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馔”字读作zhuàn,是汉语中的一个二级字。
字形:馔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饣”部(食字旁),右边是“巽”字的变体。
结构:由食字旁和巽字的变体组成,共15画,笔顺为撇、横钩、竖提、横折、横、竖弯钩、横折、横、竖弯钩、横、竖、竖、横、撇、点。
2、“馔”字的字义解析
“馔”字的本义指陈设或准备食物。《说文》中解释为“具食也”,即准备食物以供食用。在古代文献中,“馔”也常用来指代精美的食物或宴席,体现了其作为食物准备和呈现的动作或状态的内涵。
3、“馔”字的文化意蕴
“馔”字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它不仅是日常饮食活动的体现,更与礼仪、待客之道紧密相连。在古代,准备精美的食物以款待宾客,是表达尊重和友好的重要方式。因此,“馔”字常用来形容食物的丰盛、精美和主人的热情好客。同时,“馔”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在饮食方面的讲究和精致。
4、“馔”字取名的寓意
虽然“馔”字不常用于取名,但如果选择用“馔”字取名,可以寓意为准备和提供丰富、精美的食物,象征着家庭的富足和待客的热情。同时,“馔”字也代表着一种精致和讲究的生活态度,寓意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追求高品质和卓越表现。
5、“馔”字古文献中的引用
《说文》:
“巽,具也。”此处虽直接提及“巽”字,但“馔”为“巽”的或体,且两者在意义上相通,均表示准备食物或具备食物之意。因此,《说文》中对“巽”的解释可间接说明“馔”字的本义。
《广雅》:
“馔撰,具也。”直接说明了“馔”与“具”在意义上的联系,即准备或具备食物。
《仪礼》:
在《仪礼》的多处篇章中,“馔”字被用来描述准备食物或陈设饮食的场景。如《仪礼·士冠礼》中的“具馔于西塾”,以及《仪礼·聘礼》中的“馔于东方”。这些引用不仅展示了“馔”字在古代礼仪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其作为动词“准备食物”的具体用法。
《论语》:
“有酒食,先生馔。”出自《论语·为政》,此句中的“馔”用作动词,意为“吃喝”或“给吃喝”,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和待客之道。
《周礼》:
在《周礼》中,“馔”字也被频繁使用,如“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这里的“馔”指的是供王享用的各种饮品和食物,展现了古代宫廷饮食的丰富和讲究。
《南史》:
《南史·虞悰传》中提到“豫章王嶷盛馔享”,这里的“馔”用作名词,指丰盛的宴席或食物,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热情款待。
诗词歌赋:
在古代诗词中,“馔”字也常被用来描绘宴饮的场景或表达对美食的赞美。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这里的“馔玉”指的是精美的食物和玉器,用以形容宴饮的奢华和享受。
6、“馔”字四字成语
珍馐美馔:指珍贵而味道好的食物,亦作“珍羞美味”。
珍肴异馔:指珍贵而奇特的食物,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出自唐·李白《将进酒》。
馔玉炊珠:原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后形容生活奢华。
酌金馔玉:极言饮宴的奢侈豪华,出自《帝京篇》。
水陆之馔:指山珍海味,出自唐·白行简《李娃传》。
炊金馔玉:形容丰盛的菜肴,出自《帝京篇》。
嘉肴美馔:美味的饭菜美食,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