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精选5篇)

20世纪初,现代有机食品才开始被一位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农学家Sir.A.G.Howard从循环利用动植物的有机腐殖质的角度提出以有机农业代替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农业耕作法。同时,著名的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积极倡导美国农民应向中国农民学习传统的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农业耕作模式,如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1942年,美国有机农业之父罗代尔出版了《有机农业和园艺》杂志,并在1945年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3-4]。

1.2国外有机食品生产消费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发展有机食品。随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及成立技术指导委员会和颁证委员会等措施成功地为有机食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从1996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陆续在各省建立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截至2010年,已设立了20个,以对有机食品开发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初步形成了以OFDC为中心,以各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为分支的中国有机农业运动和有机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网络[6]。

与国外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发展条件相比,我国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生产方式、市场潜力,都有突出的发展优势。一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我国具有悠久的手工农业生产历史,很多传统农业技术是手工直接操作,克服了机械化生产的某些弊病。这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略作改进,就可以直接运用到有机农业生产中。二是丰富的生物品种。我国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仍然保持其原始特色,没有经过基因修饰。用这样的生物品种生产的农副产品,天然无污染,可以作为生产有机食品的优良原料。三是充足的农村劳动力。有机农业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且工资相对便宜。四是良好的生产习惯。我国农民的耕作模式较好,一般都是精耕细作,且早期农业生产多为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能够达到有机生产的要求[7-8]。

3我国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协调难度大。因有机食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多个部门和学科的配合,如农业、环保、市场管理、质量监督和栽

培、植保、肥料等部门和学科,但是这些部门与学科之间悬殊较大,不能很好地沟通,导致协调难度大。二是保障制度不完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有机食品,破坏了有机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扰。三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差异大,政府、企业、农户和消费者都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此外,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企业、农户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且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健全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络。四是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区及有机食品基地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是只以基地建设为主,未与产品开发战略紧密结合,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都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市场发展。

4对策

5参考文献

[1]李里特.从绿色食品看我国的第二次绿色革命[J].科技导报,1997(10):33-35,38.

[2]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食品与机械,2001(5):6-8.

[3]贾乃新,刘海凤,王晓萍,等.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发展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60-62.

[4]孟凡乔,吴文良.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贸易及法规管理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4-6.

[5]杨永岗,赵克强,周泽江,等.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1):70-73.

[6]刘志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3(1):7-9.

[7]高振宁.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J].环境保护,2002(5):29-32.

关键词: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扶持

常德是农业大市,是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和水产品的总产量均居湖南省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和鱼的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常德市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营养价值、卫生程度有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农产品品种丰富,配送及时迅速。因此,市场需求促使农产品物流模式进入新的阶段,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阶段。

冷链物流产业所运送的商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第二种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第三种是特殊商品,如药品和疫苗等[1]。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主要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商品服务。

一、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常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市需要冷链物流的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截至2015年年底,常德市冷藏库、冷冻库容量9万吨,占全省冷库容量的6%;冷藏库容量10万吨,占全省冷藏库容量的8.77%;冷链物流车96辆,占全省冷链物流车辆总数的5.85%,相对全市农产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物流产业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全市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16%、22%和8%,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80%―90%生鲜农产品仍处于常温下流通,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流通腐损率达18%、20%、30%[2]。

因此,加快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本地农民持续增收,以及保障城市居民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的冷链物流系统还未形成,不能满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要求,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粗放式发展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常德市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完备的网络信息平台,终端信息设备也配备的不够齐全。由于经销商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使得冷链农产品流通具有盲目性,降低了农产品的经营效率。市场缺乏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不同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造成地区内冷库的闲置,使冷链物流资源存在浪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物流投资的发展。

(三)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一)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

(二)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不仅包括冷藏运输,还包括产品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和冷冻销售等环节。因此,要鼓励常德市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增加批发市场生鲜农产品所需要的冷藏运输设备、在乡镇周边建造农产品低温处理中心、建立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运输配送中心、购置最新冷藏运输车辆等。鼓励肉类和水产品生产企业、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等经营主体,在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现有低温储藏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

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方,建议市县两级政府给予土地、税收、前置审批、车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

(四)开展软件平台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冷链的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如应用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6],做到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药监局提供可溯源的信息支持,让其可对问题食品追查到底,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打造网络信息平台,保证冷链食品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对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物流的费用成本,使农产品达到普通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2]全市冷链物流产业摸底调查报告[R].常德市商务局,2016.

