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作为农资产品最终的服务对象和受益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谁离用户越近,谁就离竞争越远”,深入探究作物的需求与特性,无疑成为所有农资从业者不可或缺的核心课题。
只有真正对作物种植情况、行情变化等全方位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盲目的跟风与价格战,真正走向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只有深入理解作物的每一个细微需求,农资产品得以更加精准地满足其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从而在市场中独树一帜,赢得客户的信赖与尊重。
主粮生产稳健
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积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具备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左右的较高水平,而大豆的自给率也在近两年内实现了近4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
尽管如此,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虽已突破500公斤大关,但仍略低于欧盟、北美等发达国家600公斤的人均水平,这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属于粮食保障还不够稳定的国家。
有专家预测,至2030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将激增至1.6万—1.7万亿斤,这无疑将给粮食供应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今年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将产能提升重点放在玉米和大豆上,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水稻、小麦重在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大豆重在多措并举、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优产稳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90亿亩,比2023年增加526万亩,其中,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5.07亿亩,比2023年增加797万亩;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比2023年增加1109万吨,其中,全国谷物产量65229万吨,比上年增加1086万吨;2024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95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5.1公斤/亩,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433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4.9公斤/亩。
其中,2024年小麦播种面积达到3.46亿亩,同比增加47.5万亩;产量达到1.38亿吨,同比增加365.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也实现了增长,达到399.1公斤/亩,同比增加10.0公斤/亩。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尽管2023年玉米种植收益出现下滑,但土地流转费用的下降以及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稳步推进,使得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农业农村部预计2024/2025年度,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6.73亿亩,总产量将达到29701万吨。这一预测表明,中国玉米生产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
然而,今年粮食价格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籼稻、粳稻、小麦、玉米等价格环比均有所下滑。
特别是东北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尤为剧烈,众多产区的深加工企业所提供的玉米收购价格并不理想。尤其在9月,市场普遍担忧玉米价格可能会跌破0.7元/斤大关,这一预测引发了广大农民的深切焦虑。
然而,为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中储粮提前启动玉米的收储收购。不久之后,玉米价格就进入到了平稳逐步上升的周期。
譬如,在9月底,黑龙江青冈龙凤30水玉米开秤收购价为0.8686元/斤,同规格通辽梅花0.863元/斤,内蒙古赤峰伊品0.8698元/斤。进入10月,中储粮在黑龙江多地储备库点陆续开收新季玉米,收购价格1.01—1.05元/斤;黑龙江一些深加工企业根据水分和质量的不同,收购价格0.99—1.015元/斤之间。
尽管这些价格并不算高,但新季玉米的开秤价能达到这一水平,已经能够反映出市场正在趋于稳定。
然而,到了11月东北玉米价格又开始持续回落,黑龙江绥化象屿11月20日30水分玉米收购价为0.78元/斤,至11月25日已降至0.7675元/斤。
有行业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气温高于往年同期,潮粮不易存储,农户售粮积极性提升,市场供应增加,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东北玉米价格持续下行。
不管原因如何,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种植户的积极性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但得益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强劲推动,粮食种植面积得以保持稳定。
“只是价格的波动造成当地种植结构的快速调整。”走访黑龙江市场时,当地经销商表示,譬如玉米价格不尽如人意,那么明年玉米种植户可能会转而种植大豆或水稻。也因此经销商在探索打通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的解决方案,无论种植户选择种植哪一种作物,他们都有对应的方案。
单产提升是端稳“油瓶子”的关键
近年来,在坚定守护中国人“油瓶子”安全、推进油料自给自足的政策导向下,我国持续扩大国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提升自给率。
