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创始人坤天新能源宋志涛:百亿估值之下想踏踏实实做好产业

“在这个行业里,规模化和成本优势,是新进入者的第一道门槛。”

▍个人介绍作为坤天新能源董事长,宋志涛毕业于加拿大纽芬兰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2010年学成归国后开始就职槐阳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坤天新能源前身),担任总经理助理。期间,宋志涛深入车间基层,从基础开始学习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研究原料和产品性能,主导参与多项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项目,并获国家专利,尤其是独立研发的石墨化箱式炉技术,电量耗能相比传统坩埚炉技术节约40%,引起负极材料行业颠覆性改进。

▍第一标签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极致者”

▍公司简介坤天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以从事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制造的企业。在董事长宋志涛的带领下,坤天新能源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设成了拥有40多人的高技术研发团队,50多项高质量研发专利,致力于将锂电池负极材料做到“极致”。产能建设方面,坤天新能源于2021年和2022年先后成立四川坤天和云南坤天,现有产能由最初的1.5万吨达到13万吨,全部投产后将达到30万吨。

未来5-10年,得电动化供应链者得天下,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坤天新能源自然能走进下游产业链。

在这个行业里,规模化和成本优势,是新进入者的第一道门槛。

“以钠电的碳基业务为例,现在钠电才刚刚开始起步,整体产业链不太完善,但坤天新能源已开始聚焦该领域,做好技术储备。等行业爆发时,坤天新能源才能迎来增长曲线。”

与其他创业企业不同,地处河北的坤天新能源来自于产业,脱胎于产业。

近日,坤天新能源董事长宋志涛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业的初衷是想踏踏实实做好产业,在行业里扎根,成为领域前三。

目前,坤天新能源已完成超20亿元Pre-IPO轮融资,产业与财务投资方云集。投资人争相出手的背后,是坤天新能源对赛道的锚定和实干的精神。

宋志涛告诉记者,坤天新能源是国内首家人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企业,同时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成熟人造负极材料箱式炉石墨化技术的生产企业。“2002年,公司就从做石墨电极转型做负极材料。当时判断锂电负极材料在锂电产业链的发展下,一定能跑出来,因此坤天新能源潜心做产业的领头羊。”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宋志涛正与同事们在云南落地坤天新能源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

宋志涛对记者表示,从电极纯化加工逐步转型到负极材料,坤天新能源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大把握。

“一方面,负极材料工艺和电极纯化加工工艺,技术差距小。在2002年时,坤天新能源刚好有部分产能,可以做负极材料石墨化;另一方面,公司一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已感受到石墨电极行业的趋冷。”

“石墨电极当时的市场业务不是很好,从公司发展角度看,坤天新能源必须要转型。转型过程中,宋志涛带领坤天新能源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转型出来。最开始,坤天的主营业务不是负极材料石墨化,而是石墨化电极和增碳剂。但到了2010年,企业决定搬迁,彻底不做石墨电极,全力转型到负极材料上。”

尽管设备、工艺相差不大,但要转型仍需在产品上突破。担任董事长之前,宋志涛是坤天新能源的总经理助理,这位年轻人骨子里有一种干劲。他深入车间基层,从基础开始学习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研究原料和产品性能,主导和参与多项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项目。

最终,靠着扎根产业以及技术的研发,坤天新能源转型即收获订单。从小规模供应到大批量生产,通过一体化规模和先进工艺技术带来的成本控制优势,已成为坤天新能源最大的壁垒。

在产业链对接上,投资过坤天新能源的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曾表示,基于未来动力、储能市场需求,蜂巢能源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600GWh锂电池产能。而未来5-10年,得电动化供应链者得天下,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坤天新能源自然能走进下游产业链。

在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旺盛需求的推动下,负极材料行业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源的目光。回归到产业上来说,生产制造拼的是成本和规模。“在这个行业里,规模化和成本优势,是新进入者的第一道门槛。”宋志涛说。

