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带产业发展报告

海带是我国主要生产的藻类产品之一。2018年我国藻类总产量为471万吨,其中海带152万吨,占藻类总产量的32.30%。全国藻类养殖面积为14万公顷,其中海带养殖面积达4.51万公顷,占比31.29%,主要分布于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5省。

其次,从海带养殖面积分布角度看,目前我国海带养殖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渤海湾地区(图2)。2018年全国养殖海带共计45100公顷,其中福建养殖面积达20397公顷,占比45.23%,是我国海带养殖面积最大的省份;山东养殖面积共计17156公顷,占比38.04%,是我国第二大海带养殖大省;排名第三的是辽宁省,共计6073公顷的养殖面积,占比13.47%;浙江、江苏和广东也养殖海带,但养殖面积较少,三省的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较少。

另外,根据1999年到2018年全国海带产量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2014年是海带总产量的一条分界线,2014年之前与之后海带生产发生明显变化(图3)。2014年以前,海带产量呈现波动,且总体小幅上涨的趋势,并在2013年突破100万吨。虽然2013年海带养殖面积减少了7%,但产量相比于2012年增加了接近4%。而2014年,海带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达到了136万吨,相较于2013年的102万吨,增加了33.33%。2014年之后的5年的全国海带总产量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海带产量稳步增长,平均年增长2%,到2018年全国海带总产量达到152万吨,接近于1999年的两倍。总体而言,我国海带的总产量逐年增长,虽然增速缓慢,基本保持每年增长2%。

此外,图4表明全国海带育苗量从1999年~2018年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虽然1999年到2002年国内海带育苗总量在下滑,2011年有急剧的下降外,总体育苗量在增加。对比海带年总产量和年育苗量可以发现,海带产量从2014年开始有大幅度增加,相比于2013年约增加了33.3%。虽然从2014年开始,海带总产量逐渐增加,但是对比总产量和育苗量的产出和投入可以看出近年来海带的边际产量是逐渐下降的。可能是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对海带生产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海带育苗量的大量投入并不能带来产量的高增长。

我国海带主产区的三省分别是福建、山东和辽宁(图5),其中福建作为海带养殖最大的省份,近5年的海带产量处于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6.40%,是全国海带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并且超过全国海带产量增长的平均值。除福建之外,辽宁省近5年的海带产量也处于增长趋势,涨幅略小。而作为海带生产第二大省的山东,近5年的海带产量逐渐下滑,但仍然维持在50万吨以上。对比之下,浙江、广东和江苏三省的海带产量较小,每年海带产量略有波动。

图6表明2014年到2018年国内主要海带生产省份的海带养殖面积也有所波动。福建和山东的海带养殖面积波动较大,2014年-2016年,福建的海带养殖面积逐渐增加,2016年,福建海带养殖面积达到19789公顷,但到2017年福建的海带养殖面积下滑近6.4%,但养殖面积的减少没有影响福建的海带产量,总体上福建作为全国海带生产大省,海带养殖面积逐渐增加,海带产量也在增加。山东的海带养殖面积在2014年到2018年间发生比较大的波动,总体养殖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海带产量在这5年间处于下滑趋势,平均每年减产近1万吨海带。第三大海带生产省辽宁的海带养殖面积有所波动,但是辽宁的海带产量没有太大波动,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江苏省的海带养殖面积逐年减少,随之而来的导致江苏省的海带产量也逐年减少。浙江和广东两省的海带养殖面积逐年增加,但总体上两省的养殖面积较少,仅占全国养殖面积的2.6%。

2、产业效益

海带是冷水性的大型经济藻类,在我国自然分布于山东半岛地区(青岛以北)和大连沿海地区。海带不仅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的海洋食蔬,同时其富含褐藻胶、甘露醇、碘等经济成分也是医药保健、海藻化工和农业肥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已经形成一个集海带育苗、养殖、食品加工、藻类化工与生物制品开发于一体的链条产业海带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在促进就业、实现渔民增收,提供全国人民膳食健康视频,维持养殖生态平衡、联动促进鲍和海参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经济效益。海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褐藻,富含多种矿物质,在工业和食品加工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根据海带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海带初级加工主要以淡干和盐渍初级产品为主,约占海带制品的80%,而海带的精深加工主要是将海带加工成食品以及进行工业加工,少部分是作为农业和医疗行业的加工。福建、山东和辽宁是我国海带养殖大省,海带养殖面积占全国养殖面积90%以上,每年为我国创造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藻类养殖国家。

海带养殖和加工带动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渔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海带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伴随着海带加工行业的发展与完善,为沿海地区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海带加工产品不仅仅销往内地,海带精深加工产品,如将海带精加工提取的海带汁、海带鱼肉卷等软包装以及罐头系列产品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随着沿海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当地渔民增收,逐渐走向富裕。

生态效益。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沿海水质污染情况越发严重。大面积海域中的组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无机磷,其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的生物有极大的危害,高浓度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水体会导致养殖生物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死亡,造成渔民养殖的经济损失。然而,海带养殖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无机氮、无机磷,转化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和养殖生物协同作用净化水体,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首先有研究表明海带与养殖动物具有生态互补性,海带养殖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无机氮,降低水体中无机氮含量,同时吸收养殖动物释放到水体中的多余营养盐,转化为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产品,从而达到修复水体,促进水体氮磷循环的目的。

