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学会学术交流处处长吴反修为大会致辞
会议上,中国水产学会吴反修处长和安徽农业大学万全教授首先为大会致辞并介绍了安徽省水产养殖业尤其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安徽的成功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与会代表拍手称赞。专题报告环节,部分专家和代表围绕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和渔业产业发展情况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和报告,会场上不时掌声雷动,学术交流氛围十分浓厚,会议同期还宣布了广东水产学会将承办南方十六省(市、区)第三十五次水产学术年会,广东水产学会向与会代表发出诚挚邀请。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蒋军站长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高勇
在专题报告环节,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勇处长发表了题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及新品种申报”的主题演讲。四十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种业处于渔业产业链的上游,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决定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水产种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转折期,水产种业育种目标正从高产逐步向高品质、抗逆方向转变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成效一,保种选育繁育设施设备得到了极大改善,截止至“十二五”末,我国已有31个遗传育种中心,26个引育种中心,429水产原良种场和3个水产种质检测中心。
成效二,以资格认定推动了水产原良种体系不断地完善,目前已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8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820家和若干市级、县级水产原良种场。
成效三,培育了一批水产新品种。1991-2017年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共201个,其中自主选育品种171个。
成效四,部分种类实现了养殖良种化,鲤、鲫、中国对虾、扇贝、海带等品种已实现更新换代,其中海带覆盖率达100%。
成效五,联合育种已经起步。水产育种协作组要紧紧围绕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加强与企业、国家级院所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协作组要齐心协力、潜心研究、强化转化,按照“育成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通过“十三五”的努力,为做强做大我国的水产种业、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重要的助推作用。
此外,高勇处长还就新品种申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说明。
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
随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详细介绍了中华绒螯蟹“江海21”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十年磨一剑,“江海21”品种是王成辉所带领的团队在上海市农委等单位的支持下历时10余年选育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2016年经农业部公告全国推广。它不仅具有生长快、规格大、产量高等特点,还具有步足长、颜值高等特征,在河蟹养殖业中享有“大长腿”的美誉。“江海21”品种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年养殖面积约30万亩。此外,上海海洋大学还就“江海21”与苏州西风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完全打通大闸蟹产业从种源起始端到消费终端的价值链,彻底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消费者提供质优、安全的大闸蟹产品。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动物疫病防治咨询专家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教授在会上介绍了水产动物病害流行现状及防控中的问题与对策。他犀利地指出了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控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水产动物病害理论体系虽相当丰富,但现实依旧很骨感,受多种因素制约,行业乱象空前,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他指出:目前,水产养殖鱼类疾病的种类很多,有4万多种,是所有养殖类别中疾病最多的品种。养殖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病的变异和高发。虽然目前的鱼药产品多,但用药缺乏基础,用药的方法也有误区。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途径有三条:生态防病、免疫防病、药物防病,这些疾病防治中,病毒性疾病基本是无药可治的。中国发展至今,唯一的一次是消灭天花,这是在免疫学上的突破。所以,病毒病采取免疫学的方式来防控是正确的,但是病毒病无法用药物防控。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鱼用疫苗总共有6种,国内也将加强疫苗的研发运用。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熊善柏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熊善柏教授谈到了淡水鱼加工保鲜技术与产品创新的问题。在分析了我国淡水鱼加工现状之后,熊善柏教授着重介绍了生鲜调理水产品加工与保鲜技术、冷冻鱼糜及其制品加工与保鲜技术、风味鱼制品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副产物的营养评价与高效利用技术,他认为消费人群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成为淡水鱼加工业发展的动力,而以互联网、新零售和新餐饮为驱动力的四链融合将会促进水产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王广军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王广军研究员介绍了广东省主要养殖鱼类现状及特点。广东濒临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增养殖、加工等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渔业经济大省。