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

汉南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处武汉市西南部,三面环水,东南濒临长江,与嘉鱼县、江夏区隔江相望,北抵通顺河,与蔡甸区相邻,西面、南面以东荆河为界,并与仙桃、洪湖两市毗连。全区版土面积2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万人。2012年,汉南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且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全区共有涉农街道4个(含4个国营农场)48个村,农业户15639户,人口8.08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17万人。农业规划区域15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近11万亩,养殖水面4.4万亩。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汉南区将努力打造武汉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的示范区。在全区一体化空间规划中,农业规划区域面积为157平方公里(23.6万亩)。

近年来,全区水产业围绕现代渔业建设目标,坚持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工作思路,以健康养殖、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创建为工作着力点,推进渔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渔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本规划的范围为武汉市汉南区境内全部水域,养殖重点为淡水池塘。本规划以2017年养殖情况为基础数据,涵盖期间为2018-2030年。

武汉市汉南区渔业基地整体效果图

第二节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二、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4、《中国水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8、《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9、《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三、地方法规

1、《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

2、《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3、《湖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4、《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5、《湖北省水库管理办法》;

6、《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7、《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

四、部门规章

1、《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

2、《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

4、《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5、《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办法》;

6、《水产品卫生管理规定》;

7、《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五、标准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厅字〔2016〕42号);

4、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

5、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7、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农渔发〔2005〕5号);

8、农业部《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农渔发〔2010〕25号);

9、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

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4〕13号);

11、《湖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4~2020年)》;

12、湖北省水产局《关于加强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鄂渔发〔2016〕26号);

13、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

第三节目标任务

一、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7年。

规划目标年:2018年-2030年。

二、总体规划目标

依托武汉市汉南区地理环境和较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以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发展思路,确定养殖水域滩涂的规划目标,明确武汉市汉南区境内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依法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生产环境,保障养殖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水域滩涂的利用率、完善和推进水域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武汉市汉南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重点任务

(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

(二)根据全区水域滩涂分布现状,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效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养殖水域。(四)推进全区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第四节基本原则

根据武汉市汉南区水域的现状、特点,按水域滩涂总体规划的要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遵从六个原则:

1、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传统渔业向健康、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转变,稳定渔业规模,提升渔业质量、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下,通过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渔业、科技渔业和可持续渔业。

2、坚持现代都市渔业发展方向的原则

根据武汉市整体规划和现代都市渔业发展的要求,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区内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选定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健康高效渔业产业重点发展,以满足市场对绿色健康水产品的需求。

3、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规划中,追求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原则,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负载能力,按照项目区的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良性循环。

4、坚持渔业基地产业化推进的原则

名特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板块以名特水产养殖为核心,观光休闲渔业同步发展,同时,围绕核心产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产业化经营格局,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同步发展。

5、坚持科技先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科技是生产力,也是保持渔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的支撑点。绿色食品生产要紧跟学科研究前沿,推动生产规范化的技术更新、升级,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完善绿色食品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绿色食品生产实践。

6、坚持共享成果发展的原则

力争人民共享成果,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提高全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设精准扶贫系统,实现部分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促进武汉市汉南区渔业发展、渔民增收、乡村美丽。

第五节规划范围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范围:全区范围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全民、集体)水域滩涂。重点范围主要涉及东荆街、湘口街水域滩涂。

第二章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一)地理位置

武汉市汉南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东经113°45′0″--114°06′15″,北纬30°11′03″--30°11′20″,东南面临长江,与江夏区、嘉鱼县隔江相望,西南与仙桃、洪湖市接壤,北倚通顺河与蔡甸区毗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武汉市汉南区属江汉平原东部,九省通衢大武汉西南端地势平坦,发展规模化渔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京港澳沪渝高速交汇,汉洪高速贯穿全境,黄金水道岸线7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具有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

(二)地质地貌

汉南区地质为疏松沉积物,厚度在80米左右,疏松沉积物具有二元结构铁特征;自然地貌呈东南高,西北低,沿河高,腹部低,东北局部丘岗星罗棋布,小湖交错,港汊纵横,东南部、南部及西部为江河冲积平原,以及由湖泊淤积而成的宽阔平原,地势平坦,其高程在海拔20.7~26米之间,一般在22.5米左右,冲积平原区、淤积平原区和低垄岗区的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61.2%、19%、19.8%。

