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4篇)

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

(自由读)

(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

(指名学生读)

(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

离离原上草——

“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

师:“离离”读音lí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

(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

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

生:非常茂盛。

一岁一枯荣——

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灵活识记为“古”老的树“木”容易干枯,教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记忆方法。

荣——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逐渐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教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教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盛生长的样子,一声——“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教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盛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随着教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变。)

野火烧不尽——

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灵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教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敞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

(教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

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

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

春风吹又生——

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教师用纸张挡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

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

生齐:生长出来了!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还感悟到了什么?

生:小草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

(为了让同学们完整地感悟诗意,教师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来时小手慢慢地从桌下伸出,越长越高,夏天来了,长得更加的繁荣茂盛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草枯黄了,野火烧来了,学生扮的“小草”被烧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学们纷纷地躲藏到桌子下,还有一两个同学坐着不动,老师幽默地说:“哟,这两棵草干嘛烧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烧啊!烧啊!”这时这两个同学也蜷缩到桌子下,听课的老师们顿时笑声一片。老师这时又打着节奏问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学们应和着老师的问话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场再次爆发笑声。“为什么你们烧不死呀?”老师问道,“因为我们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烧不死我们的!”老师有问道:“野火烧不死你们,说明你们的生命力怎样呀?”“我们的生命力很顽强!”学生答道。“是呀,来年春天,小草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呀!”这时桌下的同学们又伸展双手,“小草们”又生长了起来。至此,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同学们已基本理解和感悟。)

(朗读以上四句。简要讲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过下面接续式的提问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表现小草四季变化的诗句是——

生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描写小草漫山遍野,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生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前面我们讲到白居易送别朋友时,他的朋友曾经一度悲观,听了白居易吟诵这首诗后,他就振作起来了。大家再想想,这首诗中特别是哪两句使得他的朋友格外的感动和振奋,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白居易16岁时写了这首诗,几年后,已是20多岁小伙子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城应考,经人介绍,前去拜见一位很有学问的姓顾名况的大官人。这位顾大官人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时开玩笑说道:“现在长安城米价上涨,想要‘白白’‘居住’可不‘容易’哟!”当这位顾大官人听了白居易诵读完这首诗,特别是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顾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写得这样好的诗时又会说些什么呢?先后两位同学站起来说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写得如此好的诗,想要在长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容易’的了!”老师听后打趣地说:“是呀,当年顾大官人就是这样说的!”为了进一步第感受诗句的内涵,老师又引发道:“不但古人喜欢这两句诗,就是今天的人们也是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大家看过赵本山扮演老太太演唱的《小草》吗?会唱的都唱出来——”于是,师生一起唱歌曲《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让学生熟读全诗,有感情地重点诵读这两句诗。)

熟读诗句

1.自由熟读。

2.背诵读(教师擦去板书的诗句,学生看版画背诵,而后再擦去版画背诵)。

3.学生依据教师提示的意境诵读。

…………

4.对对子接续读

师:(出句)野火烧不尽,

生:(对句)春风吹又生。

师:(出句)远芳侵古道,

生:(对句)晴翠接荒城。

5.完整地感情诵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白居易送给他的朋友的。我们马上就要下课,黄老师也要返回广西了,我们就要分别了,大家愿意送送黄老师吗?

生:愿意!愿意!!

师:怎样表达这种送别的感情呢?就借用今天学习的两句诗来表达送别的感情吧。哪两句?

生:(略加讨论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黄老师不是“王孙”呀,能不能改动一下?

生:又送老师去,萋萋满别情。

师:(把手扬起,声音响亮地)同学们再见!

生:(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声音)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由强渐弱,似渐行渐远地)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相应变小)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纤细渐无,举手长劳劳,表示分离已远,人影依稀)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渐无,张口无声地)黄老师再见……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做“推”和“倒”的动作。

2、能根据游戏需要控制“推”和“倒”的动作力度。

3、体验和自我游戏的乐趣。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的《墙头草》图谱。

活动过程

1、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墙头草吗?他有什么特点?老师念一首儿歌名字就叫《墙头草》,你们听听儿歌里的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2、学习歌曲《墙头草》。

提问,而歌中有谁?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出示《墙头草》图谱,根据图谱有节奏地读歌词,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

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欣赏,熟悉旋律熟悉歌词内容。

3、随音乐做身体动作。

引导幼儿创编两编导的动作。

提问:

