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全球粮食市场出现的数度价格暴涨,不仅导致全球通胀飙升,也令世界经济“腹背受敌”。但进入2024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下行已成大势所趋。经济顾问公司牛津经济研究院近期预计,全球粮食价格将在今年下跌并触底。“我们的基准预测是,今年全球粮食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年度下降。”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这将有助于减轻下游食品零售价格压力,预计今年粮食价格将再下降5.6%,明年开始才会逐年回升。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粮食价格下降了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则显示,今年2月,38个工业化国家的粮食价格年增幅下滑至5.3%,低于前一个月的6.2%,远低于2022年11月时16.2%的高峰。
对于广大消费者和全球经济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小麦、玉米、大米占全球热量摄取量的一半以上;粮食价格下行将有助于减轻消费者的日常支出负担,并令全球通胀“松口气”。
伴随着世界粮价下行,美国2月粮食价格年化增长率下滑至2.2%,不仅远低于2022年11.4%的峰值,也是2021年5月以来最低点。英国2月粮食价格与非酒精饮料价格涨幅为5%,不仅远低于2023年3月19.2%的峰值,也是2022年初以来最低点。另据欧盟统计局估计,在整个欧元区,粮食与非酒精饮料价格增幅在3月放缓至2.7%,是2021年11月以来首度低于3%。德国3月通货膨胀率更是降至2.2%,为202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7%,是自2015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尽管世界粮价步入下行通道,但这并非意味着世界粮食市场已无隐忧。例如,虽然小麦、玉米的价格出现了下滑,但大米的价格却一直在稳步攀升。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印度实施的出口管制影响了全球供应。印度的大米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40%。印度去年的歉收也推高了大米价格,粗米期货今年以来已上涨超过8%。
值得一提的是,极端天气条件、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金融霸权下的货币贬值等因素,都可能会使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持续性的风险。牛津经济研究院警告,由于恶劣天气条件,世界粮食价格仍有上行风险。例如,最近的恶劣天气一直在干扰作物生产前景,并导致西非可可歉收,引发创纪录的价格飙升。报告表示,如果恶劣天气持续,其他主要作物的收成也可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