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平仄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那么,古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这就会给今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探讨,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调,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辅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还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二,为何要讲平仄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在客观听觉和发音时个人感觉上,我们不难接受以下事实:1,有的字发音时口型圆,发音部位放松,声音舒缓可延长。而有的字发音时口型收拢,发音部位紧张,发音短促急涩。(即声母韵母的不同搭配所造成)2,发音时还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具体说有平的、升的、降的、曲折的(即声调的不同调值)。平仄的区分正是建立在这种客观存在之上。经过对平仄合理安排的诗句,读起来缓急相间,高低起伏,长短结合,松紧交错,乐感自然而生。否则嘴巴老是张着合不上或撇着张不开,而喉舌紧张不得放松歇息,真可谓“苦不堪言”。或者声调直来直去,绕去绕来,缺少变化,实在是“味同嚼蜡”。有些诗读起来觉得拗口正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一首“拗口诗”的精典之作,试体验平仄失调、换气不顺的感觉:

苦雨中寄鲁望唐·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

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

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三、律诗中平仄的运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声律。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叫“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与之相对应的格律诗,叫作“近体诗”。

平仄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平仄,是为了使诗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韵美。

律诗一般由八句构成,每两句为一联。八句中第一、二句是“首联”,第三、四句是“颔联”,第五、六句是“颈联”。第七、八句是“尾联”。首联、颈联又可称之为上联,颔联、尾联又可称之为下联。每一联中的`上一句是“出句”,下一句是“对句”。例如:

出句对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蜀帝春心托杜鹃。(颔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颈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

律诗讲求“黏”、“对”。如果诗中的平仄格式不符合“黏”、“对”的规律,称之为“失黏”、“失对”,都是律诗的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以上面所举李商隐《锦瑟》为例,首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也是平声。颔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也是仄声。颈联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也是平声。这就是所谓的“黏”。

所谓“对”,是指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以上举律诗为例:首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瑟”,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为平声;对句第二个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为平声;出句第二个字是“是”,为仄声。

为何律诗制定“黏”、“对”规则时,落在每句的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字上?许多书里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看法,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起来第二个字都比其他几个字容易引人注意。这是听觉上的自然感受,几乎没有道理可言。

律诗的每一句,平仄句式都是固定的。

其中五言律诗有两类四种:

仄起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平起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也有两类四种:

平起甲1平平仄仄仄平平甲2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乙1仄仄平平仄仄平乙2仄仄平平平仄仄

律诗对用韵的平仄也有规定,即一般只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而古体诗则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按照律诗“黏”、“对”规则和入韵原则(平声韵入韵,仄声韵一般不入韵)的规定,把上面四种句型配合安排,就是律诗的平仄格律:

1,平起首句入韵。

五言。七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3,仄起首句入韵。

五言七言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以上为格律诗平仄句式固定后的四类八种搭配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被一串串的平平仄仄所吓倒,也不必死记硬背,只要照章办事,自己也可以推出来。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但也充许某些地方不完全符合上述格律,这就是所谓的变格。但是变格也是要按游戏的规则来变。即只能出现在诗句的第一、三、五(五言诗不包括第五字)字。传统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THE END
1.10分钟轻松掌握格律诗平仄格式了解了以上几条,格律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写出来了,根本不用费力背诵。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说明,来尝试写一个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 如果首句是仄起不押韵,那么,首句第一、二个字就是”仄仄”,第三、四个字肯定就是”平平”了,最后一个字当然就是不押韵的”仄”,所以,整句的格式就是”仄仄平https://www.jianshu.com/p/96940181de73
2.平仄与诗词格律(3)诗词平仄 平仄体现在音乐中叫【节奏感】 平仄体现在诗词中叫【格律】 五言诗词: 平仄的比例必然为2:3或者3:2,在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原则下,近体诗提出这样两种基本的句型: 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诗词: https://blog.csdn.net/coberup/article/details/82490997
3.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1、韵: 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押韵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不考虑声调,唐代的近体格律诗则四声不能通押。换言之,平、上、去、入四声只能各自为韵。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http://www.ziyexing.com/files-2/gdsc_about.htm
4.四句话搞懂格律诗平仄(五)记住五绝的平仄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七绝的平仄。这是因为五绝的平仄格式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平仄格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稍加变通,我们就能得到其他体式的平仄模式。 其实,律诗也是以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为基础的。更详细点说,因为五绝和五律都是五字句,所以五律就直接以五绝为基础;七绝和七律都是七字句,所以七律就https://www.douban.com/note/716692540/
5.诗词格律——新韵与平仄简表.doc诗词格律——新韵与平仄简表.doc,诗词格律——新韵与平仄简表 诗词格律——新韵与平仄简表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v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八、寒 an,ian,uan,van 九、文 en,in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223/8027002017002077.shtm
6.求简介古诗平仄和押韵近体诗在用韵上我们主张“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双轨并行,互不排斥和影响,作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我们大力提倡使用新韵.但应注意的是:在一首诗作中新旧韵不能混用,用新韵要注明.如用旧韵仍要求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出韵,否则就是混韵,这在创作时应引起重视. 关于平仄诗词格律的第二个要素是要讲平仄,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86c88c15eb97ecc348bc0e20264d49a.html
7.格律诗词基本知识朱小石近体诗即格律诗,在形式上与古体诗大不相同。简单地说,近体诗对字数、句法、押韵、平仄声调、语词对仗,都有严格的规则。不合这些规则,就不是近体诗。 近体诗主要指律诗,还有绝句(指律体绝句)和排律。其中,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 学习律诗主要抓住三个要素和一个句式。即:一是押韵,二是平仄,三https://www.njscxh.cn/h-nd-2797.html
8.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平韵仄韵格律表天高地阔凭诗跃,鸟语花香入韵来。 四言平韵、仄韵律诗(前四句可以按四绝格式) 1.仄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 中仄平仄 句,中平仄平 对(韵)。 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 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 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 https://www.meipian.cn/4zeq3m29
9.旬邑县人民政府人民政府诗词格律简捷入门:关于词 词是由近体诗演化来的。广义的讲,词是诗的一种。 词是按“词牌”填写的。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并在固定的地方押韵。 词的写法可以简捷地概括成一句话:按词谱填写。 例如词牌《忆王孙》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http://www.snxunyi.gov.cn/ztzl/lsztygd/xysczx/sczs/201705/t20170515_128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