①你们知道墙头草被风吹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②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要求倒的时候保持不跌倒。

引导幼儿按节奏作出推的动作。

提问:风吹墙头草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4、根据音乐玩游戏。

教师示范玩游戏,简介玩法和规则。

师:这个音乐还能玩好玩的游戏,小朋友来唱歌,老师玩一遍,小朋友们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玩法:两人面对面站立或蹲下,第三人先站中间当“墙头草”,两边的人随音乐轻轻推“墙头草”,“墙头草”身体向两边倒。

规则:两边的幼儿,控制推地力度,“墙头草”倒的时候保持不跌倒。请三名幼儿示范玩游戏。

组织幼儿结伴游戏,体验听音乐玩游戏的乐趣。

发现花朵的用途。

体验製作香草饼乾的乐趣。

玫瑰花、玫瑰乾燥花、製作饼乾的材料(奶油、细糖粉、鸡蛋、烤箱、模具等)及工具。

1.与幼儿回顾之前进行的活动,讨论花朵能用来做什麼东西(如:果冻蜡烛、乾燥花、泡花茶等)?

2.取出玫瑰花与玫瑰乾燥花,让幼儿观察外观、顏色,闻一闻味道,比较两者有什麼不同。

3.告诉幼儿乾燥花除了可以装饰、泡茶,还可以用来製作饼乾。

4.进行製作饼乾活动:

(1)介绍材料工具:奶油1/2杯、细糖粉1/4杯、鸡蛋1个、低筋麵粉1杯、乾燥花、香草(迷迭香、薰衣草)、烤箱、容器、模具等。

(2)做法:

a.将奶油和麵粉放入盆中打匀

b.加入鸡蛋搅拌均匀成糊状

c.加进过筛的麵粉和成麵团

d.加入切碎的乾燥花瓣或香草材料拌匀

e.将麵团平,再用模型压出或画出造型

f.放入烤箱(190度)烤约10分鐘,即完成

5.老师另外泡一壶花茶,让幼儿品尝花茶及香草饼乾。

活动结束

1.能一起製作香草饼乾。

2.能愉快的享用香草饼乾及花茶。

在进行《草》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本首诗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1懂得“离、枯、荣、野、烧、尽”这几个字的意思。要学会拼读、默写它们。2懂得按照意思来进行诗歌的意思进行断句的朗读,要能够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3能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懂得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4能够对一些诗歌中的文言词解释翻译。例如:

离离:用来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意思是年。尽:表示完的意思。生:指生长。荣:意思是茂盛。

例外还有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本首诗歌是赞扬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草即便是大火把它们都烧光了,但是来年还会重新长出来,表明它们是不屈不饶地生长在大地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对待,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存在的,但是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跑掉的。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找春天》,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五、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教学目标】

一、各组均有一个注音有误,找出来订正在括号里

a.水芹菜(qí)美孚(fú)肥嫩(nèn)砍刀(kǎn)()

b.火燎(liǎo)愠怒(wēn)踉跄(liàng)宿营(sù)()

c.嚼草(jiáo)残渣(zhā)掀开(xiān)蒜苗(sù)()

d.一霎(shà)堵截(jǐ)挎包(kuà)绽开(zhàn)()

二、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按顺序订正在方框内

惶惑湿漉漉记忆尤新临危不惧仔细端祥灌输

颜色青翠山青水秀危在旦夕舍身忘死

三、词语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就这样,他摸黑________进了烂草地;开始是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________。

a.跑冲走滚b.冲跑走爬

c.跑冲走爬d.飞跑走爬

四、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

(2)背红十字挎包的人正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

(3)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七、阅读以下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1.此语段出自的课文,作者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和《七根火柴》一样都是以________为背景来塑造红军战士的形象。

2.医生“愠怒”的原因是什么?