[3]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R].常德市农业委员会,2015.

[4]王志刚,王启魁,钟倩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J].AO农业展望,2012,(4):55-59.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麦积区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2006年底全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742台,年加工量5.22吨,年加工产值342.716万元。主要加工大型企业有天水金星淀粉有限公司、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天水果脯厂等企业,主要果蔬贮藏企业有社棠镇、下曲葡萄贮藏基地、花牛镇花牛村三苹果贮藏基地,三阳乡蒜苔贮藏基地。但是,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加工增值的比重上还是很低,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技术含量都很低,造成了农产品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目前,麦积区仅贮粮和果蔬产后损耗分别达12%和30%,而比发达地区分别低于1%和5%,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产值之比,麦积区仅为0.24:1,而发达地区为0.38:1,由此可以看出,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全区农业、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关联度不强如:麦积区年栽植苹果103364亩,年产苹果59181吨;年栽植葡萄21214亩,年产葡萄15849吨,占麦积水果产量80%,是名副其实的苹果、葡萄大区,但出产苹果、葡萄只能鲜食,虽然区内有几家果汁厂,但农产品大部分进不了工厂门,因产品品质低,腐烂损失严重,不宜榨汁,企业只有从外地进口浓缩汁加工,由于缺乏专用的优质原料,一方面农产品卖难,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缺原料吃不饱。

2.2产前、产中、产后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体系

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建成,基地规模有限,缺少产地贮藏,保鲜与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合条件运输贮藏,导致农产品在产后高额损耗,每年有20%~30%农产品腐烂损失,加工企业因此得不到优质原料,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2.3利益连接机制不紧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分散经营且规模小,商品率低,企业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即使企业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而往往履约难,目前的履约率只有30%左右,这就大大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风险的能力。

2.4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落后(10~20年),占90%左右的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检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为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生少、效益低,农副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在麦积区引进应用很少,极大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5科技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用于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的研究和发展经费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以下,能够用于农产品加工推广费更少,科研仪器设备条件落后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发展。

2.6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在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具有国家二级企业只有2家,只有34名大、中专毕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人才匮乏已成为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7体制矛盾突出麦积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小,档次低,70%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集中在城郊和渭河流域。乡镇企业理应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都属于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

3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麦积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从目前来看,农副产品供与求、产和销的矛盾已不是单一结构需求的失衡,而是以农产品缺乏为常态到供大于求为特点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的矛盾,劣质农产品滞销,而优质农产品紧销。因此,要克服长期以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稀、专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为农产品加工提供质量好、档次高的原材料。

3.2以加工业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今后农业产后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生产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农产品加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使产前种植产中贮藏、产后保鲜、加工和每个环节结合起来,当前要重点抓好水果加工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大型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生产基地,不管是建设新基地,还是改选老基地,应该充分考虑加工需求,当地实际需求。

3.3突出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方式很多,但当务之急是要下大力发展弹性高、效益好、牵动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开发加工附值的产品,主要作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粮油加工业:生产多品种、营养、卫生的半产品,制成品种方便食品,把精炼油提高到80%以上。

果蔬加工业:改进果蔬保险加工,推广气调贮藏技术,发展精品菜、保健菜、酱腌菜、素食菜等。围绕水果加工企业,发展宜榨汁的水果基地。

肉食加工业:要搞好生猪的集中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牛、羊禽肉及制品的比重,逐步实现从生肉制品到熟肉制品,粗加工到精加工,大包装到小包装,下脚废料到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转变。

