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产业观察鸡兔撒“金银”葡萄串“珍珠”——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帮扶产业助农增收

月亮山、雷公山腹地,都柳江畔,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作为滇黔桂石漠化治理片区县、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三都县,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4%,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于此。

荣获“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中国赛马之乡”称号的三都县于2020年3月3日正式摘掉“贫困帽”,摆脱了水族群众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生活情境。

四年多以来,随着帮扶产业不断发展,三都县不断深化产业帮扶举措,带动低收入群众稳定持续增收。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167元提高到2023年的15760元。

调整一批肉兔产业发展壮大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兔舍,配上自动化的尿粪分离回收设备,每排兔舍旁都放置着专用饲料和帮助提升肉兔生产舒适度的草料。

“这是刚出生的小肉兔,旁边的兔子是它们的妈妈。肉兔产业效益好,周期短,每42天就能繁殖一次。我们也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帮助肉兔繁殖。”在凤羽街道尧麓村三都县坤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30岁的肉兔养殖大户石通燕对记者说。

经过县委、县政府多次到凤羽街道调研、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最终选定了周期短、价值较高且有养殖基础的肉兔产业。

为保障村民收入,提升村集体经济,尧麓村率先开启肉兔产业发展的探索。为盘活资产闲置,2021年,尧麓村通过出租原竹鼠养殖场以及债权投资139.14万元给尧麓村致富带头人石通燕用于肉兔养殖。她用这笔资金改造养兔圈舍8栋,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采购安装兔笼170组、输送带8条,采购种兔1700对、饲料61.85吨。

“学习永无止境,原来养竹鼠,就学习竹鼠养殖技术,如今肉兔养殖技术也是通过自学、请教专家逐步摸索,我也成为‘多面手’啦!现在每个月都有来自四川、重庆等客户的订单,催着我给他们供货,每个月都能出售2-3批肉兔,每批有2000多只。”石通燕笑着说。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石通燕夫妇的肉兔养殖基地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在原来基础上,石通燕夫妇还自行流转土地30余亩用于肉兔养殖,并且根据肉兔养殖需要,每年带动周边群众临时性务工5人次以上,工资按每天120元计算,每月务工十几天,每年带动群众增收共计8万多元。

盘活一批肉鸡加工焕发生机

肉鸡产业是贵州省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贵州绿色农特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出了“羽出黔山”贵州生态禽省级公用品牌。三都县也利用这一公共品牌的优势,盘活闲置资产,发展肉鸡产业。

为充分利用三都县2020年“一县一业”产业扶贫项目肉制品加工厂建成的厂房、管理用房、停车场、室外附属道路设施等资源,盘活因非洲猪瘟影响导致的项目闲置资产,有效带动县内家禽养殖产业全方面发展及群众就业增收,2022年9月,经充分调研论证并报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同意后,由三都县都柳江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县农投集团)在原有扶贫项目建成的3100平方米厂房内建设家禽集中屠宰加工厂。家禽集中屠宰加工厂项目建设争取到凤羽街道债权投资980万元,建成家禽屠宰生产线一条,冷库3100立方米,引进省内知名家禽企业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23年5月,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驻并注册成立贵州奇垦禽类加工有限公司。同年10月,家禽集中屠宰生产线通过黔南州验收并成功办理家禽屠宰A证并正式投产。

“我们从最开始试运营阶段每天屠宰500只已经发展到日均屠宰家禽1.6万羽,稳定在岗工人80余人。根据不同工作,操作工人月薪可达3000-6000元。随着工人操作技术逐渐熟练,产能可达到日屠宰量3万羽,年产值将达到1.2亿左右。”公司负责人康兆兵告诉记者。

帮扶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群众利益,结合增收抓发展。经过盘活的肉鸡产业,县农投集团在运行过程中承接其生产的白条鸡贵州代理销售,并提供活禽供应等合作业务,同时稳固了联动带农的效益。

“县农投集团每年向凤羽街道支付分红49万元用于群众利益联结工作,稳定带动移民社区搬迁群众与本地劳动力就业80余人。”县农投集团负责人龙仕均表示。

提升一批水晶葡萄助农增收

在普安镇前进村的村口处,立着一块显著的招牌,上面介绍着被誉为“葡萄引进第一人”的前进村村民刘世忠的葡萄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世忠在朋友的家乡看到水晶葡萄,于是便掐一棵枝条带回来栽种在自家院子里。几年后,水晶葡萄成功挂果,为仅靠种粮勉强糊口的刘世忠一家带来了增收。从那时起,在前进村便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水晶葡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普安镇已经发展山地水晶葡萄产业6.8万亩,实现了除基本农田和原有山林以外的国土面积全覆盖,年产值在2.9亿元以上。

2023年,三都县水晶葡萄实现总产量11.25万吨,年产值首次突破4亿元。三都县如今已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水晶葡萄成熟上市时期举办葡萄节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游玩,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水果套袋加工厂已安置就业2人,其中脱贫户1人,生产水果带套150万个,可满足近期周边乡镇和村寨葡萄、梨等后期套袋管理需要。

三都县分管“三农”工作的副县长朱仕祥表示,三都县将把产业发展作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用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补齐短板弱项,引进产业发展人才,不断因地制宜提升帮扶产业发展成效,帮助更多群众平稳就业、稳定增收。

THE END
1.喜讯我市又一个项目获中央专项资金扶持!近日,贵州省财政厅下发《省财政厅关于拨付2023 年度中央服务业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第二批资金的通知》(黔财工〔2023〕207号)文件,全省扶持25个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我市“清镇市生猪养殖屠宰冷链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入围,获得扶持资金240万元。 https://www.gzqz.gov.cn/jgsz/zfbm/swj/gzdt/202312/t20231225_83392614.html
2.贵州将肉牛列为全省三个重点优势产业之首为加快推进全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建立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工作机制,在肉牛养殖重点市、县比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高位推动,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024年,省委、省政府更加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将肉牛作为全省3个重点优势产业的首位产业来推进。 https://www.cfsn.cn/news/detail/35/264607.html
3.贵州威宁:“牛”劲十足产业兴“畜”势“犇”腾正当时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县,享有“畜牧之乡”美誉。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优势,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全力发展家庭牧场养殖,带动全县肉牛产业发展,采取“合作社+家庭牧场+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方案,着https://gz.cri.cn/n/20240731/90ef1d12-41fd-8e73-7391-52c2b15074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