(三)水域类型范围

武汉市汉南区拥有各类水域面积36.12余万亩,水域类型按渔业功能划分,主要分为天然水域和养殖水域两大类。天然水域分布辖区全域内,主要为长江、通顺河、马影河及大小湖泊。养殖水域主要为池塘。

1、天然水域

2、湖泊

我区现有省级保护湖泊6个,总面积1732.5亩,详见表1。

表1:汉南区重点湖泊基本情况表

序号

湖泊名称

湖泊面积(亩)

湖泊岸线长度(KM)

沿湖

辖区内的湖泊起止范围(村、社区)

街道

1

前栏湖

537

3.9

武汉市强制戒毒所内

2

牛海湖

264

东荆街

清江大队

3

湾湖

352.5

2.34

杜家畈村

4

桂子湖

166.5

2.1

5

神潭湖

162

2.2

6

坛子湖

250.5

2.6

杜家畈村、乌金水产大队

合计

1732.5

15.14

3、养殖池塘

全区养殖池塘面积为4.23万亩,主要为养殖面积约30960亩的湘口水产示范园以及养殖面积约11376亩的东荆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

二、自然气候条件

(一)水文

1、地表水资源

表2:汉南区地表水资源量特征值表

行政区

面积

年径流量

不同频率径流量

均值

20%

50%

75%

95%

径流深

(mm)

径流量

(108m3)

(108m3)

汉南

287

455.5

1.2207

628.6

1.6846

419.1

1.1231

291.5

0.7813

154.9

0.4150

由于降水是形成径流的直接原因,因此径流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两者变化基本一致;径流与降水相比,二者的年际变化和特丰、特枯水发生年份基本相同,从大趋势看,也存在丰水年组和枯水年组的周期变化,1980-1999年径流呈偏多的趋势。但径流的丰、枯差异更加显著。

(2)地下水资源量

汉南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0.3477亿m3,不同频率地下水资源量详见表3。

表3汉南区地表水资源量特征值表

(k㎡)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

不同频率地下水资源(108m3)

均值(108m3)

Cv

Cs/Cv

汉南区

0.3477

0.15

0.3908

0.3453

0.3112

0.2667

(二)水质

1、水温

多年平均水表温度在18℃-23℃之间。1-3月、11-12月水温较低,4-10月水温较高。影响水温变化的主要是年气候变化,其变化总趋势基本上呈正分层状态,尚未有负分层及跃温层出现。底层水温渐次降低而差别较小,表层水温变化快,相邻层面差别不大。

2、PH值、溶解氧

全区水域水质属中性偏碱性水,在鱼类生存与生长的最适宜范围内。溶解氧7.4~9.3mg/L。春、夏季水体溶解氧和pH值呈分层状态,尤其是在气温高、日照强烈的时期,表层水温较高,水体透明,浮游植物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再加上风浪的作用,表层溶解氧往往呈过饱和状态,秋、冬两季,从水面到水底,pH值基本维持不变,溶解氧从水面到水底逐步减少的趋势。

3、硬度

水体总硬度变化范围为2.59~3.89毫克/升,属软水或中等软水。

(三)气候

汉南区属北亚热带东亚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充足、光照适宜、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旱涝交替、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6.8℃,极端最高气温39.8℃(1966年8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7.4℃(1977年1月30日)。无霜期年平均日数为254天,最长为294天(1994年),最短为194天(1982年)。年辐射量为107.16千卡∕平方米。在年辐射量的季节中,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春秋两季相差不大。汉南区全年的日照时数为1970小时,日照率为45%。日照时数8月份最多,2月份最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276.2mm,高值年(1954年)为2037.6mm,低值年(1976年)为839.9mm,年际差为1197.7mm。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3天。年平均风速为2.1m/s,常年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28%。

(四)自然灾害

汉南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只有特殊年份局部地区才会受干旱影响。汉南区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影响,造成四季降雨不均,据气象部门统计,2007到2017年近十年,全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天气发生,容易造成涝灾。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武汉市汉南区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兼有长江中下游区系特点,极具生物多样性。