饲料加工业:以生产综合料为中心,浓缩料为骨干,调配料为网络发展模式。

4合理布局,龙头带动,产销联动

麦积区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效益差等问题,应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现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多轮驱动,共同发展。对每种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政府部门应从征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抓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扶持1~2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载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主线。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育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现阶段主要是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做好三个层次工作。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联合,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②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可入股,实行股份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在麦积区而言,农副产品加工要重点抓好苹果、葡萄、杏果汁、葡萄酒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对有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多给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使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灵活决策。

6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商直接建厂,开发更适合区内原料资源,生产规模,工人技能和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保鲜和生产方面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肉食制品、粮油加工上广泛使用电子技术;在饲料加工方面,重点引进新型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等技术。

7争取资金扶持,扩大农产品加工的投入

麦积区是浅半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靠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为涉农部门,首先要以项目贷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结合麦积区实际,向农业部(厅)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扩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其次,实行网上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网站,制作招商投资项目,以本区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品种规格、总产量以及提供兴办加工厂的用地、用水、用电力、基础设施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8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设步伐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把新农村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加工业为主,充分利用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发挥小城镇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活路的优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会有大的提高,必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建议和策略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newandnewtechnology,theInternetofthingsindustryisbecomingmoreandmorepopular,andhasgraduallybecomethehotspotsofsocialresearch.ThiscombinationofInternetofthings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velopmentoftheactualsituation,focusingonanalysisofthenetworkingindustry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studi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developmentofthenetworking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finallyputforwardonspeedingupthesuggestionsandstrategiestothedevelopmentofInternetofthings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

Keywords:shandongprovince;IOT;strategy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利用底层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技术等,通过短距离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技术把现实物品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以说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发展必将带动通信服务产业、嵌入式系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等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到的产业也较多,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式产业、智能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产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农业精细化种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业精准控制、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平台等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全球各国也在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紧接着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发展物联网产业,并做出具体规划。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逐步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积极投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各地市物联网研究院,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本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无锡、上海、苏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等地)等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处于全国物联网行业领先水平,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物联网产业分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分布不均匀,东部区域发展较快,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例,分别在RFID、微电子、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发展,进行了应用推广。潍坊市建立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潍坊市物联网研究院,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了物联网产业。青岛市依托青岛海尔集团、海信等大型企业强大力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德州、聊城等地)相对来说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3)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山东省物联网企业产品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其中自主研发产品主要RFID、条形码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产品主要服务范围在物流仓储管理、工业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智能终端制造业约占16%,利润较高的物联网产品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方面。

