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食品)发展规划(2009-2015)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绿色食品(含有机产品,下同)产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92015年,2012年前着重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与项目。一、发展基础(一)基本现状。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挥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速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和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种质资源、科研力量等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行“公司协会专家农户绿标”的发展模式,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食品标志品牌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绿色有机生产资料总数达1280个,绿色食品总数排名全国前八位,有机食品产品数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27个县的32个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
3、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854万亩,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绿色有机生资企业442家,其中,有120家绿色食品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全省总数的29%,有15家绿色食品企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全省总数的55.56%,绿色食品企业占“双十”企业总数的80%,占“双百”总数的39%。环境监测总面积4300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虽然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整体而言,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较弱,绿色食品产业技术体系尚不健全;二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参与
4、资源深度开发、科技研发及市场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集聚发展的能力尚待加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增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知名品牌缺乏,品牌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生态江西,绿色发展”的战略构想,按照“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思路和“产业链最长、效益最好、经营主体明晰、生产标准严格”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科技提升、基地建设、产业化
5、发展、市场网络及品牌创建,促进种养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把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成为带动全省农产品生产的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产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支撑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高效产业。(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环境保护、生产加工、标准建设等领域更多地研发和采用新技术,在检测、认证、监管等环节不断创新。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原则。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坚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实施严格、规范的绿色食品标识管理。坚持政府引导与
6、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加强政策引导,着力创造有利于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鼓励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坚持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原则。按照生态特点、资源优势和加工水平,确定发展规模和速度,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由于结构雷同造成的不良竞争。坚持绿色食品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原则。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选准发展主导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加工。(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绿色食品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特色农产品得到有效挖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政策支撑体系更
7、加完善,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1、产业链目标。绿色食品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料生产(农户、基地)、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三个环节(如图)。到2015年,全省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5个,面积2000万亩,绿色农业示范区(基地)20个,面积80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户280万户、专业大户发展到15万户;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合作社800个。2、产能目标。到2015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绿色生产资料总数超过2800个,生产企业680家,绿色食品加工能力将达到1500万吨。3、技术
8、目标。到2015年,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2万人;科技进步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督抽查覆盖率达到100%;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达5700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植保技术,提高农药和化肥利用率20%以上。4、市场目标。到2015年,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力争国内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以上;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绿色品牌。三、主要任务.(一)重点发展领域。1、抓好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是着力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主要农作物、畜禽及
9、水产品品种,重点发展水稻作物新品种引进与繁育,绿色蔬菜新品种的培育,果树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及特色优良品种变异技术研究,利用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展畜禽品系选育研究与开发利用,大力开展淡水名特优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二是大力推进生产和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包括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栽培养殖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应用,绿色农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的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三是推进绿色食品生产机械化。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大水果、油料、茶叶等特色绿色食品产区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提高种苗繁育和保鲜环节机械化应用水平。四是努