(一)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有藻类7门41属59种;总生物量中,以天然河流性藻类为主,河流未发现极为单一的优势群落,种间差别亦不明显。

2、浮游动物有4大类,共约42种。从生物量看,生物量最多的为枝角类和桡足类。

(二)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有55个分类单元,隶属于4门6纲36科。其中,水生昆虫46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动物2种。

(三)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有21科45种。常见的植物有莲藕、茭白、菱角、芡实。

(四)鱼类

据调查,鱼类有45种,分属8科。

(五)其它动物

主要为部分可营水生生活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常见的有龟、鳖、青蛙、青虾、蟹、螺、蚌等。外来生物主要是克氏原鳌虾(小龙虾)等。

四、水域环境状况

武汉市汉南区水域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局部池塘养殖密度过大区域向周边水域环境输出了未完全利用的有机物质成分,使其所在水域环境形成富营养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区域水域环境的营养物质负荷状况。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一)水文、气候

汉南区属北亚热带东亚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充足、光照适宜、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旱涝交替、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6.8℃,极端最高气温39.8℃(1966年8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7.4℃(1977年1月30日)。无霜期年平均日数为254天,最长为294天(1994年),最短为194天(1982年)。年辐射量为107.16千卡∕平方米。在年辐射量的季节中,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春秋两季相差不大。

全区气候特征适宜温带气候水产品生长。

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为武汉市汉南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水生生物资源

武汉市汉南区地质、地貌、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生境多样性,孕育了较为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其次,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食物链的基础,浮游植物的组成以硅藻类、绿藻类为主,浮游动物的组成以枝角类和轮虫为主,为水生动物幼体的发育、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生物饵料基础。

(三)水域环境

汉南区水源水量稳定,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的要求。

(四)结论

结合武汉市汉南区水域滩涂资源现状分析可知,汉南区水域滩涂资源丰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环境水质优良,无污染,非常适合进行水产养殖。

第七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一)现有养殖区域

武汉市汉南区养殖区域主要布局在东荆街、湘口街。2016年末,水产养殖总面积达4.4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7726吨,其中名特优品种养殖产量达到11503吨。2016年末实现渔业总产值达到88248万元,水产业已成为汉南区农业支柱产业。现已建成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场四个,占地面积1300亩;已完成湘口水产产业示范园扩建工程,东荆街名特优水产板块改造加快。其中,湘口万亩特种水产健康养殖基地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地”,注册的“喜鹊湖”牌河蟹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并通过HACCP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10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授予该基地“国家级绿色中华绒鳌蟹标准化示范区”称号;2010年,该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二)养殖模式

1、池塘养殖模式

全区池塘养殖大多数采用精养模式,鱼塘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养殖产量较高。一般采取专养、混养等集约化养殖方式。

2、设施渔业

区内设施渔业主要为池塘网箱养殖(含鳝、鳜等名优鱼类)、池塘设施生态养殖、乌龟工厂化恒温养殖、名优鱼类工厂化繁育与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鱼病远程诊断系统、增氧机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渔业设施应用。目前,我区设施渔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规模较小,需进一步示范推广,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三)养殖产量及品种

2016年末,水产品产量达到27726吨。养殖品种为鲢、鳙、鲤、鲫、草鱼、青鱼、鳊鲂等大宗鱼类和黄颡鱼、鲈、黄鳝、鳜、泥鳅、鲌类等名优鱼类,特色品种为虾类、蟹、黑斑蛙、龟鳖等。

(四)水域滩涂开发利用比例

全区现有养殖池塘4.23万亩,占总水域面积的11.71%。

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区位条件

东南面临长江,与江夏区、嘉鱼县隔江相望,西南与仙桃、洪湖市接壤,北倚通顺河与蔡甸区毗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武汉市汉南区属江汉平原东部,九省通衢大武汉西南端,地势平坦,发展规模化农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京港澳沪渝高速交汇,汉洪高速贯穿全境,黄金水道岸线7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具有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

(二)经济总量

2016年末实现渔业总产值达到88248万元,水产业已成为汉南区农业支柱产业。

(三)产业结构

1、产业布局。全区已形成湘口、东荆优质水产品养殖板块,城郊休闲渔业、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渔业等产业正逐步推进。