3.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句写出来。

4.概括杨光“亲眼看见”的周副主席的事迹。(不超过15个字)

5.分析“竟然”的表达作用和“惶惑”的原因。

“竟然”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

“惶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了解遵义战役或会理战役吗?请用细致的文笔、生动的语言叙写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阅读《成功的秘诀》一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秘诀

一位富翁在广场上撒下一大笔钱,对周围人说:“谁帮我捡起来,每捡一百张,自己可以拿走一张。”

一个小伙子弯腰就捡,可是他渐渐感觉不对劲起来,人群中怎么没有一点声音。他直起身,见每一双眼睛都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他扔了钱,涨红着脸,挤出了人群。人群里除了窃窃私语,没有一个人行动。

半小时后,一个过路人挤出了人群,他迟疑地看了看富翁,弯腰一张一张地捡起来,全不理会人群的哄笑。在快要捡满一小袋的时候,慌慌张张地挤进第二个人,他肯定是刚刚得到这个消息,他捡得更快。不一会儿,人群中又有一个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时人群像爆炸了一样,你抢我夺,有的甚至就地卧倒……抢着的全跑了,没抢着的一边咒骂,一边大喊:“富翁!富翁!”

富翁摆了摆手:“不用追了,钞票是假的……”刚才还在咒骂的人兴奋得变了形:“我早就说了嘛!”

他们的话音未落,富翁已打开密码箱,对那三个人说:“感谢你们行动了,你们捡起的每一张钱都是真的,而这笔钱会帮助你们更成功。”人们的眼睛又一下子射出绿光。富翁交给第一人十万,第二人十万,第三人还是十万。“不过,年轻人,你能告诉我,当初你们是怎么想的吗?”富翁问。

第一人说:“我从您的眼神里看不出有多假,而且我也没冒什么风险呀。”

第二人说:“我太需要一笔钱了,这对我真是一次机会。”

第三人说:“我只是看他们俩人都不像傻子。”

三人同问富翁为什么做这件事。富翁哈哈大笑:“我就是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原来,成功只属这四类人: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

1.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九、阅读《甘甜的井水》,回答问题

甘甜的井水

①我望见稀稀拉拉的几棵枣树遮围着的土坯屋,知道终于走出了沙漠。我斜挎着我的一只两天前已空了的军用水壶,随着我紧凑的脚步,像一只鸟一样随着我起起伏伏。我的嘴唇(冒出、淌出、沁出)咸咸的血珠,我的舌头简直不敢再舔它了。

②穿着裙子的女主人弯腰在屋前的一口井里拎出一桶水,我的舌头忍不住周遭舔了嘴唇。

③我指指背后无垠的沙漠和裂得像沙枣树皮一样的嘴唇。女主人搁下了水桶。我犹如一头牯牛一般“咕嘟咕嘟”贪婪地饮着,直到我的嘴探进桶底,我这才站起来,肚子鼓鼓地像一个盛满了水的皮囊。我抹了一下嘴角,喘一口气,说:“水像放了糖一样甜,太好喝了。”

④女主人惊奇地看着我的水量,笑了。

⑤我旋开水壶盖,满满地灌了一壶,便告别。而那口已看不见的水井却在我的脑子里了。

⑥傍晚,我回到农场。连队里的同事们还以为我永远留在沙漠里了呢。我炫(xuàn)耀地举着水壶,说:“各位,我今天带来一壶圣水,甜甜的呢。”

⑦寝室里的青年职工都轮流着尝过,纷纷说:“哪来的甜味,应当说有点苦涩,你耍弄我们,这和我们涝坎里的水有什么两样,难喝!”

⑧我喝了剩余的两口,咂咂嘴,确实呀!难道这水出了那片地方变了味儿?可我当时喝的时候确实有一种甘甜的味道。

⑨有人说:“这水里碱性过重,喝了伤身体。”

⑩我不服气地说:“我灌了一肚子,也没有事呐。”

(11)隔了半个月,我约了两个同伴前往那个土坯屋。女主人立即认出我,她还向她的丈夫、孩子介绍了我。她的丈夫显出得意的样子。我说:“我感谢你们的井水。”我没有透露我们的来意。我送他们两个哈密瓜——连队里第一次分的瓜。

(12)我拽着麻绳拎出一桶井水。我示意同伴喝,我期待着他们的结论。可他们摇摇头,悄悄地说:“有点苦。”我说:“怎么可能?”我的嘴伸进桶里,喝了一阵,清凉,不过,略带苦涩。我四下里望了望,一切都是原状。我默默地进了土坯屋。

(13)诱人的羊肉抓饭已摆上了炕台的矮脚桌上。男主人端来一盆水,我们洗了手,我脑子里仍固执地想那井水。

(14)吃得满嘴是油。我终于问:“怎么前个礼拜我喝你这里的井水还像搁了砂糖一般,今天怎么就没了那甜滋滋的味儿呢?”

