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在九师一六四团制种玉米地里作业(资料图片)。近年来,九师白杨市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职工”模式,发展“订单式”制种玉米产业,引导企业与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截至目前,九师白杨市拥有种业企业16家,制种专业合作社60余家。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常驻记者苟汇敏摄
二师三十八团职工在晾晒玉米(资料图片)。三十八团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创建春播籽粒玉米百亩示范田、千亩连片示范方、2万亩连片吨粮田攻关示范区,据测算,该示范区今年百亩田平均亩产1202.4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1002.88公斤。李嘉成摄
收割机在五师八十四团的农田里采收玉米(资料图片)。五师双河市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开展农作物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今年,该师市玉米种植面积达24.8万亩,实现总产20.45万吨。周阳摄
在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认真操作(资料图片)。该公司利用四师可克达拉市丰富的玉米资源,采用先进的生物发酵工艺,将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料进行资源综合化利用,生产出玉米胚芽、蛋白饲料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冯骏兰玲玲
冬季的伊犁河谷,300余万亩玉米地褪去金黄、喜获丰收。望着满仓黄澄澄的玉米,不少种植户却愁眉不展:今年玉米市场低迷,价格“跌跌不休”,以往的“金玉米”一下成了“愁玉米”,保本都困难,明年还能种吗?
玉米价格为何暴跌?市场低迷背后藏着哪些风险隐患?如何保障粮农收入,保护粮农种植积极性,从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日前,本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南北疆玉米主产区进行深度调研采访。
丰产难丰收
玉米价格下跌超出预期
玉米地如无垠的巨毯铺向远方,玉米秆密密层层,饱满的玉米棒好似一个个金疙瘩挂满其间,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几个月前,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四师七十一团七连职工周文满心欢喜:“天帮忙、人努力,今年收入肯定比上年还要高。”
可到了销售季,周文的心情由欢喜转为焦虑:玉米市场收购价格徘徊在每公斤1.27元至1.33元之间,较上年降低了七八毛钱,价格几乎被腰斩。望着家中小山般的玉米堆,周文直呼:“不卖心急,卖了心疼!”
“种得多、亏得多。”周文无奈地说,今年年初,自己流转了245亩地种植玉米,细细算来,土地流转费每亩约1000元,再加上种子、肥料等的支出,亩均成本约2000元。按当前玉米收购价格计算,一亩地收入仅为1700元左右,平均每亩亏损300元。如此一来,今年自己大概要亏损7万余元。
七十一团是兵团玉米高产示范创建重要团场,该团七连的9300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全部种植了玉米。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韩继龙告诉记者,今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种植户直呼“跌麻了”。按亩均产量1.2吨计算,亩均收入较上年减少1000元,不少种植户除去成本,种植玉米的收入为负数。
无独有偶,在距离七十一团1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地区泽普县依玛乡库木艾日克村,村民买地那木·吾布力同样愁容满面:“玉米每公斤收购价才1.3元,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触底反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四师可克达拉市、喀什地区泽普县外,从北疆到南疆,从兵团到地方,新疆其他玉米主产区也面临同样的境况。今年新玉米一上市,价格便一路走低,跌至近年最低点。就连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也跟随市场一路直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疆、兵团种植玉米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多年来统筹用好政策、资金、技术,引导职工群众连片种植玉米,为筑牢大国粮仓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新疆已取代河南和东北地区,成为四川、贵州等国内玉米传统主销区的供应地。今年玉米价格下跌幅度超出预期,无疑给职工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供求不平衡
玉米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
玉米价格断崖式下跌,甚至连个“拐点”都没有,这令二师三十八团五连职工张洪玉焦虑又困惑:“国家一直倡导多种粮、种好粮。我种了10多年玉米,一直风调雨顺,市场相对稳定,可今年这价格怎么就突然‘高台跳水’了呢?”
在市场经济的逻辑框架中,当农产品出现滞销时,价格往往会随之下跌,而这背后所隐藏的核心问题,通常指向供大于求的市场失衡状态。
海关数据犹如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玉米市场的现状:前10个月,我国玉米进口量为1303万吨,同比减少29.9%,进口量处于5年来较低水平。进口玉米数量的显著减少,直观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玉米连年丰产后,国内市场供给已趋于饱和,甚至出现了过剩的势头。
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玉米深加工领域的大型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高洪雷为记者进一步剖析了玉米价格下跌的原因。他告诉记者,国内新季玉米连续多年丰产,使得玉米供应较为充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疆玉米深加工企业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其需求增量增长幅度相对有限,难以消化更大的玉米供给量。与此同时,国内牛肉进口量近年一直处于高位,牛羊等养殖业因市场价格持续回落,存栏量明显减少,这直接导致了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需求量随之大幅萎缩。在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双重夹击之下,玉米价格自然难以避免地走上了持续下行的道路。
稳粮先稳农
多措并举应对市场风险
“寻常的玉米,当家的粮。”昌吉市二六工镇幸福村村民马占录对种植玉米情有独钟,“国家的仓满廪实,家里的‘真金白银’,都离不开玉米。”
但面对今年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的现状,马占录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明年的种植计划:“明年可能得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改种一些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了。”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自治区和兵团农业农村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一些县乡、师团已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探索应对之策,通过科技创新与多元增收模式,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七师胡杨河市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今年玉米单产较上年提高100多公斤,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多浪乡未雨绸缪,年初便考虑到粮食价格可能走低,于是大力推广“孜然+玉米”套种模式,孜然每亩平均收入约2000元,有效弥补了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实现了粮食种植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种玉米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表示,今年种植户收益受损,必然会影响明年的种粮积极性。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新疆、兵团要更好地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任,提前谋划明年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引导,全面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新技术,以大面积均衡增产应对市场风险,确保农业稳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