2、品种结构。养殖品种包括经济鱼类及蟹、虾类、龟鳖等特色产品。

3、产品品质。湘口喜鹊湖水产特色健康养殖获得国家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喜鹊湖螃蟹、黄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荆楚青草湖甲鱼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与产地认定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4、产业组织化程度。全区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止至2016年底,全区有渔业企业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渔业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家;渔业家庭农场4家。

(四)调整方向

围绕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科学划定各类养殖功能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

1、渔业“三区”划定。根据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将辖区内所有水域滩涂划定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宜养殖区。辖区内马影河、长江及通顺河滩涂划定为禁止养殖区,禁止一切经营性渔业养殖;六个湖泊划定为限养区,禁止“投食、投肥、投药”养殖,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现有渔业生产基地为适宜养殖区,但不再规模开发新的养殖池塘进行渔业生产。

2、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鼓励在适宜养殖区开展设施渔业等现代节能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实施养殖装备升级改造,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种苗繁育、池塘设施生态养殖,建成一批渔业循环水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3、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培植消费引导型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培育水产品电商等网络交易平台,加快现代水产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物流的有效对接。创建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效益好、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地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1、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消费心理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水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为内涵的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及生态养殖将成为主要养殖方式,绿色、优质水产品将成为主流。在此形势下,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已转变成行业主管部门日常工作重点。

2、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渔业经营主体为应对市场的挑战,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活管理。采用“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产供销加工一条龙的抱团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逐步向设施渔业转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随着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社会各类资本的大量涌入,池塘流转集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设施渔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4、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养殖水域生态资源,打破单一养殖模式,形成集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餐饮为一体的新型渔业产业模式。水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新趋势。

第八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按照优质、高效、安全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本着养殖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区水产养殖业在养殖模式上推广集约高效,在养殖品种上突出名特优新,在养殖理念上注重生态健康,努力构建自然环境和谐、主导产业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比较效益显著、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都市渔业格局。

根据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预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优化结构、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辖区内养殖水域滩涂开发的总体思路,逐步优化渔业产业区域布局,建立协同发展产业格局。

(一)工厂化设施渔业发展布局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设施渔业,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打破了水域限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可以节约用水、减少污染,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我区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上,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等技术,应用和推广净水渔业、低碳渔业等技术,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动力。

根据全区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养殖装备升级改造,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势在必行。从效益渔业和生态现代渔业的角度出发,按照“板块发展”的原则,对全区精养鱼池进行统筹规划,重点推进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精养鱼池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更新养殖设备,不断科技创新,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设施渔业,实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

池塘设施渔业示意图

工厂化设施渔业示意图

(二)休闲渔业发展布局

全区已初步形成地方特色的休闲渔业,分别为休闲垂钓、生态观光、餐饮观赏、节庆旅游。这些休闲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优质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

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制约了休闲渔业的有序发展。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对将来休闲渔业的发展布局,一是从单一的垂钓观赏型向垂钓、休闲、观赏、餐饮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二是从单项开发休闲渔业向休闲渔业园区、休闲渔业度假区方向发展;三是从传统的休闲渔业生产向观光旅游业、服务业发展。

休闲渔业示意图一

休闲渔业示意图二

(三)湖泊生态治理布局

辖区内所有湖泊及位于我区境内,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在我区的限养湖泊均退出经营性水产养殖,退养后开展生态治理,制定“一湖一策”,主要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类)和底栖软体动物,多品种、多层次种植水生植物,提升湖泊水域生物多样性,以利于水质净化,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四)水产种业发展布局

水产种业是渔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完善现代渔业种业体系建设,优化种业布局,从种苗保障入手,提升全区现代渔业种业产能。

现代水产种业示意图一

现代水产种业示意图二

第三章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第九节功能区划概述

一、划分方法

规划中的水域滩涂指全区境内已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境内各水域的自然属性,将境内水域滩涂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适宜养殖区三个功能区域。

(一)禁止养殖区范围

1、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控制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水产养殖。

