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燕:金梧桐中国餐厅指南评委会主席。淮扬菜大师,非遗传承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
“不时不食”在不同时期的概念是不同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主要有三个时期,一个是孔子时期提出的“不时不食”,一个是袁枚时期提出的“不时不食”,另一个就是现代提出的“不时不食”。
01孔子时期的“不时不食”
我们先来分析孔子提出的“不时不食”。
《论语·乡党第十》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里面的不时不食,很多人解释为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包括很知名的饮食文化专家,如王子辉先生也认为:孔子说的“不时不食”,是指不是时候成熟的动植物就不要吃。
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理解,因为那个时期的人都是按照季节去吃东西的,也只能按照季节自然生长去吃东西,因为根本就不会种植反季节的植物,所以也没有反季节食物。
更不可能在食物还没有成熟时就吃掉,这个基本常识人们早已经完全熟知了。也许在极其贫困饥饿的情况下才会吃还没有成熟的食物,但孔子的这段里开头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不是描述极其饥饿状态下的饮食。
《内经》有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真正会养生的智者,必须顺守四季变化,适用寒暑交替规律,调和喜怒,安定居处,调节阴阳刚柔,使之达到和谐平衡状态,如此僻邪不正之病便不会产生,可保延年益寿。最早的时节饮食就是从养身出发的。
有一段经常被大家引用的时节名句,是《礼记·内则》中的:“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我查了很多资料,包括网上的解释,绝大多数都是说:“食物的调味,春天多用酸味,夏天多用苦味,秋天多用辛辣,冬天多用咸味。以调入滑润甜美的食物。”
看到好几位饮食文化、饮食哲学研究专家的专著,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而且还做了解释和分析。这个解释正确吗?
为了写“不时不食”这个章节,我也看了很多季节养生的书,发现矛盾很多。如孙思邈认为:“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两者看来完全对立。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所以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还有很多中医养生典籍都赞同“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
是《礼记·内则》错了,还是孙思邈的观点错了呢?其实《礼记·内则》和孙思邈的说法都没有错,而是应用和理解的人错了。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准确的语言来表述,也许表示春天体内或环境多酸、夏天体内或环境多苦的意思,也许表示春天的酸、夏天的苦、秋天的辛、冬天的咸内在的乘旺。但可以肯定的是,“春多酸,夏多苦”绝对不是春天要吃多酸味、夏天要多吃苦味,反而是春天不能多酸,要少酸增甘,中医的表述是意在扶衰。
02袁枚时期的“不时不食”
袁枚在《随园食单·须知单》的“时节须知”文中写道:
“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馐矣。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者,四月食芋艿是也。其他亦可类推。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搴裳去之也。”
03现代的“不时不食”
现代人的“不时不食”,要求远没有袁枚那么高,就是指不吃不是当季自然生长的食物。
现代种植和养殖技术十分发达,什么季节的蔬菜都可以全年供应,虽然给市场带来了丰富的食材品种,但风味问题、营养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的小孩都不知道西瓜、黄瓜应该是哪个季节的产物了。这还算比较好的,使用催熟剂、保鲜剂等种植和运输的食材已经很难找到原有的风味。所以能吃到自然生长的应时应季的食材已经成为奢侈的事情。
往期回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