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将至,是时候准备几本好书过年了。
今年一大口编辑部也给大家准备了三本美食书,巧得很,这三本书都是一大口的好朋友所书写,黑蜀黍的《吃着吃着就老了》、石光华的《川菜的味道美学》、林卫辉《美食妙人》,三本书滋味温文,字里行间有好吃的人、好吃的菜、好吃的故事,像极了一锅适合过年的小火煨煮的食物。
《吃着吃着就老了》
陈晓卿著
翻开陈导的新书《吃着吃着就老了》,书封内侧的作者简介写得分明:陈晓卿,纪录片导演、制作人,美食作家。
美食作家排在最后。我倒不认为这是陈导不重视作者身份,先后更像是自信程度的排序,文字或者说美食文字,可能是陈导自认为没那么擅长的一个。
不过对我这种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追随至今的老粉,陈导的文字反而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好奇:在屏幕与摄像机之外,作为普通人的陈晓卿是什么样子?
这种好奇源于陈导的纪录片,但又无法被纪录片彻底满足,直到这本收录了陈导过去十五年美食文字的随笔出现。
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普通人陈晓卿比陈导可爱。
写自己爱在隆冬吃冷面,并用high来形容这种体验:
“吃完冷面回学校,一阵小风吹过,自己不由打一个哆嗦:那种颤抖不仅来自寒冷,也来自口腔被辣椒灼痛催生的迷幻,那是一种一跳一跳的辣,带有一点轻微的自虐的快感。坐109路,我会high到东大桥,赶上112路,我能high到十里堡。”
写萝卜与白菜,放言二者成为主流的过程比宫斗戏还精彩:
“那么多的植物为什么只有萝卜和白菜修成正果了呢?它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如果把中国人对本土蔬菜的选择比喻成皇帝宠幸妃子,这其实是一出比《甄嬛传》还要离奇,还要狗血,还要起伏跌宕的宫斗戏。”
写自己和罗永浩都是豆干爱好者,中途话锋一转,说罗永浩吃素全靠演技:
“除了英语培训界一哥和牛博网CEO之外,罗老师曾经在电影学院进修过这件事,知道的人并不多。有一阶段,罗老师比较热衷素食,就是说,一点儿肉都不吃,演技近乎残酷,不知道是不是在电影学院里熏陶的结果。”
写读库创始人“老六”突然对美食感兴趣时,也不忘自嘲:
“我立马警觉起来,他不是要跨界做美食家吧?要知道很多成功人士,各行各业的都有,在事业无法精进或者开始下坡的时候,摇身一变,就成了美食家。吃,谁不会啊?”
对万物真诚,带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喜欢揶揄别人更喜欢自嘲……陈导总喜欢说最好吃的其实是人,这句话也可以原封不动地还给陈导:普通人陈晓卿,很可爱,也很好吃。
《川菜的味道美学》
石光华著
很多年前去成都出差,见过石老,第一印象是:石老皮肤真好;第二印象是:这个人也太真性情了吧。
石老在这本书里,从史正良大师对川菜总结的“清鲜为底,麻辣见长,重在味变”这十个字说起,将辣椒分为六个篇章来写:青椒篇、鲜辣篇、干辣篇、糊辣篇、香辣篇、酱辣篇,通过每一种辣椒的特性和相对于的菜式,来讲述川菜的谱系。
现在的餐饮,总喜欢一种过分妥协与迎合,比如辣椒,喜欢说自己香而不辣,比如羊肉,喜欢说自己不膻,比如烤鸭,喜欢说自己不肥……我承认主流大概喜欢这样,但是,又何必?不喜欢吃辣,不喜欢羊肉味,不喜欢脂肪,大可不吃,何必去拥有那种退而求其次的东西,商家也是,看似复合市场,实则抹杀食材个性。
所以我喜欢石老的文字和观点,充满人味,就像石老在书中记录他童年时奶奶说的一句话:“辣椒就要有点辣味才好吃,叫啥,就要是啥。”就像人,要有人味。石老不仅是川菜文化学者,还是医生,他给辣椒把脉,给厨师开方子,既不脱离实际,鼓吹川菜不辣,也不一味地堆砌辣味,而是真正按照每种辣椒的禀性脾气,给出最好的烹饪意见。
当然,书中不仅对川菜的辣做了逻辑梳理,也有很多石老自己的哲思,比如说甜椒,石老说:“甜椒好吃,就在于它微辣中的清鲜脆甜。很多事物,好就好得那么短暂,好过了,就够了。”说到糊辣椒,石老写到:“糊辣椒,是辣椒从青转红、由红至干一路走来的生命绝尽,再往后就是灰飞烟灭的大劫净空了。”
《美食妙人》
林卫辉著
书的封面印着六个字:当代“食神”列传。
对美食感兴趣的人,自然而然会对其背后的人所吸引,无论是厨师、老板,还是美食家,能在这一样带着执念做下去的,都有趣。
为什么觉得辉哥这本书好看,是因为辉哥自带一种超脱和平等的视角,每个餐饮人在他笔下,都如与你擦身而过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展现出“非官方”的一面。
比如写彪哥,娃娃脸加上酒窝,让彪哥“很受喜欢指指点点、好为人师的食客欢迎”,写到这里,辉哥话锋一转,揭露真相:“彪哥实际上是虚心接受、样样照旧”,让人忍俊不禁。写第一次见容太,更是让人喷饭:“我礼貌性地表示欢迎,心里在想:知道是个胖女人,早就应该开饭了”,看起来冒犯的很,但通读下来,才能发现文字间容太的满满烟火气,固执又可爱,辉哥写容太“善良又毒舌,真是又痛快”,他自己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