(15)男主人抹抹胡子——一副浓美的络腮胡子,笑了,说:“你在沙漠里转了几天?”我说:“一个礼拜,差点出不来。”他点点头,说:“这就对头了,沙漠走出来的人都说我这口井的水甜,不错。”

1.第①段画线句子中括号内应选填的恰当词语是________,选该词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画线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不太准确,请修改。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5.选文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a.qínb.yùnc.suànd.jié

二、犹详清生

三、b四、(1)运用排比,具体地写出了战士们吃野菜中毒后的惨状。(2)形象地写出了医生对战友的无限关切之情。(3)此段语言描写,说明警卫员对革命、对红军自身认识深刻:革命需要我们吃草;为革命,我们辛苦,但我们比敌人高尚、强大。

五、时时练笔情味浓浓

六、(1)祸兮,福之所倚(2)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提高(3)吃苦不一定是坏事(4)吃苦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

七、1.王愿坚短篇小说红军长征过草地2.杨光声音太大,周副主席听见了,会影响休息和心情;杨光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瞎嚷嚷。3.惊住惶惑不知如何是好4.做战斗动员跟战士交谈5.说明周副主席病倒完全出乎杨光的意料,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怜惜之情。自己非常敬爱的首长病倒了,赶去卫生部救治,而自己却拦住了他的担架,他为自己不近人情、不可理喻的举动感到很不安。6.略

八、1.富翁撒钱,允诺帮捡者众人捡钱三人各得十万2.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3.略4.略

九、1.沁出血珠极其细小2.我很渴,我需要水3.女主人惊奇于我的水量,笑了4.(1)“我”发现一口井(2)“我”喝了井水,感到异常甘甜(3)“我”将水带回农场,却喝不出甜味(4)“我”再次喝同样的水,仍感苦涩(5)男主人深知其中原因5.任何东西,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最可贵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3、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4、理解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但是,请同学们记住的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在这些先烈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位,能否给大家介绍他的故事呢?(学生讲故事)今天我们再跟随当代作家王愿坚,去结识一些为我们取得幸福生活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的人们今天,我们学习王愿坚的《草》,看这篇小说里作者是怎样把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艰难,又是怎样把周副主席和草联系在一起,从而表现周副主席的伟大人格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焦灼()薄雾()愠怒()惶惑()湿漉漉()

蔫巴()飒飒()抽噎()一霎()踉踉跄跄()

2.作者简介

王愿坚,现代作家1944年参加革命,1953年深入老根据地,采访了许多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从而激发了创作热情,丰富了创作题材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王愿坚连续写了10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本文就成功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他从1954年开始,陆续发表了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也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反映长征路上战斗生活片断的;还有《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表现革命前辈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精神风貌的

3.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高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

【明确】开端—战士误食毒野草班长摸黑去报告(误食毒草)

发展—撇开毒草忙救人引出担架设悬念(持草求救)

—主席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尝草辩识)

结局—平易近人议吃草启迪战士悟真理(议草救人)

3.结合引文的内容,理解全文以“草”为题的作用

4.这篇小说描写了哪些人,作者想要刻画的人物是谁(主人公)?

【明确】周副主席(主人公)战士杨光(线索人物)

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毒草而中毒的险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野草,而且亲口咀嚼野草,果断做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正确对待困难的故事,突出展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领袖风范,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敬仰之情

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杨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明确】立刻惊住(因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惶惑(疑惑而不知所措)、不安(心神不定而深感内疚)、大吃一惊、心头像刀在绞

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的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复杂的心情变化过程,充分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明确】动作: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还给

神态: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眉头

3.请你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一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4.说说你以前对周副主席的有哪些了解,结合本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的副主席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鉴赏文本

【参考】

1.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理解】周副主席指引红军战士要承认困难,更要能面对困难

2.(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理解】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理解】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惟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七、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总理的惊人之处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梁衡《大有大无周恩来》

2.以“吃草”为话题,联系今天的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2)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3)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4)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5)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草》教案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

导语: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一、整体感知悟精神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引出担架设悬念——主席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平易近人议吃草启迪战士悟真理

三、揣摩妙点品人物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3、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3、师生共同小结:从情节入手,剖析小说的人物,可以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比较阅读显能力

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五、作业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板书:草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①个人读;②同桌读;③指名读;④检查读。

⑶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草很茂盛的样子)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⑵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烧”与“绕”、“浇”的区别。“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音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师口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板书: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听范读音频。)