2、禁止在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进行水产养殖。

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

4、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二)限制养殖区范围

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所有限制水产养殖区域。

(三)适宜养殖区范围

指除禁养区、限养区以外适合水产养殖的区域。我区适宜养殖区主要为湘口现代水产产业示范园、东荆水产板块(现有上位规划为农业区的水产养殖区域)。在适宜养殖区内从事水产养殖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遵循水产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开展水域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评价,其污染防治措施和养殖废水排放应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规划养殖区域可进行包括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池塘设施养殖。

二、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和保护重点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重点开发禁养区、限养区以外适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对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镇规划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在辖区内除现有渔业生产基地外,不得再行规模开发新的养殖池塘。

第十节禁止养殖区

一、禁止养殖区类型及分布

禁止养殖区按主要功能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镇规划控制区、重点保护湖泊、重要河道等水域,将辖区内长江、通顺河、马影河等水域滩涂划定为禁止养殖区。

二、管理措施

2、对该区水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控制所在水域污染物实行总量减排,现有工业废水排放口应限期关闭,禁止新建排污口;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

3、禁止养殖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责令整改,不能整改的则拆除或者关闭,禁止从事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拆除或关闭。

4、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种质资源,加强禁止养殖区内水产种质资源养护执法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湖泊、河流等公共水域,由政府部门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域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实行“人放天养、捕捞许可”制度管理。

第十一节限制养殖区

一、限制养殖区类型及分布

2、在限制养殖区,限制水产养殖品种、投放规格、投放数量和捕捞方式,禁止投放养殖投入品(肥料、饲料、渔药等)行为,禁止可能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养殖、捕捞作业方式;在限养区内设立宣传告示牌予以标注说明。

第十二节适宜养殖区

一、适宜养殖区类型

适宜养殖区规划主要为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设施养殖及其它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二、养殖区面积及分布

全区规划养殖总面积为4.23万亩,主要为养殖面积约30960亩的湘口水产产业示范园以及养殖面积约11370亩的东荆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

湘口水产示范园效果图

东荆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效果图

三、管理措施

养殖区内符合规划的养殖项目,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养殖生产应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各养殖功能区以规划区域内池塘养殖为主。各养殖功能区常规管理工作如下:

(一)加强养殖废水(废弃物)达标排放管理

严格监管未达标养殖废水(废弃物)排放,对造成水域环境污染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对屡教不改者可吊销养殖许可证,终止其养殖行为。逐步开展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严格监管,实行养殖区养殖废水(废弃物)达标排放。

(二)开展无公害健康养殖

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做好生产记录,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和药品必须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严禁使用国家禁用鱼药和高毒、高残留的鱼药。

(三)加强环境监控

定期监测水质、底质,根据环境的评估结果,调节养殖规模,实现养殖的动态控制。

(四)安全监管

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贯彻安全生产法规,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渔政执法,查处无证养殖,对非法侵占养殖水域及滩涂行为进行处理,规范开发利用秩序。

(五)制度保障

完善养殖水域使用审批制度,健全使用权的招、拍、挂等交易制度,规范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十三节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渔业部门管理职责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渔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是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和科学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维护渔业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渔业主管部门应明确职责要求,进一步落实行政管理责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的使用管理,建立以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长远布局,最大限度地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全区现代渔业持续发展的步伐。

二、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

全区农业、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形成工作联动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各种合作平台,促进部门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保障本规划顺利实施。渔业主管部门是实施本规划的牵头单位,应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行使检查和进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和处置。

三、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机制

《武汉市汉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全局观,尤其是在面对全局性的工作时,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统一协调作用。为更好地保障规划的稳步、顺利实施,应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工作,组成规划实施协调小组;同时也要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尤其是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事项,一定要及时沟通协调,便于有关部门科学安排,全力配合和支持,确保规划实施科学有序和布局合理。

第十四节强化监督检查

规划是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基本依据,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要严格依据规划开展,加强用途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一、加强用途管制

水域滩涂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保证水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水域滩涂规划等强制措施或手段,规定水域滩涂用途,明确水域滩涂使用条件,水域滩涂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所确定的水域滩涂用途和条件使用水域滩涂的制度。

加强水域滩涂用途管制制度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对于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用途的单位和个人,或违反规划水域滩涂用途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在规划范围内,不得新建及改扩建养殖项目;其它生态保护或工程建设项目等占用规划内养殖水域滩涂的,必须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按照有关要求对规划进行修订后实施,造成养殖生产者经济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