其次,海带对氮元素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如果海带中N以2.13%,P以0.3%计算,鲜海带含水率为90%,理想状态下,每养殖1000吨海带,预计可以吸收水体中2130kg的氮和300kg的磷。从海带氮磷吸收转化能力上可以看出,海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生物过滤器,为缓解海水富营养带来希望。

再者,海带的年固碳能力为0.234kg/㎡,如果通过标准化转化,海带可以较好地固定水体中的碳,可以有效进行生态调控,有助于防止水体中过多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此,养殖海带还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社会效益。海带养殖有助于结合产区的生产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沿海地区农民主要依靠水产养殖进行农业生产,与内地水田旱地相比,沿海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比较发达。福建、山东、辽宁三省是我国海带主产区,海带养殖产业不断发展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福建海带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海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整体上看我国海带产业的发展迅速,且海带作为我国藻类产品中产量最多的藻类产品,每年海带养殖占藻类养殖的50%以上,是藻类养殖的主要经济作物。因此,海带养殖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藻类产业的发展,所以考虑到海带养殖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国家和社会都应该予以重视,提升沿海地区藻类养殖技术服务水平,加大藻类养殖帮扶力度,推动沿海藻类养殖产业发展与完善,使我国海带养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二)海带加工及贸易情况

1、海带贸易现状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库显示,我国海带贸易分为生鲜海带贸易(HS编码为12122110)和盐渍海带贸易(HS编码为20089932)。我国海带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量远远高于进口量。其中,在生鲜藻类中,我国出口生鲜海带最多,2018年出口额为0.16亿美元。而在加工藻类中,盐渍海带出口所占的比重却不是很大。生鲜海带的进口单价比出口单价更高,贸易价格逆差为2.73美元/kg。2015年-2017年盐渍海带的出口单价比进口单价更高,但2018年却出现贸易价格逆差,差价为0.57美元/kg。

我国生鲜海带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2015年-2018年我国生鲜海带的进口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2万吨-1.8万吨之间波动。2018年,我国生鲜海带的进口量为1.21万吨,进口额为72.56万美元。而生鲜海带的进口额却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4.4%,近几年进口额稳定在70万美元。2015年-2018年生鲜海带的出口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出口额较不稳定,在0.14亿美元-0.17亿美元之间上下波动。2018年我国生鲜海带的出口量超过了50万吨,出口额为1630万美元、从贸易单价来看,我国生鲜海带的进口单价比出口单价更高,进口单价为4美元/kg-6美元/kg,而出口单价约为3.5美元/kg。

我国盐渍海带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量远远高于进口量。2015年-2018年我国盐渍海带的进口量较少,均未超过0.6万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进口额的波动幅度较大,同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8年我国盐渍海带的进口量为0.14万吨,进口额为6.91美元。而2015年-2018年出口量几乎稳定在100万吨左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出口额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11%。2018年我国盐渍海带的出口量为111.72万吨,出口额为0.48亿美元。从贸易单价来看,2015年-2017年我国盐渍海带的出口单价比进口单价更高。而2018年,我国的出口单价为4.26美元/kg,而进口单价为4.83美元/kg,出现了贸易价格逆差,差价为0.57美元/kg。

2、海带加工情况

根据北京宇博智业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17-2022年藻类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提供的数据,藻类养殖的产值431亿。2011年,我国海藻养殖总产量为163万吨,产值300亿。2018年总产量为234.4万吨,产值折算大约为431亿元。其中海藻化工业36亿元,褐藻胶产业产值20亿元,琼胶产业产值8亿元,卡拉胶产业产值8亿元,海藻食品产业,大约300家左右,产值合计112亿元,海带食品加工企业上百家,年产值70多亿元,裙带菜加工企业十几家,主要在辽宁,年产值大约20多亿元,坛紫菜产值大约12亿元,条斑紫菜产值大约10亿元,海藻农用产品产业3亿元,海藻粉、海藻肥产业年产值大约3亿元,另外我国从事海藻养殖的渔民大约为30万人。

根据所检测的企业和试验站的情况来看,5月到7月最主要的藻类采摘作物是海带,出塘量均以万吨为单位,其中6月出塘量最高,为2.78万吨,约占6月全国藻类作物总出塘量2.80万吨的99.59%。其中山东荣成大瀛海水养殖有限公司6月海带销售量最高,约为1.98万吨,销售额达到1896.67万。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海带销售量也相对不错,达到0.40万吨,销售额277.37万。

在藻类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海带最主要的生产投入为人力投入,约占总生产投入的88.59%,实际投入金额为2879.30万元。物质投入又分为苗种投放、饲料和燃料,约占10.99%,实际投入金额为357.29万元。服务支出仅占0.42%。对于同时将海带作为主产作物的鑫城山海洋公司和荣成大瀛海水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瀛公司)来说,大瀛公司每千克海带的生产投入显著低于鑫城山海洋公司。大瀛公司的平均生产投入仅为0.54元,而鑫城山海洋公司的平均生产投入为1.95元,是大瀛公司的接近4倍。具体来看,两公司都在人力支出上花费占比较高,约占总生产投入的90%以上。而鑫城山海洋公司的销售量较低,因而均摊到每千克海带上的生产投入过多。

