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渔业发展经常处于与“青山绿水”的两难态势。当前,重庆渔业处于高速发展后的瓶颈阶段,基础设施老化、产业分散、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优势品牌等问题逐步凸显,市场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与社会对山川秀美的新要求,渔业发展矛盾逐渐加剧;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有力政策,给渔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市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把握有利自然条件、较大市场空间和巨大生产潜力,科学划定“三区”,促进重庆渔业健康发展。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一、地理位置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一、水产养殖发展状况
重庆市2017年淡水养殖产量为496,187吨。按品种分类,鱼类产量48.94万吨,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鲫、鲢鱼、鳙鱼、鲤鱼、泥鳅、鲶鱼、黄颡鱼、鮰、乌鳢等。甲壳类主要养殖品种为虾类和蟹类。贝类。其他类包括大鲵、蛙、鳖。大宗淡水鱼产量为42.03万吨,同全国大宗淡水鱼产量占鱼产量的68.7%相比,我市大宗淡水鱼产量占鱼产量的85.89%,凸显大宗鱼养殖在我市占有主导地位,其他经济品种养殖比重相对较低,表明品种结构调整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重庆市主要养殖品种及产量统计表
品种
产量(吨)
占比
大宗淡水鱼类
青鱼
2194
0.45%
草鱼
110216
22.52%
鲢鱼
105067
21.47%
鳙鱼
47496
9.70%
鲤鱼
40446
8.26%
鲫鱼
108800
22.23%
鳊鲂
6132
1.25%
总计
420351
85.89%
其他淡水鱼类
60382
12.34%
虾蟹
3,619
0.74%
贝类
79
0.02%
蛙
1,912
0.39%
龟鳖类
3,073
0.63%
合计
496187
100.0%
重庆市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45.33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156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6.37公斤;2017年重庆市水产品总量51.51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9.62万吨,人均占有量16.90公斤,低于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9.47公斤。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预测,到2020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为18公斤,折合鲜活水产品36公斤,按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3070万人估算,需消费量将达110万吨,我市渔业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二)发展趋势
我市水产养殖业产量还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已经度过以“增加产量”作为主要发展模式阶段,水产养殖业为应对市场和环境的挑战,必须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休闲渔业,创建特色品牌,延伸拉长增粗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渔业再上新台阶。主要需求如下:
一是提升水产品品质,随着民众的消费心理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对无公害的水产品需求日益增加,水产品的重点是增加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培育特色水产品,高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必然。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为内涵,主推池塘“一改五化”集成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建设池塘内循环微流水设施,示范设陆基集装箱受控式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发展大水面增殖模式、三峡库湾水域牧场模式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域环境持续改善,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休闲观光渔业,由产品生产的单一功能向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多功能拓展,最终实现休闲娱乐与渔业、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四是设施渔业,以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为引领,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合理配置渔业机械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减少养殖废水排放和水体污染,提高劳动效率。
(三)养殖水域滩涂需求
重庆地区具有丰富的江河、水库等水域,可完全满足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维持水生态系统多样性,行使湿地净化功能。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为出发点,江河、水库等公共水域逐步退出人工养殖功能,将其承载力转移至为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环境的稳定、优化服务,为重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可以满足重庆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水域滩涂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需求。
实施禁养、限养之后,池塘将承担起渔业生产的重任。据《重庆市2017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池塘(精养池塘、塘堰)生产了63.6%的水产品,水库生产了34.67%的水产品。重庆市池塘精养平均单产577公斤/亩、水库平均单产80公斤/亩、稻田平均单产16公斤/亩,与全国养殖水平相比仍然较低偏低。通过大力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重庆市池塘养殖生产水平可以大幅提高,到2030年,可以实现专养池塘平均单产翻一番。另外,重庆丰富的水资源为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稻渔综合种养的推广应用,可以拓展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和分担池塘压力。因此,随着健康高效池塘养殖新技术等引进和推广,以及稻渔综合种养的拓展,基本能满足重庆对水产品的需求,达到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2030年,以目前养殖面积不变、水质达标的条件下,估算重庆市水域滩涂鱼产力为77.27万吨,较2017年增加55.72%。
重庆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依托重庆山地条件、资源禀赋和水域滩涂承载力,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按照“提质增效、稳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总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保护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渔业,充分体现“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养殖理念,以生态渔业、增殖渔业、休闲观光渔业、设施渔业、智慧渔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科学划定水域滩涂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等三个功能区,形成“功能清晰、管控有力、绿色发展”的养殖水域滩涂利用的新局面。
在养殖区,对现有的池塘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以生态养殖为主要模式,并逐步实现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在一些特定区域,可适度新建一些工程化养殖设施(如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集装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对宜渔稻田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开发;同时,利用现有的鱼类繁育设施,重新完善水产苗种繁育生产布局。
在限制养殖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重点发展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或建立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和缓冲区,充分利用与消纳水域养殖废弃营养物质,养殖与治理并重。
在禁止养殖区,拆除一切养殖设施,严格禁止一切渔业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