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5.05.23
浅谈“永字八法”
邸永君
中国书法,分为笔法、字法和章法等三个层次,而以笔法为其基础。所谓笔法,就是笔划之法,而“永”字恰有八划,且划划不同,集中了汉字楷书几乎所有的点划形式。“永字八法”,就是前辈书家以“永”字之八划,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之写法为实例,对中国书法中笔划之大要所作探索的概括与说明。
考“永字八法”之起源,大致有三说:一曰张旭说,见于宋朱长文所编《墨池编》;二曰智永说,见于宋陈思所辑《书苑菁华》;三曰蔡邕、王羲之说,见于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后历代书家多有涉及,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有云:“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因影响巨大,世人已将“八法”两字引伸为书法之代称。又因师承不同,解释多有差异,而以近人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之解说较为简单明瞭。
诸宗元(1874-1932)字贞壮,一字真长,别署迦持,晚号大至,浙江绍兴人。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涵芬楼秘笈》题签即出于其手。有《病起楼诗》、《大至阁诗》、《中国书学浅说》、《中国画学浅说》、《书法徵》等著述传世。结合多年书法实践,其将八法大致归纳如下:
笔划一,侧。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笔划二,勒。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划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划。笔划三,努。为一直向笔划,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划不宜直,否则无力。笔划四,趯。当竖直笔划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笔划五,策。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划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笔划六,掠。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坚。笔划七,啄。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笔划八,磔。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划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划,并各得其精神气度。诸氏之“八法”解说准确扼要,但失之简约。笔者近日偶来雅兴,结合今人沃兴华先生等书家心得,特将“八法”要领归纳于下: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瞭。笔画一侧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笔画二勒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笔画三努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笔画四趯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笔画五策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笔画六掠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笔画七啄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笔画八磔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法。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附图
1、侧,即侧笔,是点画的写法。写点须侧笔取势,不用平笔。点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折锋向右下轻按,然后围转向左上方轻提收笔。(如图)
汉字的点画,由于在字中所处的部位的不同,点的形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入笔、行笔、收笔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请看下面例字中点画的写法。
2、勒,即勒笔,是横画的写法。写横须勒笔取势。不可卧笔平拖。横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顿,然后轻提向右行笔。至笔画尽处,轻按转锋,然后轻提沿横画下端向左回锋收笔。(如图)
在“永”字中,勒笔是一非独立的短横画,笔画末端须转折下行,没有一般写横画的收笔过程,只是起笔、行笔和写一般横画相同。所谓“勒”是指行笔时,须内用力紧收,像用缰绳勒马一样。请看下面例字中横画的写法。
3、努,即是努笔,是竖画的写法。写竖须努笔取势。不可平笔直拖。竖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提笔下行,至笔画末端,向左下轻顿,然后提笔沿竖画右侧向上围收。这是“垂露竖”的写法。还有一种竖画叫“悬针竖”。悬针竖的写法,起笔、行笔与写垂露竖相同,但笔行至竖画的下端,须轻提笔,顺势抽锋收笔。(如图)
写竖画切忌写成一般粗细。垂露竖,中段略显细,悬针画,下端偏细。
在“永”字中的竖画,不是独立的笔画,起笔处有折笔,收笔处有钩笔,因此,这类竖画多写得直中见曲势,写得过于平直,就缺乏力感。所谓“努”,即“弩”,像拉开的弓努一样。(如图)
请看下面例字三种竖画的写法。
4、趯,即趯笔,是钩画的写法。写钩须趯笔取势。钩画的具体写法是:上一笔画写到尽处,轻按,接着轻提回锋,然后冲左上方趯出,锋出即收,不可留有过长的虚尖。所谓“趯”有“踢”的意思,行笔速度略快,如同踢脚一样。凡钩画必须依附某一种主要笔画,它不能独立存在。如竖带钩、戈带钩、左向钩、右向钩等。无论哪一种钩画,用笔方法基本相同,运笔中无名指须顶推的用。请看下面例字几种钩画的写法。
5、策,即策笔,是挑画的写法。写挑须策笔取势。挑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向下按笔转锋,然后轻提冲右上方挑出。
“永”字中的挑画是一短平挑,挑锋及努笔即止,像马鞭策马一样,略仰笔挑出急收。所谓“策”有鞭策的意思。(如图)
挑画,除平挑还有斜挑,基本写法一样。请看下面例字中挑画的写法。