(1)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个人读;

②同桌读;

③指名读;

④检查读。

要求:借助拼音练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3、交流初读情况

a、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b、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二、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原

指导读句:离离/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枯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火烧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

4.第四行(齐读)

识字:吹又(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春风/吹/又生。

三、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四、朗读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音频,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2。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深入学习诗文

1、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b、问:(1)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对,“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4)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两字读重一点。

c、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对极了,那你们看看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你们学习了下一句诗后一定会知道的。)

(1)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即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2)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多请几位同学说说)

(3)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

(4)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d、(1)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2)让学生说说(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3)教师画简笔画

(4)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5)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6)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高扬的语气去读。)

2、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板书:非常顽强)

师: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像小草一样勇敢、顽强拼搏。)

3、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现在,我们一齐来用高扬的、令人振奋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

三、复读阶段,熟读成诵。

1、朗读全诗(分男、女同学)

2、师: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3、背诵全诗(开火车背、小组齐背、指名背)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课外延伸

《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的后边还有下面的内容呢!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六、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划线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的意思,后面的“一”是()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课后反思】

《草》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我先伴着背景音乐,口述出诗文内容,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有一个印象,然后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质疑来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体会诗情,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处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编写一个小故事。

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一、前提测评

1.复习《草》的诗文内容,口述诗意,诗人表达的情感。

2.回顾学习方法。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提问: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三、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四、指导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疏疏: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落,指篱笆;

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

诗意: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理解第2句:又写出什么景物呢?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思。

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诗意: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

板书:树头未成阴

师: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理解第3句: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急走”:奔跑。

这诗句的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师:儿童追到了蝴蝶没有?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2、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3、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四、巩固练习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3.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五、图文对照编故事

1.这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附片断: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这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

THE END
1.诗,诗字,诗字拼音,诗字部首,诗字笔画,诗字含义,诗字解释,诗字典故查询的字:诗 诗 音节:shi 注音: 部首:讠 部首笔画:2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笔顺:45121124 浏览:2495 shī①<名>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云尔。”②<名>指《诗经》。《齐桓晋文之事》:“~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馀】词的别称。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http://www.98655.com/show.asp?q=%E8%AF%97
2.诗的笔顺笔画数:8拼音:shī部首:讠诗的笔顺拼音及解释 微信关注智慧山,查询笔顺更简单! 逐笔笔画:(表格可左右拖动) 第1笔第2笔第3笔第4笔第5笔第6笔第7笔第8笔 诗的笔画数:8 诗的部首:讠 诗的结构:左右结构 诗的拼音发音 shī 【词组】史诗诗人诗歌 【英语】poetrypoemversepoesypoetichttp://www1.zhihuishan.com/bishun-view-1881.html
3.《诗》字笔画笔顺笔划《诗》字笔画、笔顺 首页>汉字笔画查询 汉字笔画查询 每次最多查询12个汉字;若要屏蔽广告,请点此进入:无广告版。 [拼音查字][部首查字][笔画数查字] 汉字诗 (字典、组词) 读音shī 部首讠 笔画数8 笔画 名称点、横折提、横、竖、横更多:https://www.bmcx.com/、横、竖钩、点、https://bihua.bmcx.com/e8af97__bihuachaxun/
4.部编四年级下册写字表(附笔顺),可打印!语文生字空格字帖的前面部分是字的笔顺, 在后面还有空格,这些空格也是要写的。 如何打印? 1、在电脑打开本文。 2、选择内容复制。 从图片开始,按住鼠标左键,当内容变成蓝色的时候就表示已经选中了。 3、打开wps文字或者word粘贴 4、文件另存为“四年级下册字帖”,即可保存为电子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T7TK02D0516AO33.html
5.一年级语文(上)《四季》教学反思10篇(全文)“春夏秋冬”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板书出春夏秋冬四个字,并提出带领学生去找四季,学生都踊跃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检查了本诗的生字,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再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效果很好。 2、在片断二“读四季诗”中,主要是以读为主;我设计了自由读、指明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go7s87y.html
6.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这智慧有理性训练的技法成分,也有属于诗性的浪漫才情。我们写草书的书家在临帖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形式结构上的能力,比如一个字我们能写出多少种体,这靠我们的积累,同时也靠我们的想象力和才情,单个字的训练,一个字可以写出很多种体,比如“每”。http://shufa.pku.edu.cn/ldsf/98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