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论坛上,记者感触最深是中国经济增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因为过去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一旦放缓,这些问题就会吸引全球瞩目。现在,很多人都在怀疑今年中国经济究竟能否实现7%左右的增长,在今天论坛上,与会的经济学家们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表示,他非常有信心,中国能够在今年实现7%的增长目标。他认为,虽然7%的增长和之前的增长相比变慢了,这其中很多重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还没有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出口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推动力量,如果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出口也会放缓。但如果未来发达国家经济不恢复增长,中国就需要转向国内消费型的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仍然有增长的余地。经济增长分为几个部分,比如投资、消费、出口。在投资方面,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消费有很大的增长余地;在基础设施包括环境保护、城市化等领域都有很多增长机遇。而且中国跟很多国家不一样,比如中国政府累计的债务只是相当于GDP的40%,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则高的多。中国有3.7万亿的外汇储备,其它国家要么储蓄比较少,要么外汇储备比较少,再或者财政状况不怎么好,所以中国仍能保持相当高的投资增长率,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消费。
因此,林毅夫认为,中国不但今年会保持7%的增长率,在未来5到10年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预计今年全球的增长率会达到3%到4%,而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在1/3到1/4中间,从这个角度讲,今年全球增长率的1%其实来自于中国。
再来聚焦国际粮食价格。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全球供应充足、需求增速放缓,全球食品商品价格跌到了近六年的最低水平。粮农组织的贸易加权食品价格指数8月的单月跌幅5.2%,创下了2008年12月以来的纪录。
粮农组织的这一指数是根据谷物、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和糖类这五种食品商品的国际价格每月变化编制而成。8月,谷物价格处于2010年6月以来的新低,而奶粉、奶酪和黄油价格也都“跌幅可观”。植物油价格跌到了2009年3月的水平,而糖价也有所下跌。不过,同期中国CPI同比涨幅抬升,重回“2”时代,而食品价格上扬恰恰是主要原因。
经济之声:国际谷物、奶粉、奶酪和黄油价格“跌幅可观”。但是在几大类食品中,唯独肉类价格没有太多变化。总体来看,全球食品价格大跌的主因是什么?
吴庆:全球食品价格大跌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耸人听闻,实际上现在这个价格相当于过去七八年的水平来讲,确实是大跌。但如果把眼光放更长远一点,现在的粮食价格还是位于比较高的水平。因为从80年代中期一直到2003年左右的大概20年,粮农指数一直在100左右上下波动,现在的价格水平与那时比还是高很多。
这一轮的降低和上一轮即2003年以后的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技术以及能源价格的拉动。在2005年左右能源价格非常高,而那时应用技术让粮食替代能源,这就增加了粮食的需求,将一些谷物、玉米的价格推得很高,而玉米价格的上涨又推动了比如肉类价格的上涨。这一轮,可以看到现在的能源价格跌幅很大,用粮食替代能源的技术路线不太经济,所以粮食的需求就有所降低,这一轮的粮价下跌可能是持续的,但即便如此,现在的粮价对80年代90年代的水平还是很高。
经济之声:从目前的这种食品的价格走势来看,您觉得这种下行状态还会持续多久呢?
经济之声:最近发布的8月CPI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猪肉价格猛涨19.6%。从这一点上,我们怎么分析中国食品价格水平对于全球食品价格的影响?
吴庆:这两个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离。中国最近的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两个因素,一是蔬菜,蔬菜的价格没有包括在粮农组织的统计范围内。另外,肉类是统计在之内,但是肉类在运输方面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它的价格趋同性差一些。另外,CPI价格指数里,猪肉占的比重太高,所以对CPI指数响太大,但是肉类在粮农组织的价格指数构成里头恐怕没有这么高的比例,所以这也会导致一定的差距。
经济之声:从世界的整体格局来看,如果食品的价格继续下跌还会影响到哪些行业?
吴庆:食品的价格下跌对整个食品加工以及生活用品等链条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中国来讲,粮价下跌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