国产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特别是202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将扩种大豆和油料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农业农村部也积极响应,实施了大豆、油菜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以大豆、花生、油菜为代表的油料作物相继迎来了扩种的高潮,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并连创纪录。
据统计,2023年我国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2.09亿亩,大豆种植面积高达1.56亿亩;油料产量也达到了3863.66万吨(包括花生产量1923.07万吨,油菜籽产量1631.74万吨,芝麻产量45.34万吨,其他263.51万吨),大豆产量则达到了2084万吨。
与玉米价格的波动不同,2024年大豆价格多数时期与往年趋势变动保持一致性,个别月份出现超季节性下滑,原因在于大豆供应增长快于需求,以及进口成本降低,从而导致价格持续偏弱。
其中,9—10月,国产大豆价格曾跌至近五年的低点(譬如,黑龙江国产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从9月的2.33元/斤跌至10月的1.93元/斤),这是由于新季大豆集中上市导致库存增加。不过,在需求旺季的11—12月,大豆需求增加,价格有了一定的反弹,但同样波动频繁。
除了行情问题,我国油料种植业本身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单产水平偏低、机械化作业程度不足、种植效益不高,以及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譬如单产方面,2022年我国大豆、花生、油菜籽等单产水平均明显低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的单产水平。
因此,为了端稳国人的“油瓶子”提高油料自给率,我们必须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激发种植者的积极性。
一方面,加大补贴力度,调动种植者积极性,提升大豆、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是最直接的手段。
近年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大豆种植补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黑龙江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将达到350元/亩以上、吉林多地达到550元/亩、辽宁地区比玉米高350—400元/亩。
另一方面,优质的品种、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是实现大豆、油料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增加种植者的收益的根本。
近年来,我国在品种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培育出了一批高油大豆、高油菜籽品种以及高油酸花生品种,如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等优质油菜品种。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高产品种,如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中豆63”,其机收亩产超过300公斤,是全国平均单产的一倍以上。
当然,随着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农资市场的空间。
大豆和油料作物的种植者对肥料、农药的使用日益重视,其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高性价比的复合肥、专用肥以及功能性特肥均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专用肥更受青睐。同时,针对病虫害问题,种植户们迫切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资从业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大豆和油料作物领域。他们或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方案,或是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技术+服务”模式,全力帮助种植户提升产量和品质。
“政策+价格”
增强蔗民信心,驱动糖业繁荣
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其地位与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同等重要,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与民生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制糖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衍生产业,其兴衰严重依赖于糖料作物种植的规模与稳定性。没有原料,制糖业就是无源之水。
我国的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甜菜及糖用高粱等,其中,甘蔗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糖料作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常年占全国糖料规模的90%左右。2023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为2122.73万亩,产量为11376.3万吨,其中,甘蔗种植面积达1897.7万亩、产量达10456.55万吨——在糖料种植面积与产量中所占比重分别高达89.4%、91.92%。
产区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这3大产区2023年甘蔗种植面积合计为1789.13万亩、产量合计为10081.18万吨,在全国总生产规模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4.28%、96.21%。
其余省域2023年种植面积均不到50万亩、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下。近年来,甘蔗种植有向北推移的趋势。
尽管产量可观,但我国的糖料需求量始终保持在11500万吨以上,2023年需求量达到11647.02万吨,存在产量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这一缺口主要通过进口来弥补。特别是甘蔗的进口量,自2018年以来逐年攀升,2023年进口量达到了190.9万吨。