在藻类产品的市场情况方面,对于藻类销售价格,5月份为藻类平均价格最高,可以达到2.3元/kg。7月份藻类平均价格历史最低,为0.95元/kg。海带价格在诸多中藻类中一直属于价格相对较高的行列。特别是8月-10月,海带价格居高不下,最高可达到8月份的7.49元/kg。对于藻类销售数量,9月份全国藻类销售量最高,实际销售量为3.49万吨。其中,海带在6月份达到销售最高值,实际销售量为2.78万吨。对于藻类销售额,5月-6月是藻类作物海带的销售旺季,销售额分别达到3635.84万元和3646.04万元,其余藻类作物销售情况差别不大。主产海带的鑫城山海洋公司5月-6月份的销售额最高。5月份销售额突破2240.00万元,而6月份的销售额也达到了1280.00万元。

(三)海带市场价格及波动分析

1、我国海带产业供需与价格特征

海带价格平稳增长。据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年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海带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截至2017年,全国海带产品总产量达148.66万吨,占我国藻类总产量的66.73%。其中,2013年全国海带总产量涨幅较大,增长率为33.73%,主要是由该年份山东省海带产量增长导致的。我国海带三大主产省份分别为福建省、山东省和辽宁省,福建省与辽宁省海带产量增幅平稳,山东省产量在2013年增长较为明显。

海带产业结构及价格特征。我国海带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形成涵盖初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系列层次的产业链,但加工产业技术相对薄弱、产品结构简单,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以主产区福建、山东两省为例,福建省海带产业链包括育苗、养殖和食品加工,主要是以海带饲料和盐渍海带为主的初级加工和以烘干海带、休闲食品生产的精深加工,海参、鲍鱼投喂的海带饲料消费量占产量的30%。山东省产业链条包括育苗、养殖、食品加工和化工产业,初加工主要为淡干海带与盐渍海带,精深加工主要为食品和工业加工,少部分为医药、农业等加工。

2、基于STL模型的海带价格波动分析

2017年我国海带价格指数为113.53,2014年二季度价格指数最低,为50.16。2017年第一季度价格指数最高,为140.56。其中,2013至2014年价格波动较为剧烈,最高价格指数与最低价格指数差为109.24。节庆效应与、雾霾天气与海带病害等多因数叠加致使2014年春节期间价格剧烈波动。此外,海带晾晒期对海带品质与产量起关键作用。

随机因素方面,2013年-2016年对我国藻类价格冲击较大,特别在2014年春节期间,消费者需求量增加刺激海带价格小幅攀升,产品替代效应又促使海带价格大幅滑落。与此同时,海水温度、雾霾天气、养殖环境污染及病害等是导致海带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2018-2019年海带价格波动分析

截至2019年9月,共设立海带产业固定观察点十个,其中山东荣成市的两个海带生产监测站面积约占监测站总面积的85%,海带销售额也远超其他检测站。2018年期间,海带产量过剩,疲软的市场需求使海带价格出现下滑现象。2018年海带价格综合销售价格为2.2元/kg(干海带),鲜菜平均价格0.46元/kg-0.48元/kg,食品菜价格0.6元/kg。在销售额方面,相比于2017年,2018年销售总额有所下滑。此外,海藻加工企业比常年收购海带减少,部分海带转化为晾干菜进入市场,进一步促进市场饱和。

2019年期间(1月-9月),生海带采集点海带销售4.7万吨,销售收入7706.2万元,综合销售价格1.64元/kg,较2018年进一步下降。每年的5月-7月是海带的集中收获期。2019年5月-7月随着海带大规模成熟收割出塘,海带价格持续下跌。8月份海带出塘量大幅减少,价格也随之止跌回升(表3)。

4、小结

基于STL模型的海带历史价格波动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2017年期间我国海带价格呈现先小幅回落后波动上涨的趋势,受气候等因素影响2013年前后海带波动剧烈。同时,我国海带价格受长期趋势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明显,受季节波动影响较小。

藻类产业体系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海带产量过剩,市场需求低迷导致海带价格有所滑落。2019年期间,1月-7月延续上年的海带价格下滑趋势,从8月份开始海带价格止跌回升。基于此,建议主管部门和从业企业重视建立海带信息流通渠道,完善价格波动监管预防机制,从而做到及时、准确的获取国内海带价格及生产供求信息,有效避免因海带价格大幅波动给从业企业、养殖户和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冲击和影响。

(四)海带市场消费结构分析

藻类产业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于2019年11月-12月开展了主题为“消费者关于海带产品的价值需求、属性偏好及需求结构”的、较大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在被社会科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网络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上-展开。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1085份,其中有18个被调查者明显异常,被剔除样本,最终的有效样本为1067份,有效样本回收率为98.3%。本调查样本主要覆盖到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的省份分布如图10所示。

1、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587名女性(55.01%),年龄分布在1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98岁(SD=8.102),样本的年龄覆盖范围较广。样本的家庭人口数分布在1-9之间,平均家庭人口数为3.64(SD=1.130),样本的家庭规模覆盖较广。在受教育水平上,有80%以上的受访者的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这表明受访者的学历偏高。在工作状态方面,有80.97%的受访者为全职,有11.53%的受访者为学生。在工作类型上,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的工作主要分布在制造业(22.21%)、专业人士(教育、医疗、法律、文体、科技等)(21.56%)、管理、商业、金融领域(13.50%)和服务业(10.12%)。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的家庭税前月收入分布在6000-20000元(61.29%)之间,属于中低收入水平。在家庭月生活花费方面,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的家庭月生活花费分布在2000-5000元之间(52.3%)。在家庭月饮食花费方面,本次调查有一半以上的(55.48%)受访者的家庭月饮食花费在2000元以下,在饮食方面的投入较少。具体情况见表4:

