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国生猪期货历经十七年的研究和调研,大连商品交易所坚持不懈投入大量研究力量从生猪现货市场、生猪检验检疫、生猪模拟现场交割、生猪期货合约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和论证。2020年4月2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生猪期货将是我国期货市场上市的第一个活体交割品种。生猪期货将在稳定价格预期、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生猪品种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生猪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完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近50%,我国的生猪产业基本以自产自销为主,仅有少量的冷冻猪肉进口。生猪养殖多集中于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广东、云南、河北、广西、江西十省;主要消费地区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是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政策引导及市场自我淘汰等因素影响下,散养户数量不断下降,2018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总出栏量占比从2007年的26.1%提高至61.0%。全国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合计出栏量由2007年2096万头增加至2018年约13876万头,十一年间增长近7倍。此外,2018年全国大型规模养殖集团合计年出栏量超7000万头。2007-2018年,十一年间散养户大量退出,但生猪出栏量降了22.78%,上规模养殖场增幅相对明显,平均增幅为17.50%。其中年出栏500-9999头的养殖场占比提升最快,2018年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重在41.00%,较2007年提升18.70%;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增速也相对较快,2018年占比较2007年上升16.30%。
从生猪生产情况来看,2018年8月以来的ASF疫情将我国大部分产能较落后的养殖企业淘汰出局,而生猪供应缺口也因此被明显放大,我国的生猪存栏从2018年11月开始连续下降,到2019年10月累计下降近4成,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样持续下降近37%,直到2019年10月至今连续5个月回升。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以中小散养为主体的养殖格局并未被改变,而中小散养业者灵活性强,随着生猪价格的波动灵活选择退出或进入市场,对生猪出栏量的影响颇为明显,而中小散养业者生产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偏弱。
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生猪产业消费端主要以热鲜肉、冷鲜肉和加工肉制品为主,其中热鲜肉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高达50%,冷鲜肉占比约为30%,这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近90%以上的占比来看,仍有很大差距,而深加工肉制品占比约为20%。纵观近几年猪肉消费结构变化,冷鲜肉及深加工制品在猪肉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呈缓慢增加趋势,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等南方市场的热鲜肉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2005-2014年,我国猪肉消费量稳定增长,2015年之后出现小幅下滑。2016年我国猪肉消费总量为5456.18万吨,同比下降1.82%,较2005年增长20.88%。生猪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同比大涨、居民更加注重健康饮食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等是2016年猪肉消费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到2017年,中国年度猪肉消费量5487.00万吨,在全球占比49.62%。2018年国内生猪供应量涨势缓慢,尤其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生猪调运受限,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主产区充足但消费量不足,造成生猪消化整体缓慢。其次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国人对高端蛋白消费能力增强,猪肉替代品需求量增长明显,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猪肉消费的空间。另外非洲猪瘟疫情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猪肉的终端消费心理。
进出口方面,近几个月来中国一直在增加猪肉进口,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自美进口猪肉增加6.4倍,整体2020年猪肉进口量有望进一步提高。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2月鲜冷冻猪肉进口量大幅增加,进口113.2万吨,同比增加162.4%;1-2月份鲜冷冻猪肉出口减少,同比下降46.5%。2019年冻猪肉进口关税由12%下调至8%,12月23日,税则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将自2020年1月1日起,调整包括猪肉等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将有859项商品将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据了解,冻的带骨猪前腿、后腿及肉块2020年最惠国税率为12%,2020年暂定税率则为8%,下降了4个百分点,其他冻猪肉同样从12%将降低至8%。而猪肉出口量与国内供应量相比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表1中国(鲜、冷、冻猪肉)分国别进口数量月度累计数
表2中国(鲜、冷、冻猪肉)分国别出口数量月度累计数
从历年生猪价格走势来看,“周期性”波动给整个生猪产业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自2006年以来,有三个完整的周期2006-09年、2010-14年和2015-18年。平均50个月,上升周期约1-2年。下降趋势约2-3年。2006年5月至08年4月,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攀升,价格运行重心抬升,主要是蓝耳病爆发和玉米价格攀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2010年后猪周期开始呈现新特征,周期明显拉长波幅趋于平缓主要因为政策干预加强影响利润向供应的传导。2010年开始的上一个猪周期中,在各种补贴政策下,利润及供应下降放缓,回落周期延长。2015年开始的猪周期中主要是环保政策左右,特别是南方水源附近、村庄附近等列为禁养限养地区的养殖整治力度较严格,阻碍利润向供应传导,延长利润存续期,猪价变化平缓,2018年8月份以后环保夹杂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生猪市场存栏量加速下降,生猪价格由15元/公斤跌至2019年3月的10元/公斤,而后大幅反弹,生猪市场价格运行新周期内,至2019年三季度达到近40元/公斤的历史高位。整体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也将给生猪产业稳定经营带来考验。
我国生猪市场养殖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生猪产业生长周期性及难以储存的特点,造成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较大,一般的生产者难以把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整体抵御价格波动风险能力相对偏弱,一方面,原料价格的波动将会带来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生猪市场易受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影响,加上本身的周期性、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使得养殖企业的利润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生猪期货上市对于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规避猪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的行业地震行为,形成集原料、饲料、养殖于一体的完整的避险产业链条,服务广大产业客户避险需求。
1.价格发现,降低养殖企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
由于市场信息传导不畅,生猪供给对价格反映的滞后现象明显,进而加剧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加大供需不均衡,而生猪期货上市,生猪产业发展及供需情况将相对透明,养殖企业可以根据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指导安排后续的生产,当生猪价格上涨趋势明显时,养殖企业可以适当增加生产规模获取盈利,相反价格趋于走弱时,可以缩减规模,避免价格过度下滑造成的损失。因此生猪期货上市将有利于养殖企业减少目标价格剧烈波动风险,同时利用期货套保锁定养殖利润,实现稳定增收。
2.完善期货产业链品种,为生猪养殖行业增添有效的避险工具
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为56%左右,仔猪成本约占23%,为生猪养殖的第二大成本,剩余其他成本分别为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费用、药物保健成本及水电成本。而饲料成主要由玉米、豆粕组成,目前期货市场已经上市了玉米、豆粕等饲料品种,生猪期货上市将完善产业链,养殖企业可以通过玉米、豆粕及生猪期货的内部联系,把握市场行情,利用套期保值功能达到规避原料端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同时也可以形成饲料、生猪期货相结合的养殖套利达到避险的效果,进一步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3.利于我国的养猪产业升级优化
生猪现货的价格波动较大,生猪养殖业的发展面临一定困难,上市生猪期货,有利于生猪养殖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猪产业。同时,生猪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业还缺乏养殖标准,而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养殖标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我国的养猪产业升级优化,对提高我国生猪品质、促进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生猪期货减轻由于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尽量将生猪库存降到最低、同时将价格做到最优来控制风险和成本。如果企业认为猪价已经在高位,但定点屠宰场的库存高位,且未来有走弱预期,则会考虑卖出操作,但因为食品加工企业不是现货贸易企业,销售渠道受限,迅速出售现货也不现实,此时可利用生猪期货,在期货市场卖出套保操作,实现降低库存,进而减少因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甚至可以赚取超额盈利。相反,如果企业认为猪价低位,但库容有限,可以买入远期期货合约建立虚拟库存,规避因成本上涨带来的风险,稳定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