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品味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看词说话

1、(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2)莲叶满池枝繁叶茂

(3)果实累累满山红叶(4)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这四组词语让你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

(1)(2)(3)(4)

3、根据这些词语让你得到了以上信息,用文中物候学的术语可以把这些词语称为“”,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根据这一用途还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并说说你这样称呼的好处:;作者称呼它们为“”,好处是:。

二、预习导学----知识在于积累

1、我积累的词语是:(1)本文中我好读错音的词语有

(2)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

(3)我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课文中介绍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

(1)

(2)

3、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累了这些知识(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写法的归纳):

三、小组合作探究

1、问一问:课文中的哪些知识点是我很难理解的?

2、议一议(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小组讨论):我或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3、说一说:大家合作解疑难!

4、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

四、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还从哪些诗中看到了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五、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准确的语言

1、请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句:

精彩的地方是:

2、动情朗读精彩语段,说说我是的朗读技巧:

六、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活动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小百科:自然,是天然的,物理或物质世界和宇宙。“自然”可以指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

课题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巩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我们跟随着画面走进了大自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神奇而美丽,它召唤着我们去感受、去观察,去研究。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用灵敏、细腻的眼光,一笔一笔记下了他与花、鸟、虫、月、露、风的对话。今天,我们就跟随着竺可桢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2.生字词积累

三、研讨探究

拿出预习作业所做的表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

说明层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

明确: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指与气候同步,能据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也就是“物候”。“物候学”是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3.把握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动笔练一练,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问题:句中的“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中考考点链接)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①通过对比,进行品析,朗读体会。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后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

②品味标题的妙处。

明确:本文的课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物候现象比作是大自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太平淡。

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采用的说明语言是平实和生动相结合的说明语言。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练习巩固

1.字音小测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以下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探索出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学习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o)销声匿迹萌发翩然草长莺飞衰草连天(shuāi)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风雪载途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孕育

3、走近作者:

(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摘要。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候的有关知识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相信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一生说出需积累的重点词语,其余补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者。

(一)1、(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学生发言,其余补充。

明确: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二)1、(1)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思考后明确:逻辑顺序

1、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之后根据教师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点评: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4)自由试读第2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点评: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同时感受美好春天的气息,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意会此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内容,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季节的特征片断)

[点评:这一小节写的是有关大自然季节变更的一种“语言”,学生读懂后进行扩展,让学生通过.课件看看春、夏、秋、冬季节变更特征的录像片断,以启发学生思维。]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你还知道哪些指名答。

[点评:鱼鳞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岁,这是人们一般没有注意到的,利用多媒体实物特写及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使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则水到渠成。这一小节讲的是大自然中有关动植物年龄特征的“语言”,生活中有些比较常见的例子(如树的年轮等),通过扩展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巡视辅导,检查执笔、写字姿势。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笔画、偏旁,自己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在学生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范写,帮助学生体会运笔方法,把字写好。教师还把学生执笔、写字姿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总评:这篇课文是小语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科学儿童诗。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根据修订大纲的精神,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进行朗读训练,积累语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修订大纲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设计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地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识字、写字这一环,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教师还注重范写指导,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学设计中还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