2、消费者海带消费现状

本次调查依据杜连启和杨艳主编的《海藻食品加工技术》[1]一书中对海带加工品的分类,并结合市场中在售的海带品类,将海带分为7种类型:鲜海带、干海带、盐渍海带、速食海带、海带副食、海带保健食品和其他海带制品等。需要说明的是,速食海带指的是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经精加工制作的、可以作为菜肴的海带速食品;海带副食指的是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经精加工制作的、非菜肴的即食食品。

本次调查的1067份有效样本中,有21位被调查者(约占本次受访者的2%)报告从未食用过海带。这些报告未食用过海带的受访者约有62%为男性,年龄分布在16~35岁之间(M年龄=24.52,SD年龄=5.733),有85.7%以上的受访者的学历在大学专科以上,有三分之二受访者的家庭税前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有三分之二受访者的家庭人均月饮食花费在600元以下,有76.2%的受访者不负责家里买菜,有76.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做饭水平处于一般水平以下。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做出以下推测:海带目前已经是广为人知的食品,有绝大部分消费者有食用海带的经历。那些没有食用过海带的消费者基本上都为具有较高学历的、不太会做饭、不负责家庭食物采购的、家庭人均月饮食花费较低的中青年消费者。

1067份有效样本中,有1046位受访者(约占本次受访者的98%)报告有过食用海带的经历。由于样本在地域上较为分散,因此本次分析将样本以“常住地”为原则分为沿海省份样本(N=478,占样本总量的45.7%)和内陆省份(N=568,占样本总量的54.3%)样本,以对比不同地域消费者在海带购买次数、花费和渠道方面的差异。

[1]杜连启,杨艳.海藻食品加工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消费者海带消费频率

从总体上来看,不管是沿海省份的消费者还是内陆省份的消费者,月平均购买3次以上的海带品类都是鲜海带、速食海带、海带副食制品。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沿海省份消费者月均购买鲜海带3.74次,内陆省份消费者月均购买鲜海带3.92次,二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沿海省份消费者月均购买速食海带3.43次,内陆省份消费者月均购买速食海带3.77次,二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内陆省份消费者月均购买海带副食制品3.76次,沿海省份消费者月均购买海带副食制品3.05次,内陆省份消费者的月均购买海带副食制品的次数要显著高于沿海省份消费者(p<0.001)。尽管内陆省份消费者和沿海省份消费者在海带保健制品的月均购买次数上都很少,但是相较于沿海省份消费者的月均购买1.69次,内陆省份消费者的月均购买2.07次,要显著更多(p<0.05)。以上结果表明,对于最受消费者青睐的鲜海带和速食海带,沿海省份消费者和内陆省份消费者的消费频率上是一样(图11-12)。

(2)消费者海带消费金额

从总体上来看,不管是沿海省份的消费者还是内陆省份的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花费最多的海带品类都是鲜海带和干海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沿海省份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干海带要花费26.9元,内陆省份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干海带要花费28.60元,在平均每次购买花费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内陆省份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鲜海带要花费30.00元,沿海省份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鲜海带要花费26.23元,内陆省份消费者的花费要显著更多(p<0.05)。以上结果表明,总体上内陆省份消费者的海带食用成本要略微高于沿海省份消费者(图13-14)。

(3)消费者海带购买渠道

对于鲜海带而言,消费者主要在菜市场(67.97%)和大型连锁超市(42.26%)购买,有10.42%的被调查者报告没有购买过鲜海带。

对于干海带而言,消费者主要在大型连锁超市(51.43%)、菜市场(51.24%)和社区超市(40.54%)购买,有6.6%的被调查者报告没有购买过干海带。值得注意的是,有28.49%的被调查者报告通过网上商城来购买干海带。

对于盐渍海带而言,消费者主要在菜市场(44.36%)、大型连锁超市(35.56%)和社区超市(29.73%)购买,有18.36%的被调查者报告通过网上商城购买,有16.54%的被调查者报告没有购买过。

对于速食海带而言,消费者主要通过大型连锁超市(51.05%)、网上商城(40.36%)和社区超市(38.24%)购买,有15.58%的被调查者报告从来没有买过。

对于海带副食制品而言,消费者主要通过大型连锁超市、网上商城和社区超市购买,有13.01%的被调查者报告从没有购买过海带副食制品。

对于海带保健食品而言,有一半以上(51.43%)的被调查者报告从来没有买过,而购买过海带保健食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在网上商城(21.7%)、大型连锁超市(17.97%)、和医院(药店)(15.68%)购买。

