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加上生产效率和社会分工要求的提高,农村原有的低效率生产模式自然解体,单户牧业生产逐渐减少。我县部分农村,特别是县城周边农村居民“弃牧从商、弃牧从工”,逐渐向其他行业或地方转移,农村散养户呈逐年下降趋势,规模养殖户比例扩大,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但由此带来的疫病风险和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综合我县实际,提出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思路,并进行探讨。
一、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意义
中国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快。畜产品竞争已有过去的数量竞争发展到质量、技术和资金实力竞争的新阶段。但规模化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和现今的管理水平、防疫水平相适应,还要综合考虑其他资源要素以及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的发展,一味的追求规模数量型和经济效益,只会带来更多的发展难题。综合利弊,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是最适宜我县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农村适度规模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依据当地不同的资源优势,例如人力资源、饲料资源、土地资源等,以及综合考虑环境污染问题等因素,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宜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养殖规模。因此,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其规模大小不尽相同。例如:小的一般有以家庭和村民合作为主的50--500头的生猪养殖户和500--2000只家禽养殖户,大的一般有以国家项目扶持或合作社管理的500--3000头的生猪养殖户和1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户。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农牧结合,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程度,对于畜牧业的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有助于提高我县的畜牧业发展质效
我县畜牧业以农村散养户居多,主要呈现散、小、乱等现象,缺乏充足的发展资金,增长方式粗放,养殖效益低下,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推进家庭牧场、养殖小区、村级合作养殖场等适度规模的养殖场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劳动力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规模的相对集中,便于畜牧、环保等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疫病防疫网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同时,畜产品的集中销售,避免了商贩或工厂压低价格,有利于深加工和品牌的建立,能有有效的提高畜产品生产质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强农牧结合发展,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等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等立体综合农业,能够有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目标。同时,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村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也有利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远安县马渡河村新农村建设以及该村平头山万亩柑橘园综合农业发展项目的开发便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综合农业的发展典范。
(三)发展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有助于县域城镇化发展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原有的单户低效率生产模式逐步瓦解,涌现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村民自身素质和第二、第三产业吸纳有限等原因,向非农行业转移压力巨大。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一现象。同时,适度规模化养殖,能够提高畜牧生产质效,保障食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城镇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远安县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2009年,全县出栏生猪28.4万头、牛0.4万头、羊4.2万只、家禽42万只。禽蛋产量1480吨,肉类总产量23410吨,畜牧业总产值4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2.6%,为农民人均增收281.4元。其中规模养殖出栏贡献率分别达到生猪54.6%、羊50%、家禽43.8%。
全县共有畜禽小区:生猪10个、肉牛2个、山羊2个、家禽2个,其中省级标准化规模万头养猪场1个,15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1个;畜禽养殖大户586户,其中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491户、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120户、1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25户。另外,全县共有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6个,其中生猪3个,山羊2个,肉牛1个。
三、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相对于宜都、枝江、当阳的县市区,我县畜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自身发展资金有限,生产总量上不去,无法到达许多国家规定的政策扶持要求,享受不到例如良种补贴、生产大县等政策福音。目前,长期惠及我县的畜牧生产扶持政策,仅仅只有生猪“150”、农业板块基地项目扶持以及生猪小额贷款补助政策。
(二)缺少充足的发展资金
我县地处鄂西山区,自身财力有限,特别是发展畜禽养殖的农户极度缺乏养殖资金。农村融资渠道少,主要自身靠借贷,但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利息高昂,使许多农户望而却步。加之,畜牧业养殖周期长,成本较大,资金回收期长,少有其他行业的资金长期投入。
(三)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四)基础配套体系落后
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化和标准化,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以及牧政服务和信息体系等畜牧业发展基础配套体系要求较高。由于历史遗留和资金问题,我县的基础配套体系落后,特别是乡村防疫环节,存在防疫经费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人员工资低、防疫设施老化等现实问题。另外,畜禽良种繁育资金短缺,致使我县良种场设备设施落后,规模过小,畜禽良种更新缓慢。
(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与散户相比,规模养殖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畜禽粪便、污水以及空气污染,单位土地所承载的纳污压力更大,对污染的消解周期更长,甚至因此造成永久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对土壤造成的影响。然而治污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例如一个年出栏500头的猪场需要建8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100立方米的化粪池,至少要投入8万元的资金。虽然沼气池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但部分养殖户不愿意多做投资,选择了直接排放。
四、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建议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大多数在农村,科学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落后,缺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养殖水平不高。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技术条件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大规模的高度集约化养殖。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是一种依附家庭、村集体或合作社等社会团体或组织为载体的种养模式,是一种充分结合和利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农林产品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到远安县的发展典型,稍大的有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橘园和旧县镇一字山茶园综合农业项目,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生猪养殖产生的自然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减少了环境污染。稍小的有鸣凤镇花园村规模养殖大户王明建的“猪--沼--鱼”发展模式,以及洋坪镇陈家湾村王良权的“牛--沼--草”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了过腹还田。远安地处鄂西山区,存在和广大农村县市同样的发展困难,发展适度规模化畜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行全方位归口统一管理体制,统筹各地区、各种类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地域偏远、财力薄弱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出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尝试启动弱势地区畜牧养殖补贴,避免地域之间的差异继续扩大。同时,进一步减免畜牧养殖税费,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加快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减低养殖风险,并针对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适宜的扶持政策,拨付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县镇畜牧产业做大做强。
(二)拓宽资金融入渠道,提供坚实的发展后劲
稳定的资金流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县养殖行业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融资方式单一。针对此现象,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降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和税费、利息,扩展抵押物,精简审批环节,加大信贷投资额度,提高信贷服务效率,为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支持个人合资、村级融资等方式兴建畜牧企业和养殖场。
(三)加强农户组织管理,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
在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的进程中,发挥村民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的之间的引导和沟通,以及和屠宰场、超市等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系,服务、保护村民和社员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专业合作社和村委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组织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有、民受益”的原则,熟悉国家在“三农工作”中的大政方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信息监控体系,加强经营管理,充分激发村民以及社员之间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合作社和村委会要进一步加大和政府的交流,协调和搞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资金。同时,要加强对社员和村民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土地合法使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四)强化教育培训措施,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规模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化的必要条件。首选,要加大对畜牧部门职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培训措施,鼓励和支持年轻干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所学迅速推广开来。其次,强化对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养殖理论和实用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经营管理等各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议县政府组织全县合作组织干部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和善于经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把握全局的复合型领导人。第三,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针对全县规模养殖大户,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