二、完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

认真贯彻执行《武汉市汉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区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制度,科学利用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单位或个人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先通过环保部门环评后,向渔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渔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查申请材料,并进行现场勘验、确认界标等情况,经过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单位或个人,渔业主管部门应报请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批准并颁发养殖证。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按照农业部《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

(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规划或者以其他形式确定可以用于水产养殖业的水域滩涂。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确认水域滩涂养殖权。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具体工作,并建立登记台帐,记载养殖证载明的事项。

(三)使用国家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养殖证申请表;

2、公民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3、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和实地核查。符合规定的,应当将申请在水域滩涂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日;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五)公示期满后,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核发养殖证。

三、加强水产养殖执法监督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范围和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对水产养殖管理需求也逐渐提高。在加快水产养殖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水产养殖执法监督,水产养殖生产执法是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需要进一步规范渔业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强化水域滩涂合理使用的执法监督检查,保持规划相对稳定。

(一)提高认识,认真部署。要从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域生态安全,促进我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强水域滩涂用途管制执法监督检查,围绕我区水域生态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多种形式构建立体宣传框架,广泛宣传变更水域滩涂用途的危害性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积极争取广大渔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创造保护水域生态资源的良好社会环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处理,提高专项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完善机制,加强监督。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我区水域滩涂用途的管制,增加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十五节完善生态保护

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治理。要注重科学谋划,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发展与水域资源整合、水系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水域生态安全和水域滩涂的可持续利用。

一、加强水资源污染防控

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了生态警戒线的范围,导致水域的生态功能被破坏。在进行水域资源合理调控利用的同时,需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农业和渔业生产自身对水资源的污染,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养殖者自身产生的垃圾及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工程措施。

二、开展养殖排放监测

养殖尾水排放监测是渔业环境保护的基础。今后,我区将采取定期发布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公报方式,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环境意识。一是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加强重要养殖水域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防止重金属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对养殖水域实行达标整治,养殖废水达标排放,设立养殖水域污染监测点。二是对于突发的渔业水域污染事件,要有应急处置预案,要及时截断养殖水域污染源及污染途径,防治水质继续恶化,并积极开展治理。在受污染水域实施禁渔管理,防止受污染水产品上市,科学评估水污染事件及其对渔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且按照农业部发布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调查处理。三是加强对重点渔业养殖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扶持,对重要渔业水域独立开展环境监测和对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跟踪报道,使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变成社会共识。将养殖排放监测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严格控制周围农田含有农药等污染水流入生态养殖区,实行定点定期监测,全面杜绝污染源。

三、示范推广养殖减排技术

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区划规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水产健康养殖,推广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着力推行渔业生产尾水处理技术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模式的应用,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将进一步制定养殖节能减排技术与示范推广项目规划方案。方案包括以下方面的项目建设内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尾水处理模式集成与示范、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模式集成与示范推广、池塘设施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成与示范、池塘生物(浮床)净化养殖模式集成与示范、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达标排放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坚持边试验、边示范、边调整、边推广,逐步形成符合汉南区水域生态渔业发展需求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模式。

第十六节其他保障措施

《武汉市汉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实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并与广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必须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各种渠道、方式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规划内容,认识规划的意义,积极投入保护与开发水域滩涂的活动中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健全和完善渔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鼓励、培育、扶持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及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水产苗种供应、渔业投入品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增强服务能力,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加强渔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渔业新跨越。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渔业“四新”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养殖效益,推进全区水产养殖业向渔业现代化迈进。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养殖尾水排放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节规划效力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八节规划图件