对于其他海带制品而言,有41.11%的被调查者报告从来没有买过,而购买过的消费者主要是在大型连锁超市(24.67%)和网上商城(22.47%)购买。

横向来看,消费者主要在大型连锁超市购买海带副食(52.01%)、干海带(51.43%)、速食海带(51.05%)和鲜海带(42.26%),主要在社区超市购买的海带品类为海带副食(40.54%)、干海带(40.54%)和速食海带(38.24%),主要在菜市场购买的是鲜海带(69.97%)、干海带(51.24%)和盐渍海带(44.36%),主要在网上商城购买的是速食海带(60.63%)、海带副食(40.63%)和干海带(28.49),主要在饭店点海带的海带品类为鲜海带(19.50%)和盐渍海带(11.85%)。消费者基本上很少通过农户直购的形式购买海带(没种品类的购买比例均小于9%),消费者目前还没有买过的海带品类为海带保健品(51.43%),其次是盐渍海带(15.59%)(表5)。

(4)消费者的海带食用方式

本次调查将消费者可能食用海带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做汤、凉拌、火锅、休闲零食、炒制、卤制、海带保健品、烧烤等。在多种多样的食用方式中,沿海省份消费者和内陆省份消费者最为喜爱的食用方式都是做汤(沿海省份的受访者有84.1%选择做汤,内陆省份的受访者有83.3%选择做汤)、凉拌(沿海省份的受访者有73.6%选择凉拌,内陆省份的受访者有72.2%选择凉拌)和火锅(沿海省份的受访者有65.5%选择火锅,内陆省份的受访者有71.7%选择火锅)。除最喜欢的食用方式之外,对比结果显示,沿海省份消费者更加喜欢炒海带(沿海省份的受访者有56.1%选择炒菜,内陆省份的受访者有40.5%选择炒菜),而内陆省份消费者更喜欢用海带来做火锅(沿海省份的受访者有65.5%选择火锅,内陆省份的受访者有71.7%选择火锅)(图15-16)。

3、消费者海带认知与态度

(1)消费者对海带的喜好程度

对于喜好程度的测量主要是让受访者对“您喜欢吃海带么”这项问题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喜欢,2代表不喜欢,3代表一般,4代表喜欢,5代表非常喜欢。下图展示了受访者对该项指标评级的分布情况。

由图中数据可知,有57.2%的消费者喜欢吃海带,而且更是有17.7%的消费者非常喜欢吃海带,仅有1.8%的消费者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吃海带,另外还有23.3%的消费者认为一般。经计算消费者对海带的喜好程度(M=3.90,SD=0.702)较高,因此企业应该对海带消费市场有充足信心,消费者对海带产品是有一定偏好的(图17)。

(2)消费者对海带的营养认知水平

对于消费者对海带营养认知水平的测量主要是让消费者对“您对海带富含的营养有多了解”以及“与陆生蔬菜相比,您觉得海带在营养方面是否有优势”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1代表一点也不了解/一点没优势,2代表不了解/没优势,3代表一般,4代表了解/有优势,5代表非常了解/非常有优势。图18和图19展示了受访者对各项指标评级的分布情况。

同时我们探究了不同地域之间(即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的受访者对于海带营养认知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沿海省份(M=3.49,SD=.771)与内陆省份在对海带的营养了解上无显著差异(M=3.49,SD=.713,P=.905)。同时沿海省份(M=3.91,SD=.612)与内陆省份对于海带相较陆生蔬菜的优势认同也无显著差异(M=3.91,SD=.562,P=.943)。因此,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的消费者对于海带的营养认知是几乎没有差异的。

(3)海带购买的心理动机

这些也进一步说明消费者更加重视海带的实用价值,并且已经意识到了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因此,企业可以选择加大对海带营养价值的宣传,开发更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功能食品,以此扩展国内市场。该结果也从消费者视角为藻类企业海带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对策依据。

(4)海带产品的创新性评价

对于海带产品的创新性的测量主要是让受访者对“市场上现有的海带种类难以满足我的需要”、“我希望有海带新产品或海带新吃法推出”、“我愿意尝试海带新产品或海带新吃法”、“我能够把海带与其他海藻食品区分开”、“对我而言,海带像陆生蔬菜一样不可或缺”这些问题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中立,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图21展示了受访者对各项具体指标评级的均值分布情况。

结合上图数据以及计算结果可知,对于“市场上现有的海带种类难以满足我的需要”这一项,均值2.64,标准差0.979。这表明受访者较为认同市场上现有的海带种类是基本可以满足需要的。对于“我希望有海带新产品或海带新吃法推出”这一项,均值4.00,标准差0.778。这表明受访者普遍希望市场上有海带新产品或海带新吃法推出。对于“我愿意尝试海带新产品或海带新吃法”这一项,均值4.19,标准差0.756。这表明受访者普遍愿意尝试海带新产品或海带新吃法。对于“我能够把海带与其他海藻食品区分开”这一项,均值3.73,标准差0.960。这表明受访者基本能够把海带与其他海藻食品区分开。对于“对我而言,海带像陆生蔬菜一样不可或缺”这一项,均值3.67,标准差1.032,这表明受访者基本认同海带像陆生蔬菜一样不可或缺。

综上我们发现,消费者虽然认为目前市场海带种类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消费者仍然希望海带有更多的新产品推出,并且消费者普遍表示愿意尝试海带新产品和新吃法,因此企业积极推出产品升级创新,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

4、总结与讨论

结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共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绝大多数消费者曾食用过海带,但仍有部分群体没有食用过海带,这部分群体基本上都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不太会做饭的、不负责家庭食物采购的、家庭人均月饮食花费较低的中青年消费者。