同时多元化的饮食习惯,也促进了广东省水产品种的丰富化,其中珠三角核心养殖区具有600多年的养殖经验,长期的养殖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培育了多种名优品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后,王广军重点介绍了广东省加州鲈、乌鳢、海鲈、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养殖状况和发展前景。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陆剑锋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蒋军站长对2018年安徽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作了说明。据介绍,安徽省为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第二大省,2017年安徽省小龙虾养殖面积148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90万亩,在沿江、沿淮、环巢湖以及皖南、皖西山区建立小龙虾核心示范区30多万亩,安徽省稻虾(渔)综合种养百亩连片1078处、千亩连片122处、万亩连片13处,其中全椒县、霍邱县、宿松县、长丰县小龙虾产量超过1万吨。在产值上,安徽省小龙虾经济总产值19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48亿元,占总产值的25.3%;二产产值12亿元,占总产值的6.3%;三产产值130亿元,占总产值的68.4%。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游宇高级工程师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游宇高级工程师就福建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作了介绍。2017年,福建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8368公顷,产量15411吨,养殖面积与前两年基本持平,亩产平均稳定在50-60公顷,综合水稻与水产品产值大约达10.2亿。在政府渔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全省共建立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2万亩,其中稻渔模式14000亩,稻虾模式3000亩,稻螺模式1500亩,稻鳅及其他模式1500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却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确保福建省粮田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杨其琴农艺师
江西南昌大学曹宏忠
江西南昌大学曹宏忠就研究课题“羽毛粉替代鱼粉对彭泽鲫生长、免疫和肉质的影响”作了报告。据了解,羽毛粉蛋白质含量可高达80%,氨基酸组份比较齐全,其赖氨酸、蛋氨酸低于进口鱼粉外,其余微量元素均高于鱼粉,而且胱氨酸的含量,居所有天然饲料之首,是很好的蛋白质饲料资源。由于角蛋白分子间含有大量的二硫键、氢键以及疏水作用,使其难以被包括鱼类在内的水产动物消化利用。当配方中添加>5%羽毛粉时往往导致养殖鱼类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下降。因此,尽管羽毛粉廉价易得,但很少被用作水产动物配合饲料中鱼粉的替代蛋白源。针对单一品种彭泽鲫来说,通过研究曹宏忠发现,替代比率除60%外,羽毛粉替代鱼粉对彭泽鲫的生长、肉质、血清和肝脏影响不显著。但是对中肠影响较明显,尤其是30%和60%。综合来说,45%的替代比例效果最优,对彭泽鲫生长、免疫和肉质均无显著影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王永杰研究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王永杰研究员解读了《安徽省白斑综合症病毒缺失区序列分析》。据介绍,此项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缺失区ORF23/24和ORF14/15遗传差异,及与世界各地WSSV遗传进化关系。2016年4-8月在安徽省6个市采集9个养殖的小龙虾样本进行WSSV套式PCR检测,扩增病毒缺失区ORF23/24和ORF14/15,将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个样本均在第1轮PCR扩增中获得阳性结果,其ORF23/24区和中国台湾株(TW)比对,缺失5892bp或9310bp,其ORF14/15区与TH-96-Ⅱ比对,缺失5138bp或5948bp。其中8个样本中WSSV与2008-2010年在江苏小龙虾中检测的一些毒株的ORF14/15确实情况相同,且这些病毒ORF14/15缺失情况相同,且这些病毒病毒ORF14/15区缺失5138bp,与TW株缺失情况相同。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林琳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魏泽能研究员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魏泽能研究员介绍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吴本丽助理研究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吴本丽助理研究员讲解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土壤肥力监测与分析:
合肥乐然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杨粤首高级工程师
合肥乐然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杨粤首高级工程师介绍了物联网在高密度养殖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周华兴助理研究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周华兴助理研究员向大家解析了皖南石斑鱼―光唇鱼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
根据企业申报和有关专家验收考察,最终评定巢湖高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椒县银花家庭农场、合肥市静雅龙虾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无为江十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宣城市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芜湖盛典休闲生态园有限公司、定远县成海生态农场、天长市渔之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芜湖天成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市长江水产良种繁殖场、合肥正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铜陵张林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万康渔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示范基地。
获奖企业代表合影留念
2018年南方十六省(市、区)第三十四次水产学术年会组委会成员会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