相比其他创新企业,负极材料的生产本质是制造业,固定投入大是很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下游大量订单,那么成本肯定无法显著下降,基于行业的沉淀,坤天新能源在产品成本控制上有显著优势。”

但石墨化环节的高耗能主要来自石墨化工艺。石墨化工艺又分为三类,分别是坩埚法、箱式法和连续法。为了减少能耗,宋志涛在这方面下功夫、潜心研发,带领坤天新能源独立研发的石墨化箱式炉技术,相比传统坩埚炉技术节约电量耗能40%,成为负极材料行业颠覆性改进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领域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负极材料需求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有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将达到294万吨,这对于坤天新能源来说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坤天新能源已成长为锂电负极材料独角兽。从战略发展上,这家企业也在发力硅氧、硅碳、硬碳等新材料、新技术领域。

宋志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以钠电的碳基业务为例,现在钠电才刚刚开始起步,整体产业链不太完善,但坤天新能源已开始聚焦该领域,做好技术储备。等行业爆发时,坤天新能源才能迎来增长曲线。”

凭借这些积累,2022年坤天新能源展开资本化动作。一年之内,坤天新能源完成4轮融资,除未披露金额的A轮外,其余单轮融资金额均破亿,最新一轮融资规模已达10亿元。最重要的是,产业资本不断出手,亿纬动力、蜂巢能源、中国石化、SK中国、中金资本、复星创富、贝特瑞……均纷纷入局。

宋志涛表示,每一轮的融资都超过预期融资额度,投资方都十分积极。“在股东选择上,产业资本的加持对坤天新能源来说也很重要。这不仅代表了行业认可,也说明坤天新能源在产业链中有稳固地位。”