第二,从海带消费量和消费成本来看,沿海省份消费者和内陆省份消费者在海带消费频率方面都普遍偏低。在海带品类偏好方面,相较于海带的其他品类而言,消费者更青睐鲜海带和速食海带。在海带消费成本方面,总体上内陆省份消费者的海带消费成本要略微高于沿海省份消费者。

第三,从海带购买渠道来看,对于易于保存和长途运输的品类(如:速食海带、海带副食和干海带),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商城这种现代化的商品流通方式来购买,而对于那些不易保存和远距离小批量运输的海带品类(如:鲜海带和盐渍海带),消费者基本上是通过超市和菜市场这种近端流通形式来进行购买。

第四,消费者对于海带的喜爱水平较高,同时也对海带的营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较为认同海带相较于陆生蔬菜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且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的消费者对于海带的营养认知没有显著差异。

第五,消费者购买海带主要是出于实用动机,享乐动机和象征动机较弱。消费者虽然认为目前市场海带种类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消费者仍然期待海带的新产品或新吃法推出。

二、海带技术研发进展

(一)主要技术

1、北方海带苗种培育技术改进

研发团队: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苗种扩繁与生产岗位团队

技术要点:目前北方90%以上海带苗种生产企业仍延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传统夏苗培育工艺,面临着附着基价格高、处理复杂,育苗周期长,病害多发,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益和育苗稳定性。针对北方环境和设施特点,改进和优化了育苗技术工艺。具体包括:在水处理系统中增加了蛋白分离器和臭氧发生器,改善了水质条件;利用洗刷废水对新海水进行预冷,降低了能耗支出;优化了附着基,研究确定了适宜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措施,较红棕帘育苗方式增加产能约20%;通过高密度采苗,在幼孢子体大部分生长至4列-8列细胞时进行疏苗,收集并清洗后再次喷洒到新苗帘上继续培育,建立了幼孢子体高效利用技术,可节省前期培养空间60%以上,降低能源成本20%左右;采用定制黑色聚乙烯遮阳网作为室外外层遮光材料,全部取代传统竹帘。该技术较传统工艺缩短育苗周期约15天,生产直接成本降低20%以上,可提高海带苗种生产稳定性和苗种质量,促进北方传统育苗工艺改进升级和产业提质增效。

2、荣成海带筏式养殖标准化技术

研发团队: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藻类产业创新团队

3、冷水褐藻的加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研发团队:褐藻加工岗位团队

(二)主要模式

1、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研发团队:方建光、杨红生、蒋增杰、叶乃好、李长青、常丽荣

技术要点:根据不同营养级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以及海区的养殖容量,构建2层、3层、3+1层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模式,并进行各种养殖品种的合理密植、优化搭配,以实现自然环境养分、能量、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

(1)两层生态养殖模式

根据海域状况,在不适合投放人工鱼礁的海域,上层进行海带、龙须、裙带等大型藻类筏式养殖,中层吊养鲍、扇贝等海珍品贝类,形成了“藻-扇贝”或“藻-鲍”复合的筏式2层生态养殖模式。

藻-扇贝复合的筏式生态养殖模式。在75m的筏架上吊挂85绳海带;海带吊绳间吊养扇贝,每台筏架吊挂50笼。

藻-鲍复合的筏式生态养殖模式。在75m的筏架上吊挂85绳海带;海带吊绳间吊养鲍,每台筏架吊挂24笼。

(2)三层生态养殖模式

在适合投放增殖型人工鱼礁的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并底播增殖鲍、刺参等苗种;中层以筏式方式养殖鲍、扇贝等贝类;上层养殖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形成了“藻-贝-参”三层生态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上中层按2层养殖模式配比养殖,下层造礁、底播增殖海珍品。

投放鱼礁主要是3×3×3m的钢制鱼礁;

底播鲍规格要控制在4cm以上,密度平均为2个/平方米;

底播刺参规格要达到300头/kg以上,底播密度平均为100kg/亩。

(3)3+1生态休闲养殖模式

对海域使用论证中适合建设生态礁的海域底层投放聚鱼型生态鱼礁,中层以筏式方式养殖鲍、扇贝等贝类;上层养殖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形成了“藻-贝-鱼”3层生态养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海上平台、海上垂钓等休闲渔业设施,加快产业融合,形成了“藻-贝-鱼”+“游乐购”的3+1生态休闲养殖模式。

应用规模和效果:“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养殖系统中不同层次营养级生物间的生态互利性及养殖水域对养殖生物的容纳量,科学整合不同营养级生物,达到了近海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的高效、高值利用。目前,公司在桑沟湾及爱莲湾海域已形成“海上生态养殖,海底生态牧场”的格局,应用面积近3000公顷,养殖效益叠加效应明显,生态效益显著,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生态养殖示范区。

所产生的效益:

经济效益: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将藻类、贝类、海参和鱼类严格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实现了“减量增收”;海带、龙须菜等藻类亩产由2.08吨提高到2.63吨,增产26.5%;扇贝亩产量由1.56吨提高到2.1吨,增产34.6%;鲍亩产量由2.07吨提高到2.48吨,增产19.8%;综合亩产平均提高26.3%。

生态效益: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具有明显作用。据测量统计,公司实施的藻类贝类生态养殖每年的固碳量相当于12万公顷森林一年的固碳量,生物的碳汇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彰显该养殖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由于多种养殖物生态功能互补、营养物质互用,有效的避免了水质的富营养化,以及污染、赤潮情况的发生。根据世界最先进的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挪威MOM-B系统评价结果,桑沟湾和爱伦湾水质经过40多年的养殖,水质一直处于优良状态。海底投放的构件,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场所,将有效的保护了水生生物,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和恢复。