为了激发蔗农的种植热情,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补贴种类和金额。譬如,国家持续补贴甘蔗种植,新植蔗每亩补贴330元,使用脱毒种苗做蔗种的每亩补贴600元。
此外,各产区和糖厂还提供了多样化的补贴政策,如云南甘蔗良法补贴包括机械化深翻开沟及标准化种植(1.1米及以上行距)的每亩补贴130元;使用宿根保墒管理技术的每亩补贴100元;使用机械化联合、分步式机械收获的每吨补贴65元等。
在收购价格方面,近年来良种甘蔗的收购价持续上涨,且采用了蔗糖价格挂钩联动的方式,实行二次结算。近几年,良种甘蔗收购价不断提价,且糖料甘蔗收购采用蔗糖价格挂钩联动的方式。
以广西为例,2023/2024年、2024/2025年榨季广西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格510元/吨,优质糖料蔗首付价540元/吨,当白砂糖结算价格超过6300元/吨时,启动挂钩联动措施,联动系数6%,即糖价每涨100元/吨,蔗价补差6元/吨。低糖劣质甘蔗品种列为淘汰蔗,收购价格390元/吨(无价格联动二次结算)。
10月12日,广西糖业协会组织召开2023/2024年榨季糖蔗二次结算会议,确定了糖料蔗二次结算的价格标准为6588.35元/吨,且广西各制糖企业一致决定在10月20日前按上述结算标准完成蔗款的兑付工作。
随着政策的扶持和收购价格的上涨,蔗农的种植信心显著增强。而甘蔗也成了广西、云南等市场上最具增量空间的作物。
有人预测,近两年广西甘蔗面积增加了约200余万亩,并估计当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300万—1500万亩,未来还有可能扩种到1700万—1900万亩;2024/2025榨季的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在上一个榨季394万亩的基础上增长至406万—426万亩,产量有望达到1550万—1630万吨。
甘蔗扩种为农资市场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一是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二是甘蔗单产与含糖量提升计划。
随着甘蔗面积的增加和单产提升的需求,药肥、土壤改良和修复等品类有了新的增量空间。同时,在甘蔗一些虫害也在加重发生,譬如蓟马等小虫,为小虫杀虫剂市场带来一定的机会,也为植保飞防农服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葱姜蒜行情多变,影响种植面积
葱、蒜、姜等作为调味品蔬菜,尽管在蔬菜产销总量中占比较小,尽管葱花、姜丝、蒜末也吃不了多少,但却是百姓“菜篮子”中不可或缺的灵魂角色。
它们默默地在每一餐中扮演着调味大使的角色,而确保它们的量足价稳,正是民众心中最朴素的期盼,也是蔬菜产业守护民生幸福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葱、蒜、姜为代表的调味品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近几年,全国大葱种植面积850万亩左右,产量2000万吨以上;大蒜种植面积稳定1000万—1200万亩;生姜种植面积一直在400万亩左右。
虽然种植面积差了不少,但相同的是,它们的种植区域都相对集中。
譬如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葱栽培面积约330万亩,约占全国大葱总面积的39%,总产量之和超过全国大葱产量的一半;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省的大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生姜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以上的市区集中在山东、云南和贵州。
种植区域集中,但也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南北方产区各有特色。
以大蒜为例,北方主产区以山东的金乡、莱芜、苍山,河南的杞县、中牟,以及江苏的邳州等地为代表,通常在每年的10月上旬种植,于次年的5月前后上市,收货后至次年9月前逐步进入冷库仓储;南方主产区,则以云南大理为龙头,每年的8—9月种植,次年3月前后上市,专注于独特品种,譬如口感独特的独头蒜、色泽诱人的紫皮蒜。
然而,调味品蔬菜市场的行情普遍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诸如“向前葱”“蒜你狠”“姜你军”等调侃词汇,隔几年便会在市场上轮番上演。
就2024年的市场行情而言,调味品蔬菜的表现尚算可圈可点。
以大蒜为例,其整体价格趋势呈现出平开高走的态势。6月20日,新干蒜的开秤价格为3.01元/斤(包地户种植成本约为2.50元/斤),开秤价格即高于成本线0.50元/斤,属于平稳开局。自7月18日以后,大蒜价格更是达到了八年内的日度新高,在入库进度加快、市场余货较往年减少的背景下,价格持续在高位水平运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调味品蔬菜种植面积的波动与市场行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以生姜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剖析这类蔬菜种植面积如何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
2022年,由于种植预期不佳和极端天气的影响,生姜减产超出了预期。据公开数据显示,当年我国生姜种植面积约为398万亩,同比下降了28.0%,达到了近5年以来的最低值;生姜产量也约为617万吨,同比下降了49.38%。
然而,这也使得2023年成为生姜高价持续最久的一年,全年库存消耗压力明显低于往年。因此,2022年的姜农收益较高,包地户种植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到了2023年,国内生姜种植面积增加至450万亩左右,新姜产量也达到了近几年的高位水平。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2024年生姜的库存消耗压力增大,与2023年同期相比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以昌邑生姜为例,2024年的价格整体上呈现出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且在新姜上市之前的9月就已经开始降价。9月底,昌邑琨福市场的优质洗姜参考价为5.60-6.00元/斤,主流洗姜参考价为5.20-5.50元/斤,普遍走低1.40-1.80元/斤,跌幅在20%-25%之间。
尽管市场行情多变,但我们总能发现一些种植者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卖出好价格并赚取可观的收益。特别是葱、蒜、姜这类销售期较长的调味品蔬菜。
就如一位大葱种植户说的一样,“物流、冷链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蔬菜市场日益全国化。各个产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销售窗口期,只要是抓住了销售的关键节点,收益不是问题。”
柑橘市场上半年低迷
下半年回暖迹象明显
柑橘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园林水果。
