔业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短板——

从总量规模看,综合实力不强:目前江苏省海洋渔业产业总体规模仅排在全国中游,人均海水产品不足1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水产品年产量仅为福建、山东的18%,浙江、广东的30%;海洋渔业产值也仅为福建、山东的35%,浙江、广东的55%。

从发展区域看,深远海发展空间巨大: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以传统的近海、滩涂贝藻类养殖为主,深远海养殖仍未取得突破;目前全国已建成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山东建成67个、广东建成38个,江苏建成4个;全省仅4家远洋渔业企业、43艘远洋渔船,船队总规模不大。

由此,我省需要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江苏人敢闯敢试精神,聚焦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找准工作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建设“蓝色粮仓”。“更大力度向海要空间、向海洋进军,推进海洋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季辉说。

破除短板弱项,建好“蓝色粮仓”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物种,被称为“海上金矿”。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完成首航满载归来,在150余天有效作业中捕捞4万余吨鲜虾、船载加工5000余吨虾粉,标志着江苏省传统的养殖捕捞向深远海迈出重要一步。

“深蓝”号首航成功是我省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江苏该如何克服短板弱项,更好地建设“蓝色粮仓”?

“由于海洋渔业本身具有开放性本质,因此强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在更大范围集聚发展要素,实现借力发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尤为重要。”季辉表示,要继续探索开展苏台、苏港、苏澳渔业合作园区等外向平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推进建设东南亚和非洲远洋渔业、水产养殖加工基地;同时,要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研究制定新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支持政策,落实高品质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支持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争做全国远洋渔业的“单打冠军”。

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龙头,以产业为基础,以镇村为依托,能够有效贯通产加销、融合渔文旅,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抓手,因此,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不可或缺。要尽快正式印发《江苏省沿海渔港经济区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公益性水产品交易市场、渔业展览馆等,突出渔港经济区“经济”属性。

建好“蓝色粮仓”,还要建设更多海洋牧场。目前,我省已建成海州湾、南黄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强对其长效监管的同时,加快推进秦山岛、滨海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鼓励、支持南通吕四海洋牧场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牧渔城、牧渔场建设,打造“浮筏生蚝+网箱鱼类+网帘紫菜+底播贝类”多级组合、“新能源+资源养护+渔业养殖+渔港经济”多产融合的具有江苏海域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THE END
1.2022年中国十大水产养殖省份哪个省水产养殖产量最高全国各省市广东省是渔业大省,渔业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渔业产业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广东水产品年均产量均超过800万吨,而且逐年递增,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第一水产养殖大省。广东的水产品产量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种多样,从海鲜到淡水鱼类,从虾蟹贝类到海带海藻,应https://www.maigoo.com/top/3DMNMjc3.html
2.山东,真让人“意想不到”……论吃鸡,山东是全国肉鸡养殖排名第一、占比超40%的养殖大省,中国人每吃十只鸡,山东就贡献四只。 好客山东无鸡不成席——西有德州扒鸡,东有福山烧鸡;南有临沂炒鸡、枣庄辣子鸡;中间还有济南黄焖鸡遍及全国各地。 山东的啤酒产量全国第一,全国的每八杯啤酒就有一杯来自山东。 http://ysxw.cctv.cn/article.html?item_id=5976159619276148626
3.全国水域面积排名第一的省份,如何答好“十四五”水环境“生态卷江苏是水产养殖大省,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颇为关键。2021年6月,江苏发布了继湖南省之后全国第二个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性标准,将尾水达标排放从行业自律转变为法规刚性约束,并配套出台了《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控制技术规范》,完善政策标准体系。目前,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技术与模式,如连云港形成了http://finance.jschina.com.cn/tj/st/202412/t20241230_s67727ce1e4b05777c177eaf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