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货市况新季粮价格持续走低重心下移(玉米期货市况最新消息)
上半年,由于养殖需求疲软以及新疆粮食外发的优势不明显,导致疆内玉米的销售压力迟迟未能得到缓解。
从玉米上市之初至6月底,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在春节后,东北地区因收储消息的利好,使得玉米价格出现窄幅反弹。与此同时,华北地区在5月中旬基层售粮结束后,市场价格也开始上扬。
2024年春节前后玉米价格走势预计呈下跌趋势。
根据2023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我国玉米实现创纪录增收,产量达2.89亿吨,同比增长4.2%。2023年度玉米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的增加。受2022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影响,2023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420万公顷,同比增长2.7%,创下了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
综合饲料、深加工及其他需求,预计2023/24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为万吨,较去年上调450万吨。然而库存压力仍有所上升,布瑞克数据展望2023/24年度玉米结转库存为万吨,较上一年度增加2769万吨;库存消费比为63.89%,较上一年度增加8.93%。
国内玉米供需格局整体趋于宽松,期货日报预计2024年我国玉米价格将保持重心下移趋势。综合上述原因,2024年春节前后玉米价格走势预计呈下跌趋势。
影响玉米行情的因素
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和需求情况对玉米价格产生深远影响。全球粮食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来自人口增长和养殖业的需求,会推动对玉米的需求增加。同时,供应受到国际贸易政策、国家政府的农业政策以及玉米产量的波动影响。因此,全球供应和需求关系的平衡对玉米价格至关重要。
全球经济衰退担忧愈演愈烈。
全球工业金属“开跌”!沪锡5个交易日累跌10%,伦铜续创16个月新低。美国总统拜登计划访问中东之际,OPCE+8月或将决定加速增产64.8万桶/日。德国正式提高天然气风险等级,将风险等级由“预警”提升至“警戒”,并警告称俄罗斯或引发能源市场崩溃。
此外,CBOT农产品本周连续阴跌,截至今日凌晨收盘,CBOT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合约收于6.555美元/蒲式耳,比前一交易日下跌5.51%;CBOT小麦9月合约收于9.4925美元/蒲式耳,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99%;CBOT大豆11月合约收于14.155美元/蒲式耳,比前一交易日下跌4.13%。
OPCE或坚持加速增产计划
消息人士称,在美国总统拜登计划访问中东之际,OPCE+8月可能会坚持增产64.8万桶/日,希望借此缓解油价飙升和通胀压力。在6月会议上,该组织同意7月增产64.8万桶/日,即全球需求的0.7%,并在8月份以相同幅度增产,此前计划在截至9月份的三个月内增产43.2万桶/日。
对俄制裁加剧了全球能源短缺问题,为此西方施加了数月的压力,OPEC+决定加大增产受到了美国的欢迎。OPCE+将于6月30日召开下一次会议,届时很可能将重点讨论8月份的产量政策。由于部分成员国对油田投资不足,以及最近俄罗斯的产量损失,OPCE+一直难以实现增产目标。
截至今日凌晨收盘,WTI8月原油期货跌幅1.81%,报104.27美元/桶。布伦特8月原油期货跌幅1.51%,报110.05美元/桶。
全球工业金属“开跌”!沪锡5个交易日累跌10%,伦铜续创16个月新低
由于欧美国家制造业数据不佳,且欧美主要国家央行开启大幅加息模式,引发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忧虑升温。未来需求预期持续悲观,全球工业金属本周“跌跌不休”。
本周四,被称为经济活动风向标的“铜博士”LME三个月期铜主力合约一度下跌5%,创2021年6月以来最大跌幅,失守8400美元/吨,至8338美元/吨,创2021年2月来的16个月最低。
周四国内期货市场日盘时分,沪镍跌超5%;沪铜跌超2%;沪铝跌超1%且盘中跌至六个月来新低;沪锡跌超6%至2021年7月来最低,5个交易日跌超10%。夜盘时分,沪锡继续跌超4%,沪锌和沪铜跌逾1%,夜盘收盘时,沪铜跌4%,沪铝和沪铅跌0.6%,沪锌和沪镍跌2.6%,沪锡跌6.2%。
“雷曼阴影”重现欧洲上空,德国警告俄罗斯或引发能源市场崩溃
德国警告说,俄罗斯削减欧洲天然气供应可能引发能源市场崩溃,如果天然气市场供需缺口太大,能源市场就有崩溃的危险,一场能源界的“雷曼式危机”将爆发。在将德国天然气风险级别上调至第二高的“警戒”水平后,经济部长RobertHabeck表示,由于被迫以高价补平损失的气量,能源供应商的亏损正在日益增加,对当地公用事业行业及其用户(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可能存在溢出风险。
Habeck在柏林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如果亏损大到以他们不能承受,那么整个市场就会在某个时刻崩塌。这是能源系统的雷曼效应。
警戒级别的升级加强了对市场的监控,部分燃煤电厂将重新投入运营。按照当前的天然气流入速度,德国需要116天才能达到满足90%存储容量的目标,这意味着整个过程需要到10月中旬才能完成,而每年这个时候家庭需要开始消耗更多天然气用于取暖。