自2004年,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后,柑橘种植面积、产量虽然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逐年放缓。
截至2023年,中国柑橘产量为6433.76万吨,同比增速降至7.16%,较2020年的顶峰时期下降了4.56个百分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柑橘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更加向优势区集中。目前,广西、湖南、四川、江西、广东、湖北、重庆、福建、云南、贵州和浙江11个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8.42%,产量占全国的98.51%。
近年来,我国柑橘熟期结构优化的格局已形成,鲜果可以周年供应,甚至一个县域产区通过品种搭配也能达到鲜果周年供应。
目前,我国柑橘熟期细分更明显,由20世纪末期简单的早、中、晚熟之分演变为极早、早、中、中晚、晚、极晚熟之分。
不少优势产区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柑橘品牌,如武鸣沃柑、融安金桔、阳朔金桔、赣南脐橙、宜昌蜜橘等,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柑橘作为多数人喜爱的水果,近几年的柑橘消费量在持续增长。据统计,2021年我国柑橘表观消费量达5549.22万吨,2022年增长到了5958.79万吨。
但是,近几年柑橘行情却不尽如人意。从2018年开始,柑橘的各个品类开始陆续地到达拐点,如砂糖橘、沃柑、脐橙等品种均出现过烂市的情况。
2024年上半年,柑橘集中供应,品质下降,次果率高等多重因素导致整个柑橘的市场行情整体下滑,部分品种跌到成本线以下,譬如脐橙从每斤3元跌到了1元,甚至几毛钱,依然没有果商收;譬如川渝耙耙柑等也跌到了成本线以下。
不过到了下半年,新产季的柑橘上市,市场总体又有所回暖,砂糖橘、沃柑等品种都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显示,截至12月17日,砂糖橘12月的全国市场批发均价为10.89元/公斤,相比2023年12月全国市场批发均价为8.23元/公斤,涨幅为32.32%。
专业人士分析其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全国砂糖橘种植面积都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天气原因,2024年春季的雨水较多,直接影响了砂糖橘10—11月的结果。加之,广西、四川等地砂糖橘受病害等因素影响,产量明显减少,众多因素推高了砂糖橘的价格。
虽然不是终端收购的价格,虽然有专业人士预估元旦之后价格会有所回落,但开局这样的价格也足以提振种植户的积极性。
至于后市如何,大部分人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主要是过去5年,砂糖橘都是开始上市价格高,随着上市量增加价格逐渐下滑,下滑后不是到销售尾期就难以回升,还有销售尾期也不一定会回升。2023产季的销售尾期(2024年春)涨价了,那么预计2024产季搏过年行情的种植户和果商会增多,行情也是更难预料。
再譬如沃柑这个品种,往年开始上市价格高,随着上市量增加价格逐渐下滑,到了销售尾期价格又回升。但是由于云南沃柑产量上升,3—4月鲜果货源依然充足,广西产区的沃柑销售尾期涨价的概率会降低。2023产季的沃柑销售尾期(2024年春夏时期),价格就不升反降。
这种行情的不确定性,对于种植户来说却是极大的挑战。怎样才能保持持续性的盈利?
柑橘市场走访时,一位从事多年规模的柑橘种植的户给了我们答案。
而对于农资企业、经销商来说,越是产能过剩的时候,越是要提供更加专业的、深度的服务。这不仅能提升客户满意度,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早上市”“小型瓜”
破局西瓜市场价格迷局
在全球西瓜产业的版图中,中国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据显示,中国西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超过60%,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排名第二的土耳其的18倍之多。
我国西瓜种植业经历了从波动到稳定的发展过程。
在2015年之前,西瓜种植面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保持在2400万亩以上的较高水平。然而,2016年成了一个转折点,种植面积骤减至2272.59万亩,并在此后的几年里基本保持在2200万亩左右。
与之相应,西瓜产量也经历了类似的波动,但得益于中国西瓜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稳步增长,总体趋势仍为增长。2015年,中国西瓜产量达到历史顶峰的6599.42万吨,此后几年跟随种植面积而有所波动,但产量基本稳定在6200万吨左右。
同时,2015年之后,我国国内西瓜表观消费量一直在6300万吨左右,与国内西瓜产量接近持平。
西瓜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的作物,其种植区域遍布全国,从温暖的海南岛到寒冷的黑龙江、辽宁,直至辽阔的新疆,均有西瓜的足迹。也正是由于种植区域的广泛性,我们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新鲜可口的西瓜。
在我国,西瓜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省区多达17个,按照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河南、山东、江苏、湖南、安徽、湖北、广西、甘肃、河北、新疆、宁夏、江西、浙江、陕西、辽宁、四川、吉林。
其中,河南、山东、江苏是排名前三的产瓜大省,三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0%。
但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我国西瓜生产逐渐分散,重点产区西瓜产量在全国西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同时随着西南、华南地区西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国西瓜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然而,几乎每年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在主产区的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价格亲民的西瓜,每斤仅需几毛钱。
北京新发地信息中心数据显示,5月底8424西瓜批发均价降到了1.5元/斤以下(与2023年相比降低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一直到了7月才有所升高。
尤其是今年,5—7月的西瓜大量上市期间,西瓜产地的平均价格经历了快速的下滑。
尤其是5月24日,价格已跌破每斤1元的重要关口,7月17日更是降至每斤0.63元的低位。