6、掠,即掠笔,是撇画的写法。写撇须掠笔取势。撇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然后轻提向左下角撇出,至笔画末端抽锋收笔。(如图)
撇画种类很多,但基本写法一样,行笔速度要适中,力要送到,不可飘甩。所谓“掠”有飞掠的意思,像鸟飞掠而过那样有力。请看下面例字中撇画的写法。
7、啄,即啄笔,是短斜撇的写法。写短斜撇须啄笔取势。具体写法与写长撇相似,只是笔势较直,如鸟啄物一样,不像长撇的末端那样扬起,呈现一定的弧度。(如图)
请看下面例字中短斜撇的写法。
8、磔,即磔笔,是捺笔的写法。写捺须磔笔取势。捺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然后折锋铺毫,向右下方行笔(写平捺向右行笔),边行笔边按笔,至笔画末端稍顿,顺势提笔出锋收笔,不可在捺脚的末端留下虚尖。(如图)
捺画分斜捺和平捺,写法基本相似,请看下面例字中捺笔的写法。
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即如零件的制作与安装。
(三)八法颂
1、颜真卿《八法颂》
2、柳宗元《八法颂》(或曰张旭撰);
“侧不贵卧,勒常患平;
努力直而力败,趯宜峻而势生;
——摘自《书法导报》
“永字八法”是将楷书(正书、真书)的永字分成八个不同笔画,每一笔画有一名称及其写法。学会这些方法,勤学苦练一个永字,触类旁通能写好其他所有的汉字,可说是练书法的基本功或窍门。那么这永字是哪八法,而这八法是怎么来的呢?查《应用汉语词典》有:「古代书法家曾对“永字八法”进行概括,总结出八种笔画的运笔方法。称“点”为侧,须侧风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需逆锋落低,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直”(竖)为努,不宜过直,须直中曲势;“钩”为“趯”,须驻锋提笔,突然趯起,力量集中在笔尖;“仰横”(提)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撇”为“掠”,起笔同直画,出锋宜稍肥,力气贯到底;“短撇”为“啄”,落笔左出,须块而峻利;“捺”为“磔”,逆锋轻落笔,折锋普毫缓行,至末收锋。」这部词典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应该是一本权威的词典。不过这里的释义没有出处,并且同一般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大概是集几位当代“书学家”共议的结果。
当代“书学家”周汝昌写了一本《永字八法》的书。其释义可谓长篇大论,娓娓道来,点石成金,很值得学习参考。但不可作为“永字八法”本源的定论,原因是缺少必要的考证。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中有颜真卿《八法颂》:“侧,蹲鸱而附石;勒,纵缓以藏机;努,弯环而势典;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
关于“永字八法”的释义古今以来五花八门,这里不再选述。有一个事实是,对“永字八法”的八个名称却是一致的,即:“侧、勒、努、趯(tì)、策、掠、啄、磔(zhé)”。其实古人定义这八个字时,每个字的含义就代表了写法的要点,这才应该是“永字八法”的本义。古今书法大家和有关学者的释义不过是揣摩理解或书法体会而已,各有各的道理。这里将每个字的字义详述一下,来了解一下“永字八法”的本义。不过以什么标准来释义,这需要先确定一下“永字八法”产生的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有说源于崔瑗、蔡邕、钟繇、王羲之或张旭的较多。看一下五位书法名圣小介:
崔瑗:(公元77—142),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
蔡邕:(公元132一192),字伯喈,汉末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张旭:(公元658—742),字伯高,唐代苏州人。
崔瑗和蔡邕留下的书法,还见不到真书。钟繇的真书已见成型,但隶书的影子还很重。提王羲之先提一下卫铄(公元272—349)《全晋文》【卷一百四十四】:“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人,廷尉卫展女,汀州刺史江夏李矩妻,善锺繇书法,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师事之,子充,中书侍郎,亦善楷法。”并作《笔阵图》,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是其中运笔方法,看来那时还没有“永字八法”。而到颜真卿(公元709—785)时已经有了真正的“永字八法”。有此可以断定“永字八法”产生于王羲之到颜真卿之间的年代,即公元321—785之间。而真书定型的年代应是钟繇到卫铄之间的年代,即魏晋年代。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有:“今言自古能书,皆云锺、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法於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於清河公,问八法起於隶字之始,後汉崔子玉历锺、王以下,传授至於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於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这里可以看出“永字八法”始创于张旭。“永字八法”不应该是横空出世,而是总结了前人的理念和当时真书的实践。如《新唐书卷六十三》中记载,崔瑗《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宋代陈思《书苑菁华》提到蔡邕著《笔论》和《九势》。上面提到卫铄的《笔阵图》,都是前人关于笔法的专论。
魏晋时期的真书及唐初的“永字八法”释义理当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正,这也应该是当时可依据的字典。查《说文解字》中的“永字八法”字解及有关考证(略)得释义如下:
“永字八法”笔势本义
側:也。(旁,斜;倾势。)
勒:馬頭絡銜也。(拉缰勒马;拉势)
努:(弩)弓有臂者。(弹势)
趯:踊也。(跃势)
策:馬箠也。(马鞭;挥势)
掠:奪取也。(拂过;拂势)
啄:鳥食也。(啄势)
磔:辜也。(车裂;张势)
这里可以看出“永字八法”原意均为用笔的态势。书法讲究“识势”,在这里已有所体现。学“永字八法”重要的是体会每笔的态势,写出精气神来。同时借鉴名家的总结,如上面“柳宗元永字八法颁”、“颜真卿八法颂”及《应用汉语词典》中对“永字八法”的理解。另外,永字的各势相互间都有呼应,结构布局应加以揣摩。书法再高一层讲究境界,而书法的最高境界往往不在书法之内,这是因为“书”写的是汉字,“法”度往往也体现着国画艺术的章法和韵味,其精髓与整个文化文明紧密联系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深远含意真值得书法界感悟呢。