德国企业很快做出回应。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可能因为天然气价格飙升而实施减产,宝马可能从第三方买电,而不是运营自己的燃气发电厂。
欧盟的气候问题负责人FransTimmermans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称,这场危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德国范围,事实上有12个欧盟成员国受到冲击,其中10个成员国根据天然气安全法规发布了预警。
到目前为止,“北溪-1”管道输送减少对德国工业生产几乎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主要由于德国夏季天然气消耗量仅为冬季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但断供对德国在冬季取暖季节之前填充储气设施的努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比罗尔警告称,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欧洲可能完全失去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因此需要制定应急计划。欧洲各国应加紧储存天然气,并采取推迟关闭核电站和重启燃煤发电等措施应对潜在风险。
天然气危机不仅限于德国。根据欧盟气候事务负责人FransTimmermans的说法,目前已有12个欧盟成员国受到影响,其中10个根据法律发布预警,天然气全面中断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实。
棕榈油“决堤”,油脂市场跌超千点
周四,原油价格大跌,包括油脂在内的大宗商品遭遇集体抛售。宏观利空影响下,棕榈油面临印尼的巨量棕榈油库存及加速恢复出口所带来的的压力,油脂板块集体跳空低开,下跌幅度超过3%。
此前年初至6月上旬,全球油脂供应紧张,叠加乌克兰葵油出口受限、印尼禁止棕榈油出口、美豆天气炒作等,国内豆油期价涨约35%,菜油涨约20%,棕榈油涨约40%。而近期,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压力加快紧缩步伐,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联储将继续加息以抑制通胀,在加息和缩表影响下,市场对经济衰退预期增强,风险偏好明显下滑。宏观抛压叠加印尼加速去库、欧盟豆棕油基生柴松动,棕榈油率先下行,仅6个交易日回抽1500点,拖累豆、菜油走势,油脂整体重心下移。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的棕榈油价格作为油脂下行的主要驱动,回调幅度与速率均为本轮油脂牛市最大级别。其中,价格下行主要在反应印尼出口带来的冲击,四月底的印尼出口禁令把棕榈油推到风口浪尖,现在出口逐渐兑现棕榈油价格大幅下行,
从产业情况来看,徽商期货研究所农产品分析师郭文伟介绍,目前印尼处在产量高峰期,月产量在400万吨以上,且棕榈油库存处在历史高位,面临胀库风险,而国内月消费量仅150万吨左右,只有月出口250万吨以上才能免于胀库限产。
印尼出口节奏正处于加速状态,DMO出口配额已发放89.4万吨出口许可,加速出口计划中签发了61.3万吨出口许可,累计签发超过150万吨,虽然从5月20日至今月出口不足200万吨,但是近一周印尼签发出口许可净增加70万吨,签发审批速度加快,所以中短期印尼出口供应边际增加。
另外,6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恢复增加。郭文伟表示,虽然增幅受劳动力短缺制约,但是出口与印尼竞争环比下降,马来西亚棕榈油供需结构转为宽松,预计6月末出现累库。同期,国内受印尼出口影响,进口利润改善,国内采购需求释放,将缓解国内供应紧张,叠加宏观悲观氛围,他认为,国内棕榈油价格的下行压力仍难以消退,带动油脂板块振荡偏弱格局仍将继续。
“印尼棕榈油出口政策的不断变化,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本轮油脂的上涨与下跌行情。”华融融达期货油脂油料分析师艾耀华补充表示,
油料受多重因素作用,振荡行情仍是大概率
由于美国大幅加息,且维持继续加息的较强预期,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大多弱势运行。分析人士认为,前期豆粕基本面本身偏空,但美豆偏强有所支撑。目前,随着市场普跌、美豆主力转移至新作11月合约带来美豆指数破位下跌,豆粕也跟随补跌。
从全球大豆供需来看,6月10号美国农业部发布月度油籽供需报告,报告将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上调91万吨至8615万吨,库存消费比回升至23.63%,2022/2023年度新作大豆期末库存调增86万吨至1.0046亿吨,库存消费比26.59%。
在他看来,目前全球油籽供需仍处于双弱格局,再加上宏观货币、汇率等因素的干扰,导致美豆及国内豆粕始终维持振荡状态。而这种情况在强现实弱预期的格局下恐将继续延续。
国内方面,艾耀华介绍,5月、6月预期大豆到港均超过900万吨,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加上国内4月1号以来连续11周拍卖进口大豆,每周近50万吨,累计成交210万吨左右,大大缓解了国内短期的大豆供给,油厂开机率也随之上升。但由于国内大豆压榨利润持续亏损超过300/元吨,油厂采购放缓,进入7月后,大豆到港将减少。但目前高企的大豆库存将满足8月之前的大豆需求,8月之后国内的大豆供需将更多的由后续国内油厂的采购节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