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池塘养殖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最初以河塘养殖为主,但是人们在生产中发现,尺寸小的低等级小龙虾占比最大,商业价值低下。有鉴于此,1991年开始,WR.Odson进行了小龙虾稻田“间作”试验,经过连续5年的研究发现:在不额外投放饲料的条件下,一个月左右小龙虾重量增加了93%-153%,高价值商品虾的比例大幅提高。试验的成功为后来的稻虾共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水稻在稻虾共生体系中的意义
稻田提供养殖平台
不同于淡水鱼类等水产,小龙虾属于底栖生物。决定产量的不是水体容积,而是平台面积和坡面面积。当食物资源匮乏、养殖密度过大时,小龙虾可能产生同类相食现象,特别是当小龙虾蜕壳时,由于身体柔软,难以抵御来自同类和外界的攻击,若管理不善,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这也是很多养殖户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池塘养殖不同,虾稻田在建设和改造时,会在水稻田周围开沟筑埂,虾沟和水稻种植区域为小龙虾栖息提供了大面积的坡面和平台,能够为小龙虾提供较充分的生长空间,从而有效的提高小龙虾的单体重量和高价值商品虾的比例。
水稻种植季提供饵料和越夏环境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还为小龙虾提供越夏栖息环境。当气温高于32℃时,小龙虾的生长速度就会下降。温度过高,小龙虾常常会选择潜伏在虾沟或者稻田深处,7~9月份往往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日平均气温最高可达37℃以上。茂密的水稻,可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小气候条件,降低田间温度,在炎炎夏日为小龙虾提供遮阴条件。此外,茂密的水稻还是小龙虾躲避鸟类等天敌的场所,可有效提高小龙虾的存活率和产出。
水稻收割后稻茬的降解可改善小龙虾的越冬条件,提高虾苗的产出
秋、冬季是亲虾抱籽和幼虾生长的重要时期,稻茬的自然降解过程中滋生的轮虫、枝角类和摇蚊幼虫等浮游生物,可为虾苗提供大量的饵料,配合适当投食(一般每月投放一次水草,每周投放一次动物性饲料,每天投放一次混合人工饲料,结合小龙虾密度调节投放数量和频率),多样化的饵料不仅可有效降低养殖户的投料成本,而且为小龙虾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均衡的营养,从而提高小龙虾的体质和抗逆能力。
与此同时,稻田中大量的秸秆(一般20-40cm)为幼虾提供了遮蔽条件,一方面可以遮风保温,另一方面,稻茬降解在肥水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能,配合水层深度管理可提高水体的温度2~3℃。相对于池塘养殖,温度的提高,可有效地改善小龙虾的越冬条件,从而提高小龙虾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这也是为什么虾稻田的小龙虾上市早,虾苗产出高的重要因素。
基本收益保障和核心竞争力
根据曹凑贵等在潜江的研究发现,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的排泄物和残存的虾饵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增加稻谷产量(比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增加4.63%~14.01%),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由于虾稻田产出的大米自带生态大米属性,通过地区品牌的运营,虾稻米能够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从而给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时水稻上的稳定收益和产出,也能降低小龙虾因价格波动为种养户带来的风险。
稻虾共生条件下,
如何做好稻田病虫害管理
(图片引自ADAMAGlobal)
鉴于水稻对于虾稻共养体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水稻的栽培和管理是虾稻田综合管理、获得理想收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选择抗病虫、抗倒伏且耐肥的紧穗水稻品种、合理晒田复水等操作以外,合理使用植物保护产品仍是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和稳定产出的关键。但是,在虾稻田中如何选择和使用安全的植保产品,仍是困扰虾稻种养户的难题。为探讨虾稻田的安全用药,笔者在搜集详实研究数据,并在湖北虾稻产区调研后发现,当前虾稻田市场上可用的产品以下列这些品种为主。
病害治理
当前用于虾稻田病害防治的化学杀菌剂主要为三唑类,如戊唑醇,三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此外,稻瘟灵和生物源的井冈霉素对小龙虾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安全性。实践中,考虑到每个药剂防治靶标的差异性,我们可以考虑井冈霉素+三环唑或稻瘟灵的组合,以实现对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综合治理。在制剂产品的选择上,建议优先选择大品牌的产品,以避免劣质产品中的有害溶剂、助剂对小龙虾造成影响。此外,一些常规稻田中常用的杀菌剂(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对小龙虾的毒性较高,应当避免在虾稻田中使用。
害虫防控
尽管上述的品种目前已经在主要虾稻田区域广泛使用,对小龙虾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合理的用药技术,仍是在提高防效的同时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要素:
稻虾共生是近年来发展的新的种养模式,在乡村振兴、稳量增收、绿色发展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作为从业者,在参与、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我们更理性地去思考当前虾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优化技术模式,从而使虾稻产业能够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