THE END
1.肃的笔顺,关于肃的笔画,阐述肃的部首1、恭敬:肃立。肃然。 2、严正;认真:严肃。 3、清除:肃清。肃贪。 肃的笔顺动画演示 汉字 肃 读音sù 部首 聿 笔画数 8 名称 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以上肃的笔顺笔画顺序怎么写,肃的读音及意思是什么就为大家解说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要熟练掌握好。http://www.lifugui.com/ubihua/1585642594390.html
2.二〇二“wu”是哪个“wu”?视频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聆听2025年新年贺词 直抵人心的声音2025 笑容更多 心里更暖 房贷利率下调 阿里巴巴出售所持子公司全部股份 习主席新年贺词赞扬中国体育健儿 阿里巴巴131.38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 这些科技“明星”闪耀中国 总书记的这些话暖心鼓劲 男子跨年夜人群中点烟花喷射被抓 龚俊说贾乃亮https://m.163.com/v/video/VZJL0FPDD.html
3.肃怎么读肃组词词语成语笔顺读音汉字肃 拼音sù 怎么读 部首肀 (肀字旁) 笔画8画 结构独体字 组词 肃立 肃静 严肃 肃杀 肃清 肃的意思解释 肃的意思、组词、拼音读音《新华字典版》 肃拼音:[sù]怎么读: (1)恭敬 (2)严肃;庄重 (3)清除 肃字的笔顺、笔画、写法 笔顺笔画:、一、一、丨、丿、丨、丿、丶 https://zidian.gei6.com/8083__xh.html
4.《中国汉字笔顺3193字动画视频演示版》传统国学这个资源是以视频动画演示3193个中国汉字笔顺。资源目录:声母b 141扳 班般颁斑搬板版办半https://2huoqingnian.com/?id=2194
5.《肃》的笔顺演示肃的笔顺及肃字的笔画顺序汉字笔顺《肃》字的笔顺动画演示《肃》字的笔顺分步演示《肃》字的基本信息肃的读音:sù肃的笔画数:8部首:聿https://www.zitibang.cn/bishun/?id=2124
6.笔的笔顺(笔画顺序)汉字笔的笔顺动画笔的笔顺动画演示 bǐ 笔的笔顺规范 汉字笔一共有10画,字形结构是上下结构。 笔的字典释义 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 (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 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 手迹:遗笔。绝笔。 https://bishun.net/hanzi/31508
7.《肃》字笔顺笔画肃字笔顺动画 汉字肃(组词) 拼音sù 部首肀 笔画数8 笔画 名称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肃的笔顺详解 共8画肃笔顺 第1画横折 第2画横 第3画横 第4画竖 第5画撇 第6画竖 第7画撇 第8画点 肃字笔画写法 肃的笔顺 肃的笔顺分步演示 肃的笔画 肃字怎么写https://bihua.bi0.cn/8083__bishun.html
8.《肃》字笔顺笔画有几画“肃” 字共有 8 画,部首:聿,肃的笔画顺序为: 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肃字笔顺动画 汉字肃(字典、组词) 拼音sù 部首聿 笔画数8 笔顺 肃字笔画写法 肃的笔顺详解 共8画肃笔顺 1横折 2横 3横 4竖 5撇 6竖 7撇 8点 肃的笔顺 肃的笔顺分步演示 肃的笔画 部首 肃字怎么写https://bishun.gjcha.com/8083.html
9.汉字笔顺动画演示笔顺原则 例 字 八人入分介 ⑦先中间后两边 ⑧先中间后加框山 ⑨右上有点最后写龙成武戒我 ⑩匚字首横末竖折区巨匹医臣 下面是特殊结构的字,需单独记忆:http://hrm.hep.com.cn/xdhy/03/3_2/index.html
10.肃字的笔顺到底该怎么写?看看书法老师怎么写的创作灵感教育视频小狐狸330760541关注https://tv.sohu.com/v/dXMvMzMwNzYwNTQxLzI0MTUyMjc1OC5zaHRtbA==.html
11.「肃」字笔顺详解,动画演示,字帖下载肃字怎么写?「肃」字的笔顺动画演示 访问微信小程序「笔顺笔画大全」获得更详细的演示 「肃」字的笔顺分解图 第1画: 横折 第2画:一 横 第3画:一 横 第4画:丨 竖 第5画:丿 撇 第6画:丨 竖 第7画:丿 撇 第8画:丶 点 「肃」字的基本信息 https://bishun.ivtool.com/12934.htm
12.PPT演示汉字笔画书写顺序7篇(全文)利用PPT制作汉字笔画顺序演示教案 我们知道PowerPoint对于演示的对象是可以分层次叠放的。这样,我们不妨把要演示的汉字放到最上层,并使之透明。然后在其下层用另一种颜色的色块不断地沿其笔划的顺序进行逐渐填充,这样,在播放时不就是汉字书写的动画演示了吗?具体的实现过程是这样的: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aq6y8u0.html
13.笔顺教学心得体会.docx从试用效果来看,老师们很看好我的动画设计,认为笔画名称随笔画书写同步读出是个好设想,是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的好帮手。 〔单位:江西赣州宁都县田埠中心学校〕 第4篇:《教肃的笔顺的反思》教学反思 今日我上了班级公开课,课题是.在前天晚上我熬到大半夜,查找关于荷兰的资料,风土人情,工业农业,花卉种植,奶酪出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03/6012044141004142.shtm
14.关于“肃”“母”等字的规范笔顺《山东教育》2001年Z4期近来,许多教师来信、来电反映,在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汉字的笔顺和原教材不同,其中有些汉字的笔顺本来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肃”字的最后四笔,是从左到右写,还是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母”字的第三笔是“横”还是“点”另外,对“垂、重、再、里、爽、 (共2页)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SDJY2001Z4047.html
15.肃的部首是什么再查几画,笔顺为什么,结构为什么视频讲解 打开APP 答案解析 结果1 肃:最后四笔的书写顺序是“先两边,后中间”,全字书写笔顺是:横折、横、横、竖、长撇、竖、撇、点.肃 sù部首笔画部首:聿 部外笔画:2 总笔画:8整体字结构 视频讲解 专业解析,一看就会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临用部首查字法查什么部首?查几画? 临拼音:lín lìn 繁体字:临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e381b0265d443ae9710a1234523e8b61.html
16.肃的笔顺肃的笔顺分步演示图 肃的拼音和解释 拼音:sù 总画数:8 部首:肀 基本释义 肃〈名〉古代州名。隋置。在今甘肃省肃,州名,古月氏国也。——《广韵》肃〈形〉(会意。小篆字形。表示人战战兢兢,非常畏惧小心。本义:{恭敬})同本义肃,持事振敬也。——《训文》忠肃共懿。——《左传·文公 https://www.hao86.com/bishun/%E8%82%83/
17.肃汉字详解sù S 字义 ①严正,认真 ②恭敬 ③清除 肃 8画 组词 ①严肃 肃穆 ②肃立 ③肃贪 肃反 造句 这件事,我们一定要严肃处理。 $hz.HanZi_JieGous.Name 巧记 做箫的竹子没了(“箫”去掉“”)。 造字 $hz.HanZi_ZaoZiFas.Name书写横折的折笔取斜势,中竖要长。字歌https://www.taozhi.cn/a/140626.htm
18.肃的笔顺,“肃”字的笔画顺序“肃”字共“8画”,部首“肀”,读音“sù”。肃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肃”笔顺演示 笔画顺序: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肃”笔顺 共8画 共8画肃笔顺 第1画横折 第2画横 第3画横 第4画竖 第5画撇 http://hanchacha.com/bishun/su4-622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