THE END
1.新冠疫情后中国肉类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其中,农业产业尤其是养殖业也未能幸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消费国,其养殖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新冠疫情后,中国肉类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出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https://www.lboclvlct.cn/nong-ye-zi-xun/556691.html
2.肉类水产消费提质升级肉类食品的丰富程度往往衡量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从“吃不上肉”到今天为了健康养生有选择性地吃肉,中国人的肉类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全民对营养健康日益关注,肉类消费不断升级,不仅直接推动了畜牧业发展,还带动了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餐饮业、零售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 http://m.ce.cn/cy/pic/202411/03/t20241103_39190480.shtml
3.2024年肉类食品的发展前景2024一、中国肉类市场消费情况分析 中 二、中国肉类消费的五大特征 智 三、肉类产品结构和流通形势 林 四、中国肉类产品营销渠道剖析 4 第三节 2019-2024年中国肉类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 一、中国肉类市场管理面临的挑战 0 二、肉类产业应对国际竞争的措施 6 三、中国肉类行业的改革与对策 1 第五章 2019-2024年https://www.cir.cn/6/96/RouLeiShiPinDeFaZhanQianJing.html
4.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变迁及对猪肉市场影响国内新闻一、主要肉类品种供应情况 1、猪肉 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以猪肉作为主要消费品种,鸡肉、牛羊肉消费量次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猪肉消费量在2014年之前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猪肉产量达到高峰,为5820.8万吨。之后总体下滑,2019及2020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产销量大幅下降,之后在http://www.pigscience.com/index.php?a=show&catid=3&id=10505
5.中国肉类消费形势展望::全景财经新闻频道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其中食物消费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过去三十年里肉类消费的持续增长。肉类消费是国家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https://www.p5w.net/news/cjxw/201104/t3562000.htm
6.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中数据显示,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每增加1%,将导致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减少0.5%。由此可见,人口结构也是影响肉类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我国社会老龄化背景下的肉类需求及由此导致的食物安全与饲料粮安全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http://www.sdxmjingji.com/zhengwugongkai/renshixinxi/611.html
7.未来1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如何?这份展望报告收藏好→展望期内,随着生猪产能的优化调整,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的稳定,肉类生产实现稳定发展,肉类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增强,肉类产量总体将呈增长态势。预计2033年肉类产量达到9764万吨,年均增长0.4%。肉类市场需求稳步释放,肉类消费量保持增长,2033年将达到10253万吨,年均增长0.3%。随着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逐https://nync.ln.gov.cn/nync/index/nyyw/nyxw/nyyw/2024042214514613944/index.shtml
8.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2020~2021我国羊业生产和效益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存栏和出栏量同比均有所上升,规模化养殖比重和养殖生产效率均保持增加。市场方面,种羊、商品羊和羊肉价格均表现强劲,维持高位运行,价格走势符合季节消费的涨幅规律。消费方面,随着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渠道更加多元,羊肉消费从质到量均有提升,2021年人均羊肉表观消费量http://pla.caas.cn/web/en/newsDetail.html?id=112
9.从有肉吃到吃好肉,肉类营养与人体降研究事关国计民生肉类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产品之一,肉及肉制品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上游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肉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不仅关系国计民生,也成为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和突破点。 http://xh.imast.org.cn/xcpjg/kxpj1/201904/t20190422_170250.html
10.畜禽养殖业调研报告畜禽养殖业市场调研20162022年中图表9:2004年以来我国畜牧业产值与GDP变化之间的关系(单位:%) 22 图表10:2008年以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单位:元,%) 23 图表11: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支出及占比情况(单位:元,%) 24 图表12:2001年以来我国畜禽养殖行业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变化图(单位:件) 25 图表13:2001年https://www.bosidata.com/qtzzh1512/383827M6NO.html
11.猪肉市场价格现状与措施(通用14篇)2、居民生活质量有所下降。由于我县居民主要肉类消费品为猪肉,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居民消费支出不变的情况下,肉类的消费数量将有所下降,居民从肉类中获得的营养也将有所降低,从而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为平抑猪肉市场价格应采取的措施 1、抽调检查人员加强市场巡查工作,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qyc9vly.html
12.2019年畜牧业发展形势及2020年展望产业资讯△2011年以来全国牛肉平均价格情况 展望2020年,肉牛产业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肉牛存栏有望小幅增加,养殖规模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将逐步提升,牛肉产量继续增长,但牛源供求偏紧格局短期内难以实质性缓解。随着居民肉类消费的持续转型升级,以及生猪生产短期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牛肉消费仍将保持小幅增长的态势。综合来看,国内https://nbcic.nwsuaf.edu.cn/cyzx/48aa960e0216454f991e9d6ba107fe8c.htm
13.从食品角度透析我国农产品消费变迁社会民生从校验指数的角度,可以利用宏观数据进行大致的比对: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76公斤,2013年为443公斤,增长了17.8%;1983年我国人均肉类产量为13.6公斤,2013年为62.7公斤,增长了360.8%;1983年我国人均水产品产量为5.3公斤,2013年为45.4公斤,增长了756%。对比食品消费指数来看,肉类消费在总食品消费增长中起到最大作用,从https://theory.gmw.cn/2015-07/30/content_16474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