通过底播增殖、放流、海藻床的生态修复建设等,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修复,渔获量显著增加。通过对已建设完成的海洋牧场海区生态环境监测记录、渔获物统计调查记录等数据的汇总统计发现,渔获量比2005年增加50%以上。

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NACA)将桑沟湾综合养殖模式作为亚太地区12个可持续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典型成功案例之一向全世界进行了推广。

社会效益:公司近年来在实施生态养殖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牧场“四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将农业生产主体及休闲观光游憩活动相结合,解决了渔民转业和渔船转产问题,使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对现代渔业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休闲渔业的发展,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了品牌的打造提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海带龙须菜轮养模式

研发团队:毛玉泽、詹冬梅、李晓波、肖露阳、徐智广

技术要点:利用海带和龙须菜不同的养殖期,进行海带和龙须菜接力养殖。

1、每年10月下旬,将海带幼苗海上暂养,经历分苗、切梢后,第二年4月下旬即可开始部分收割。鲜菜加工海带收割一般在5月上中旬,鲜干比达到7:1-8:1即可间收,水温15℃以上可整绳收割。干菜加工海带收割在海区水温达到17℃以上,即可整绳收割。

3、当水温达到16℃时,开始夹苗。在海带已完成收割的海域进行养殖。经过30天-40天的养殖期,每米苗绳龙须菜湿重达到3kg-4kg(2kg-3kg)时,即可收获。选取部分藻体较粗,颜色紫黑的作为苗种,继续进行分苗养殖,整个生长季节养殖3茬-4茬。

应用规模和效果:目前海带龙须菜轮养模式应用规模约1.5万亩。海带龙须菜轮养模式利用海带筏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养殖设施,在海带收获后,重复利用海域环境条件,操作方便、节约成本;同时海带和龙须菜接力养殖可以稳定海水营养盐等成分,能较好控制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龙须菜产量每亩约2吨-3吨,平均售价2元/kg,平均每亩增产5000元,效益显著。

3、海带虾夷扇贝间养模式

研发团队: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长岛综合试验站团队、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离岸式养殖岗位团队。

三、问题及建议

(一)海带产业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海带没有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国际质量形象也陪衬末席。此外,在欧美等国家的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出口关税过高,相较于日韩海带在美国出口的零关税,我国海带在美国出口的关税高达25%,这极大地遏制了我国海带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

2、政府部门对海带价值缺乏了解。海带能直接吸收尿素、氨基酸、磷酸酯等含氮、磷有机污染物以及木质素、酚类等难降解的有毒物质,甚至能有效吸附重金属,同时,海带的二氧化碳固定能力强,可以利用光和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然而政府部门对海带的生态价值缺乏了解,对海带产业缺乏重视,甚至有政府部门错误地认为海带养殖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3、海带企业利润率低。海带企业在种苗研发与人才培养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同时在设备采购、用水用电、人工等方面也耗资巨大,因此海带企业在海带养殖、加工方面成本非常高。但是海带产品存在价格偏低、产品很少打入高端市场等问题。以上因素综合导致海带企业利润率较低。

5、生产设备与加工技术落后,劳动强度大。我国大部分海带企业生产加工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粗加工,规模化生产的程度不高,我国海带企业加工技术较日韩仍有一定差距。我国海带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多,劳动强度大,大多数工作人员年龄都高于50岁,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同时,随着养殖向深海区扩张,劳动强度和危险程度加深,虽然工资水平逐年上升,但农户从业意愿仍然不高,招工难问题突出。

7、海带协会的管理与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海带行业存在着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归根结底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海带养殖、加工企业中部分企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从而损害海带养殖加工行业的利益,例如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利用恶性价格战等行为。第二,行业协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严重制约了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当前海带协会还未演变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约束力的行业管理机构,因此,面对海带市场场外交易和恶性价格竞争等种种问题,无法充分进行协调和管理。

(二)政府扶持与监管

(三)海带养殖加工企业的应对策略

1、加强海带新产品的研发。海带产业的发展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赢得消费者认可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因此,企业应当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产品,追踪市场新变化,将产品开发从“由里向外”思路转变过来,变为“由外向里”的思路,瞄准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开发中高端的产品、技术和理念,形成市场——产业的良性互动,让市场利润回流海带产业,以充裕资金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海带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目前海带产业知名品牌不够多。要着力打造海带的地理标志品牌、区域品牌,提出各个地域的产品特色。品牌的要害是定位鲜明而且单一,实现与众不同。品牌培育起来后,要发挥海带行业协会的功能,防止内部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品牌。此外,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结合“互联网+”优势,建立由海带产品消费者组成的网络群体和网络虚拟社区,注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新时代消费群。

3、加强科技推广,提升产品质量。新时期振兴产业的关键靠科技。海带产业的发展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找准制约海带产业发展的少数核心技术。在新种开发、良种选育方面,坚持品种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以经济和市场指导育种,形成完善的育种养殖体系。在加强机械化程度方面,创建新型养殖模式,加强生产加工设备的研发,利用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养殖,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提高资本产出率,解放生产力。在加工技术方面,促进海带产品加工技术,使海带就地商品化,精深加工化,实现产后增值。评估各项海带技术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做到创意科技化,科技产品化,产品货币化。

