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畜牧业市场面临主要畜产品行情低迷和成本居高不下的双重挑战,除生猪价格反弹、市场明显改善外,其他畜产品市场依然不振。作为保障肉类产品供给的重要畜牧产业之一,肉羊产业面临存栏量逐年上升、市场价格下降的困境。
肉羊产业如何破解困局?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认为,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助力行业走出低迷期。
产能持续扩大但盈利空间收缩
具体来看,一方面,全国羊出栏量和存栏量逐年上升,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国羊出栏量3.39亿只,存栏量3.22亿只,羊肉产量531万吨,较202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另一方面,国内羊肉市场价格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波动下跌。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2024年7月羊肉市场批发价格已下降至59.02元/公斤,同比下降7.58%,累计下跌幅度近27%。部分肉羊主产区的活羊市场已近寒冬,一些地区育肥羊和成年母羊价格的累计跌幅已接近35%和60%,新生羔羊累计跌幅更是高达70%,养殖户收益大幅下降,入不敷出问题十分严重,养殖积极性受到重挫。
“供过于求是羊肉价格下行的根本原因。”李军分析,2018~2021年羊价高涨,激发了养殖户的热情,养殖量大幅增加,产能迅速扩张。然而,全球经济疲软影响了消费市场,人们对于羊肉产品需求的增速放缓。2013~2023年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速3.02%,虽然2023年羊肉消费总量达到574万吨,比2022年增长2.3%,但增幅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总体来看,尽管羊肉消费量呈增长趋势,但是相对于供给量的高速增长,其增速偏低且趋于平缓,难以消耗过剩的供给。
品牌建设不足影响羊价回升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养殖结构调整困难、羊肉品牌建设不足是羊肉价格下行后短期内难以回升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养殖结构调整存在困难。行情低谷下,一些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以降低成本,等待市场回升。部分养殖户虽考虑转变养殖畜种,但不同畜种对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同畜种中肉食和多羔羊养殖也难以兼容,转变养殖畜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场地改造和技术转变,并且面临市场风险。
其次是羊肉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溢价效应有限。羊肉地理标志品牌整体数量有所增加,这些品牌虽然在原产地知名度较高,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不足,尚未明显带动羊肉消费。
品牌建设需要优质产品,目前羊肉精深加工不足,很多屠宰加工企业仍停留在屠宰、分割和初加工环节,虽然产销量大,但企业之间生产的羊肉产品同质性高,特色产品创新力度小,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并且可能出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多措并举应对肉羊行情低谷
针对肉羊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专家建议,应充分了解养殖户诉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羊肉价格下降给养殖户带来的收入损失,保证羊肉产品稳定供应。
加强情况摸排和跟踪监测,落实针对性资金帮扶措施。首先,对肉羊产业主产区生产情况和主要销售区域市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供最新的行业政策信息,帮助养殖户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生产收入情况的摸排工作,切实了解羊肉市场低迷情况下养殖户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对经营困难的脱贫养殖户予以重点扶持,并协调金融部门加强信贷、政策性保险等支持。创新贷款模式,合理评估养殖户贷款金额,明确贷款利息等,多渠道帮助养殖户度过低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