完成Pre-IPO轮融资后,坤天新能源估值已达百亿元。百亿估值之下,是实打实的产业支撑,截至2022年末,坤天新能源产能已达12.5万吨,营业收入超15亿元。

1年内坤天新能源已快速晋升为百亿独角兽,作为掌门人,宋志涛依旧初心不改。他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坤天新能源将持续专注于产品和工艺技术,把产业做好,踏踏实实成为实干者,为发展我国绿色新能源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THE END
1.中央财经大学ESG研究所一、科研机构简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亿万人民福祉安康的“国之大者”。为实现“双碳”目标这一重大战略需求,以ESG赋能企业绿色转型,中央财经大学ESG研究所(The CUFE Institute for ESG)于2023年10月25日成立。中央财经大学ESG研究所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航天环保产业基金http://ccfd.cufe.edu.cn/info/1144/5721.htm
2.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研中心全力支撑编写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发布2024-07-23 为促进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全国碳市场发展情况,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并于7月21日在武汉“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上正式发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会同其它相[查看详细] http://www.prcee.org/zyhd/
3.中国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日前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但是当前只覆盖电力行业,尚不完整。现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逐步走向完整。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交易。经过三年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http://epaper.chinanews.com/news/article/info/jsp?id=86473
4.中冶检测成功入选“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机构”12月24日,中冶检测正式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及碳管理体系评定委员会选为“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机构”并获得资质证书。 EATNS碳排放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以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该体系的适用范围广泛,尤其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等高排放行业具有显http://www.cribc.com/xwzx_474/ywjj/202412/t20241230_64722.html
5.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4.7亿吨市场活力稳步提升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建成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建成并稳定运行注册登记、交易结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三是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监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152188582391963&wfr=spider&for=pc
6.重磅发布国际权威机构碳信托(CarbonTrust)开启国内认证与碳摘要:近日,碳中和领域国际专业机构碳信托(Carbon Trust)与中标合信(北京)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标合信”)合作,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正式在中国市场开启认证与碳标签业务。 碳信托中国正式开启认证与碳标签业 近日,碳中和领域国际专业机构碳信托(Carbon Trust)与中标合信(北京)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标合http://ideacarbon.org/news_free/56777
7.全球最常用的碳排放数据库国内碳讯全球最常用的碳排放数据库 根据我们的统计,全球范围内有十几家机构对各国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为我们统计了较为权威的13个常用的碳排放数据库,具体如下: 1.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 CEADs):该数据库提供了中国各个省份和行业的碳排放数据,以及碳排放强度和碳足迹等方面http://tanguanli.org.cn/tanyunzixun/2443.html
8.高1000万!(碳中和专委会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2024年1月21日)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总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的项目,按不超过核定项目总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200万元。鼓励企业开展“碳核查”。鼓励企业试点通过权威机构开展“碳中和企业”认证。对获得“中企业”认证的企业,最高一次性补助50万元。 《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试行 )的https://www.meipian.cn/508qkgjq
9.中国碳素网本次会议是国内最具官方权威性的行业大会,由中国碳素网主办,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协办!会议涵盖锂电负极材料、石油焦、石墨电极、针状焦、天然石墨、人造石墨、钢用碳素、铝用碳素、预焙阳极、阴极炭块、煤沥青、电极糊、石墨坩埚、煅煤、负极材料设备、石墨化设备、环保设备、筛分设备、烟气尾气治理设备、除尘设备、http://www.cntswsc.com/newShow2.html?id=88e2932f53804f5882bb936b0ab6cc5f
10.(三)碳排放如何计算碳排放计算而,国内权威机构发布的碳排放核算清单历史连续性较差,难以就我国碳排放趋势拐点做出准确判断,也无法准确测算我国历史累计碳排放量、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等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重要依据。 因此,学者们在分析中国的碳排放模式时,在碳排放核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一些典型的专家学者公布的碳排放核算数据库,包括中国碳排放数据https://blog.csdn.net/m0_60862600/article/details/123254761
11.全国碳市场交易,前景如何?此外,《公告》还指出上海环交所将提取风险准备金,直至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其注册资本,有助于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的上海环交所本身提高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5月底“绿色金融 低碳未来”主题论坛上曾预计将出现的最大持仓量限制制度与大户报告制度在本次《公告》中并未提及,《公告》也并未明确表明交易与结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9828.html
12.碳中和之绿色金融:以引导促服务,化挑战为机遇为了最大程度上估算中国绿色投资的需求规模,我们分行业估算了中国碳排放最靠前的7个行业[7]的投资需求。按照CEADs的数据,2017年这些行业总碳排放量占全国85%以上,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投放行业。 各行业的绿色投资需求类别和估算方法总结如下: ? 电力行业的绿色投资需求主要来自电网投资、储能、清洁发电、绿氢https://research.cicc.com/frontend/recommend/detail?id=1914
13.广厦奖丨《住宅性能评定标准》与德国相关标准比较研究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和德国《可持续住宅质量标识》标准的内容架构、适用范围、评定方法,详细研究比较了两部标准在居住空间、装修标准、日照、采光和通风、空气质量、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碳排放、隔声性能、无障碍设施、停车设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智能化系统、环境性能、建筑拆除与回收利用等http://www.qhjshyxx.com/index.php?c=show&id=2719
14.应显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问答,cop28气候投融资全国碳四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年覆盖超过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构建制度框架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全面启动,碳排放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http://www.igea-un.org/cms/show-6837.html
15.转向碳双控有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钢铁新闻网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会议指出,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坚持先立后破,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会议还审议通http://www.csteelnews.com/xwzx/djbd/202307/t20230727_77621.html
16.导游强制游客“1小时消费2万”?官方回应了新闻频道6月12日,“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大赛”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本次大赛于今年2月上线启动,收到来自22个国家的2023份优秀作品。经过专家研讨、选手实地采风等,由中外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综合网友投票结果,“阿璞”成为得票率最高的作品。它将作为“中国大熊猫国际系列形象”的基础形象,出现在系列https://news.cctv.com/2019/06/13/ARTI170YXZ7WRJUPi4SqClwP190613.shtml?spm=C96370.PsikHJQ1ICOX.EZkZSILJCLZ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