永字八法图解
本报记者张天彦
2010年7月15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向永川区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的牌匾。这也是西南地区首个获此美誉的城市。
永川能成为中国书法之乡,与永川姓“永”有很深的渊源。因为“永”字包含的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法,代表了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称之为“永字八法”。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古人关于“永字八法”的阐述较多,以柳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柳宗元在书中对永字的八个笔势作了形象描述: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趯(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其基本要求是: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隐含着中国美学和哲学的含蓄蕴藉思想。
王羲之画像
众字之纲
“永”字,乃众字之纲。唐张怀瑾在《玉堂禁经》中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以后,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永字天书
永川之所以姓“永”,还得从“永字天书”说起。
相传,混沌初开之时,盘古铺展大地为纸,汇碧三河为墨,挥舞如椽巨笔,在“永川城南”写下这千古绝唱——篆书“永”字。其布局之大气,行笔之流畅,气韵之生动,堪称“天书”也。
然而,正是这个“永”字,成就了一座水灵灵的城市——永川。据《永川县志》记载,唐大历十一年,逐水而居的人们来到这片被誉为“海棠香国”的佳地,置县兴业。因城南龙门堤处(今名三岔河),永川河与侯溪河(今东门河)、文曲河(今玉屏河)“三河汇碧”,形如篆书“永”字,这座城市便姓了“永”。
永者,水也。永川因“永”而生,又因“永”而兴。从“三河”到“三湖”,从“海棠香国”到“书法之乡”,因而,永川这座城市不仅有水色,而且有墨色。
白云赐诀
“永字八法”,相传为智永或王羲之或张旭所创。关于这个,在民间有很多传说。
相传,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而《兰亭集序》的第一字就是“永”字。
退笔成冢
在历代书法家中,独钟“永”字的不乏其人,更有甚者,将自己的僧名都加上了“永”字,这个人就是智永。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也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永欣寺,见寺名也带“永”字,便在寺里住下,结果一住就是30年。
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研习“永字八法”和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其练字时,写秃了的笔头都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三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这就是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
张旭发书
颠张发书
“永字八法”,不仅是楷书的基本法则,对其它书体也有启迪作用,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就是一个例子。
张旭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他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常喝得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杜甫将他与李白、贺知章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有一次,张旭喝得酩酊大醉,突然书性大发,遂将宣纸铺于地上,来不及拿笔,他就以头发蘸墨书写,其状惊世骇俗,世人称之为“张颠”。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的典范。其精到的笔法源于他早期创立的“永字八法”和继承了“二王”传统。因此,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
书法之乡
永川能成为中国书法之乡,绝非偶然。历来,永川人受“永”字的滋养,研书习法,蔚然成风。
民间:永川流传着“童子开笔”的风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这天,永川人往往会带上孩子上街“剃龙头”(理发),吃龙眼(元宵),之后让孩子开笔写字,练“永字八法”,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笔走龙蛇……
学校:永川兴隆学校经常上演“千人书永”的文化大戏。该校一直坚持“笔墨纸砚、梦想童年”的办学理念,打造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2011年7月15日,永川兴隆学校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兰亭小学”称号。
遗存:上世纪80年代,著名民间艺术家刘声道老先生,率弟子在石龙山开凿建造摩崖题刻。在延绵约1.1公里的石壁上,开凿题刻不同书体书法作品约300余幅,形成了魅力无穷的石龙山文化遗存。
永字品格
我国当代杰出的书法家、诗人沈伊默,从书写“永”字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他认为: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古往今来,这座姓“永”的城市,养育了不少具备这样品格的人。
南宋帝师、经学家陈鹏飞,不怕得罪秦桧而被秦桧诬陷遭贬,偕妻隐居松溉,设馆教学,聊度残生;面对日军的灭绝人性,细菌学家陈文贵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调查取证,成为揭露日军细菌战的第一人;高出于自己时代,具有绝代才华的卓越画家陈子庄,出身平民,生前生活十分困苦,家有病妻,以至衣食难继,但画艺飘逸潇洒,惊世骇俗,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