尽管随着西瓜供应量的增加,产地价格通常会呈现季节性下降,但今年的降价幅度与速度却明显快于往年。
然而,早熟的西瓜,由于其供应量相对较少,往往能够享受到市场的溢价,卖出更高的价格。
这种价格上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零售市场上,也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譬如,江苏地区的种植户在4月销售的京嘉301品种,每斤售价高达三四元。
另外,在当前西瓜市场的格局中,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及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从供应量层面分析,美都西瓜依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其领导地位逐渐受到一系列新兴小型西瓜品种的冲击。
譬如,“早春红玉”“全美2K”及“特小凤”等小型西瓜品种,凭借其独特的风味特质、便捷的食用体验等优势,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市场的新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集中上市期间,西瓜产地均价普遍下滑,但小型西瓜的价格表现却相对稳定且优于传统大型西瓜。
以甜王为例,6月下旬其价格已跌至每斤0.5元左右,而“全美2K”的价格在7月仍能维持在每斤1元以上。
这种价格差异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小型西瓜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小型西瓜在未来市场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种植户和商家而言,紧跟这一市场趋势,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和销售策略,将是把握未来市场机遇、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浆果,水果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浆果泛指果实较小、多汁的果树,主要包括树莓、黑莓、蓝莓、草莓、覆盆子等。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各种浆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23年,有74%的城市家庭报告购入了浆果类产品,标志着消费者趋势的变化。
其中,草莓在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到51.3%,另外蓝莓也以23.7%的份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树莓和黑莓分别占据6.0%和6.2%的市场份额。
同时,浆果产业化种植与加工也成为我国水果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种植户开始种植更多品种的浆果,满足市场对不同口感和口味的需求,如草莓、蓝莓、覆盆子等。
其中,蓝莓就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浆果。
目前,蓝莓种植面积超过115万亩,产量约有56万吨。
全国种植蓝莓的省区从最初的10个扩大到27个,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起渤海之滨,西至青藏高原都掀起蓝莓规模化种植热潮。有专业人士预测,亚太区域预计将在2026年之前成为蓝莓生产增长最快的地区。
无论任何品种,产量的提升往往伴随着价格的下行趋势。
从曾经的按克计价沦落到如今的按斤出售,价格更是暴跌至原来的几分之一乃至十几分之一。
部分蓝莓种植户担忧,蓝莓可能会步“阳光玫瑰”的后尘。
然而,即便价格有所回调,蓝莓产业的发展前景仍被众多业内人士所看好。
专业人士分析,近年来国内蓝莓价格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性波动区间,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蓝莓的投资效益将持续向好。
值得注意的是,蓝莓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价格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部分低质蓝莓的价格低至每斤仅几元;另一方面,那些品质上乘、品种优良的蓝莓依然能够卖出每斤几十元的高价。
因此,在云南、四川一些产区不少种植户已开始更换新品种。
但这些都不足以降低蓝莓的种植热情。不少区域扩种或改种蓝莓的消息不断传出。譬如在辽宁丹东这一草莓主产区就有部分种植草莓的农户开始向往改种蓝莓。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草莓种植面积、产量连年攀升,多地草莓的集中大规模上市,价格踩踏在所难免。
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超过230万亩,产量接近400万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涉及草莓的规模化生产,其中,江苏、山东、安徽、辽宁、河南、河北、四川、云南、浙江、湖北草莓种植面积位列前10,合计超过全国草莓种植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产量合计也在全国草莓总产量的五分之四以上。
整体而言,从第一茬草莓上市之后,一般先是高价然后随着上市量增加,价格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
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上半年草莓的价格可以说是一路下滑,直到6月市场批发均价到了10元/斤以下,11月新一季草莓上市价格依然高企,北京新发地九九草莓最高的时候55元/斤,但是下降速度非常快,12月18日就降到了最高价35元/斤。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优质品种依然能够卖出高价,价格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多样化食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他们渴望尝试更多种类和口味的浆果。
除了传统的蓝莓、草莓和覆盆子外,新兴品种如黑莓、猕猴桃莓等也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
浆果行业正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引入新品种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口感和口味的需求。
更多行业、行情资讯
农资与市场小程序平台
看这里!看这里!
编辑:孟莹
审核:魏婉新
监制:赵丹
2024冯卫东年度演讲:跟上,就有好结果(D27峰会演讲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