规划图为规划文本附件,具有与文本相同的法律效力。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THE END
1.社区共享绿色共赢探索公共空地的小型农场模式社区共享绿色共赢探索公共空地的小型农场模式 小型养殖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还能帮助城市居民接触到新鲜的食材,减少食品的运输环节,从而降低碳排放。小型养殖还能促进社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邻里之间的联系,为社区带来更多活力和美好。https://www.dhgn9oxo5.cn/yang-zhi-zi-xun/397198.html
2.众筹合作社共享资源农民集体经营新思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农村经济也逐渐从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转变。然而,在这过程中,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因此,“农村没本钱养什么好”这一现象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在这个背景下,众筹、合作社以及共享资源等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https://www.uszlrttkj.com/sheng-zhu-pin-zhong/392995.html
3.“互联网+共享养殖”: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其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逐步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互联网+共享养殖”。这种模式为农场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直接、透明的农产品体验。 一、什么是“互联网+共享养殖”? “互联网+共享养殖”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养殖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它http://dongguan.11467.com/info/26599640.htm
4.合作养殖模式广大农民可以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仙坛股份(002746.SZ)3月2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仙坛股份采用“公司+自养场+农场”的合作养殖模式,广大农民可以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公司与农场 “合作+情感”的合作模式,农场主既是“老板”又是“工人”,双重身份叠加,提高了养殖环节的责任心和产出率,促使养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增加了养殖场的收入,同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3242321886964.html
5.乐农之家:互联网养殖开启生态养殖共享经济乐农之家:互联网养殖 开启生态养殖共享经济蓝海 我国从土地集中制到私人承包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期间,土地改革起来巨大作用,推动了农业高速发展,历经几十年后,土地共享开始来了,这次以科技改变为推动点,以互联网+创新思维为模式,将土地资源配置推向一个新高度。http://www.cinic.org.cn/hy/zh/406919.html
6.2023年共享农业项目计划书(12篇)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生猪养殖业将难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生猪养殖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国内外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从生猪健康、环境健康和人类健康出发,大力发展生猪健康养殖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我省开展的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研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该模式http://cooco.net.cn/zuowen/1647146.html
7.养殖户微信群共享经验协调合作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养殖户微信群:共享经验、协调合作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信息共享与知识更新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养殖户微信群成为了农民之间交流最新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的平台。通过群内发布各种书籍、论文和行业报告,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 协助解决问题 https://www.4orxq11be.cn/jun-lei-wen-xian/515547.html
8.20242024-2030年中国鹅养殖行业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版目录一、中国鹅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31.产业规模及产值 3产量变化趋势 3产值规模及增长率 5主要生产区域分布 62.主要品种及特点 7肉鹅品种概况 7蛋鹅品种概况 9各品种市场需求 103.养殖模式及技术水平 12传统养殖模式现状 12现代化养殖模式发展 13饲料、疾病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4546886.html
9.大漠猪倌为了让消费者真正能吃上绿色,健康,无公害的肉食品,榆林市横竖发商贸有限公司特别推出“代养生猪”的新模式,也就是“公司+客户”的共享模式,真正为客户带来绿色,健康,无公害的肉食品,让您放心吃上自己理想的土猪肉。 公司公开承诺: 一、养殖土猪基地,厂房,设备,技术,猪崽,饲料,药品,疫苗,工人,管理,运营等一条龙https://www.meipian.cn/4n5qmma6
10.模式动物斑马鱼养殖和显微操作技术模式动物斑马鱼是目前最好用的发育遗传学模式动物之一,可以进行大规模正向遗传突变筛选和反向遗传学基因编辑,能够利用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技术获取突变体进而研究基因功能。本项目将斑马鱼养殖、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过程通过三维建模和交互式程序设计给学生以沉浸式体验,高度模拟真实实验操作,使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并掌握显微注射https://www.ilab-x.com/details/v5?id=3438
11.农业经济杂志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2019年第01期关键词:农业科学数据 共享模式 数据重用 数据分类 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和Web2.0模式下,要想最大化地实现科学数据的价值,必须进行数据的充分共享和重用,新的农业科学数据对象和数据共享需求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探索面向重用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模式,对于推动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建设,支撑国家及区域农业https://www.youfabiao.com/nyjj/201901/
12.共享繁荣揭秘无偿合作养殖的奇迹共享繁荣揭秘无偿合作养殖的奇迹 一、免费合作养殖:一种新的农业模式探索 在当今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匮乏,传统的单一养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因此,一种名为“免费合作养殖”的新型农业模式逐渐崭露头角。这项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收益,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并且对消费者来说更具可持续https://www.udnebayjc.cn/nong-ye-zong-he/50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