10、力建设绿色食品产业科技队伍,建立绿色食品科研领头人培养机制,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食品研发平台,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技术应用人才和经营人才的培养,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2、抓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立足我省农业发展现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着重围绕我省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优势的水稻、柑橘、生猪、家禽、水产五大主导产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油茶、蔬菜、竹笋等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防止面源污染,促进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积极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
11、方施肥,完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油料生产能力增强工程,大力推进标准果园、茶园、菜园建设,加快果、菜、茶、菌等绿色产业基地发展;进一步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促进粪污无害处理,推进现代畜禽养殖方式转变和绿色生猪基地的规模发展;加快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通过加大水面开发利用、推进精养模式,突出发展鮰鱼、鳗鱼、虾蟹、龟鳖、珍珠等绿色高效特种水产业,壮大绿色水产养殖规模。3、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做长产业链条。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努力争取和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
12、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帮助和引导经营主体不断向绿色食品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重点在粮食、柑桔、畜禽产品、水产品、茶叶、蔬菜等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生产加工领域,培育做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生产、流通和加工骨干产业化龙头企业群,提高全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化效益。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市场经纪人和各类专业大户,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力争到2015年,全省绿色食品骨干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总数达7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绿色
15、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推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切实强化水稻“一增四推”、油菜轻简栽培等技术集成能力,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基因库,扩大绿色水稻、油菜、花生、黑芝麻、油茶等种植基地(监控)面积,推进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使之向“种、养、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专栏1:绿色粮食油料种植及加工水稻。主要布局于全省各绿色水稻基地县(市、区)。到2015年,种植面积800万亩,产量450万吨,综合利用总产值140亿元。油菜及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主要布局于全省油菜、
16、花生、芝麻等主产区。到2015年,以绿色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00万亩,产量10万吨,总产值7亿元。油茶。主要布局于南昌、宜春、吉安、上饶、赣州、景德镇等市。到2015年,绿色食品油茶林环境监控面积达800万亩,总产值90亿元。2、果品蔬菜产业。果品。重点抓好优质高产生态标准化果园建设,推广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避雨栽培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全程质量管理制度;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加大产品品牌建设;加快
17、现代化果品生产加工厂建设,提高果品采后储藏保鲜和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蔬菜。重点加快优质高产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建设,推广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避雨栽培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提高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加快现代集约化蔬菜育苗场建设,提高蔬菜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加大产品品牌建设。食用菌。主要抓好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从原料、栽培、采收、加工、包装”全过程食用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大力发展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18、延长产业链,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专栏2:绿色瓜果蔬菜种植及加工果品。主要布局于赣州、抚州、宜春、吉安、新余等市。到2015年,绿色食品果园基地面积达150万亩,产量达200万吨。柑橘类水果总产值达36亿元。蔬菜。主要布局于南昌、吉安、萍乡、九江、景德镇、新余、抚州等市。到2015年,绿色食品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25亿元。食用菌。主要布局于南昌、九江、抚州、景德镇等市。到2015年,产量超过50万吨,综合利用总产值12亿元。竹笋。主要布局于全省毛竹主产区。到2015年,笋竹两用林面积450万亩,笋、竹综合利
19、用总产值60亿元。3、畜禽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畜牧业产业和畜牧业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生猪和家禽两大优势产业,大力挖掘牛羊等草食家畜发展潜力,以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为切入点,建立绿色畜禽养殖基地。把畜禽屠宰加工作为振兴我省食品工业的突破口来抓,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方便、营养、安全的畜禽加工产品,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4、渔业。围绕鄱阳湖流域,重点发展大宗淡水鱼、河蟹、克氏原螯虾、鳗鱼、龟鳖、珍珠、罗非鱼等特色优势水产品,主攻淡水鱼糜、鮰鱼(罗非鱼)和克氏原螯虾深加工,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品牌整合,完善绿色水产产业链。以
20、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抓手,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基础,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着力发展现代渔业,提升水产品品质。专栏4:绿色水产养殖及加工主要布局于鄱阳湖流域的各设区市,至2015年,建立绿色食品水产养殖基地300万亩,产量90万吨,总产值超过110亿元。5、特色饮品。重点发展酒类、茶叶和矿泉水等。发挥特色资源和名优品牌优势,改进生产工艺,确保原材料质量安全,防治生产过程污染,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国际市场,迅速做大做强特色饮品产业。专栏5:绿色酒水饮料酒类。主要布局于南昌、抚州、景德镇、宜春等市。重点扶持蜜桔干酒、猕猴桃干酒、南昌
21、啤酒、雪津啤酒、四特酒、临川贡酒、七宝山酒等食品名牌。到2015年,绿色食品酒类总产量达100万吨,总产值60亿元。茶叶。主要布局于婺源、浮梁、修水、武宁、庐山、遂川、井冈山、靖安、铜鼓、资溪、上犹、崇义等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到2015年,总产值15亿元。矿泉水及其他饮料。重点开发矿泉水、百合汁、莲子汁、猕猴桃汁、橙汁、橘汁、葛根茶、苦丁茶、滕茶、杜仲茶、金银花凉茶、速溶茶等产品。到2015年,产值15亿元。6、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重点对南酸枣、葛根茶、藠头、百合、有机农产品(胖姜)、肽营养豆奶饮料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的保护和挖掘,对生产、加工
23、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三)重大建设项目及投资。2012年前重点实施64个重大项目工程和项目,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82亿元。远期规划工程和项目16个,总投资超过210亿元。具体项目见重大项目表附件。四、保障措施1、抓好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努力建设绿色食品产业人才队伍,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食品研发平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与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种养适用技术。2、政府资金支持。重点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