4、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有效供给。海带产业发展离不开新一代从业者的支撑作用。随着粗放型的海带增长模式,海洋养殖面积逐渐扩大,养殖区域向深海区扩张,劳动难度和强度也进一步加大,劳动成本增加,海带产品价格不理想,海带价格甚至明显下降,打击了海带养殖和加工的积极性。为加大海带的人才引入和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应当调动海带产业从业者包括生产者、经营者、研发者等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其次,应当提升海带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加强有关农技部门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热情、有能力掌握最新科研技术的有为海带从业人员。最后,健全海带从业人员的培训规划,将各岗位海带从业者分批送入有关高等院校和机构进行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规划和监控能力。发挥人才的力量,实现海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THE END
1.2024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公司区域热力图(按所属地)2024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公司区域热力图(按所属地)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中国水产养殖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和沿海省市和地区。中国水产养殖企业区域分布十分分散。https://x.qianzhan.com/xcharts/detail/a521ea1f94387b4c.html
2.行业大数据——2020年全国肉牛(羊)存栏量分布地图要了解全国肉牛、肉羊产业粪污资源化治理,必须要掌握全国肉牛、肉羊分布大数据 全国牛肉、牛羊分布图把中国地图划分成四个区域: 草原线、黄河线、长江线、长江以南线 2020年全国肉牛存栏6618.3万头,肉羊存栏29713万只,各区域存栏地图如下 草原线:肉牛存栏2097.4万头 https://www.meipian.cn/35euybmz
3.中国养殖地图(山东部分)43.ppt中国养殖地图(山东部分)43 山东养殖地图 北京大北农集团 陈和刚 * 山东省蛋鸡养殖分布图 荣成 文登 乳山 海阳 威海 烟台 蓬莱 龙口 招远 莱州 栖霞 莱阳 莱西 平度 即墨 胶州 青岛 胶南 诸城 高密 安丘 昌邑 潍坊 寿光 昌乐 青州 临朐 五莲 莒县 日照 沂水 蒙阴 沂南 平邑 费县 莒南 临沂 临沭 苍山 郯城 https://m.book118.com/html/2018/0428/163561710.shtm
4.中国公司分布图中国公司交通线路地图【图吧中国公司分布地图】为您提供最新高清版中国公司地图,以及中国各省、市、县、区各级其他企业分布地图和交通线路地图等信息查询。https://map.mapbar.com/1101/62
5.畜禽养殖业市场分析报告2023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畜禽养殖业行业研究与发展前景报告》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共研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分析内容中运用共研自主建立的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和厂商分析,能够反映当前市场https://www.chinairr.org/report/R08/R0803/202309/11-559388.html
6.20232029年中国鹿茸养殖及深加工市场调查报告共研网2023-2029年中国鹿茸养殖及深加工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北京迪索共研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全球化视野、立志于服务全球客户的知名产业咨询机构,致力于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权威、准确、可靠的产经资讯服务。 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共研分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316804.html
7.变化惊人!中国生猪产能分布热力图公布,养猪最多的是这些地方图表15:主要上市猪企总部分布图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光大期货研究所 我国生猪养殖头部企业总部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但发展均向全国辐射。 2、猪企分布情况 地域上,河北省拥有的养猪企业数量最多,达3.74万家。河北省是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存栏量和出栏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和供应基地。而云南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8/12/c5630444.html
8.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生猪养殖业是中国生猪生长要求15℃以上,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占700/0。近年来,受养殖利润不断提高、南方家庭散养带来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国家政策引导等影响,中国生猪养殖企业竞相北上,在东北地区兴建了规模庞大且现代化的养猪场,东北地区生猪养殖规模持续上涨。图9为2012年中国生猪省际产销流通分布示意图。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20023485779129044&fr=search
9.恒银金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报告期内,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报告期各期 末,公司的所得税费用分别分布图,提取特征并存储后进行身份识别 虹膜识别 指 人体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7090700000054_46.shtml
10.2023年中国水产动保产品及苗种市场规模需求量竞争格局及行业细分水产动保产品是指用于改善水生动物健康及水质条件的非饲料类的水产养殖产品,包括渔用药物等渔用兽药、非药品(企业)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30年来,产品种类不断增多、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快速增加。2022年中国水产动保产品市场规模204.33亿元。 2015-2023年中国水产品动保产品需求量及市场规模 https://blog.csdn.net/gycyyjy86/article/details/132754786
11.20192025年中国有机猪养殖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博思数据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有机猪养殖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介绍了有机猪养殖行业相关概述、中国有机猪养殖产业运行环境、分析了中国有机猪养殖行业的现状、中国有机猪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对中国有机猪养殖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及中国有机猪养殖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有机猪养殖产业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C44775NQJR.html
12.动物科技学院九、招聘流程 扫描下方二维码 投递简历-校园招聘-在线网申报名 扫码/搜索【现代牧业集团】官微 了解企业更多信息 十、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8505557672 邮箱:hr@xdmy.co 公司网址:http://www.xiandaimuye.com/ 十一、集团牧场分布图 编辑:李翔宇 终审:王力https://dkxy.nwafu.edu.cn/xsgl/jyxx/230085a793cf48e18282b28fc4442a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