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波动,网友疑问是否要屯粮中国霸气回应:不需要!

3月22日起,哈萨克斯坦限制出口11种农产品。

3月28日,埃及决定在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

4月3日,俄罗斯宣布批准农业部门的粮食出口配额制提议,将小麦、黑麦等农产品出口量控制在700万吨以下。

多个国家的政策跟进,

让国内的消费者不禁有些紧张,

各地商超的米面粮油

瞬间成了紧俏物资。

面对种种迹象,

有人开始在网上担忧:

“我们需要屯粮吗?”

国家回答稳得很:

不需要。

至于原因

你得知道这些:

01

粮食产量高底气自然足

中国地处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是我国最突出的特征。

我们和祖先一样

在耕田种粮上一直天赋异禀,

休闲娱乐也要带上“种地”的属性。

同时我们也该知道,

新中国在粮食产业发展中成果丰硕。

从2010年至今,

粮食年产量一直稳中带升

2019年收获粮食66384万吨,

比上年增加594万吨,

在10年产量中摘得“王冠”。

产量丰富不代表不需要进口。

2015年以来,

我国粮食进口量维持在1亿吨以上,

但从2017年以来进口量呈下降趋势。

2019年我国累计

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785.1万吨,

进口大豆8851.1万吨,

合计10609.2万吨。

在每年收获新粮的同时,

我国储备粮存量也相当充足。

2019年,中国小麦、玉米、

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

尤其是稻谷、小麦,

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

按照国际标准,

粮食的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

在17%至18%之间就属于安全区域,

目前我国库存量远高于这一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

为何在口粮足够自给的

情况下仍进口粮食?

02

粮食种类多样进口只为“尝鲜”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

全国谷物净进口量为1468万吨。

看似庞大的数字在我国

谷物消费总量面前却仅占2%左右,

而这部分进口粮食是为了

满足国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层次。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魏百刚做出说明:

我国进口谷物中主要为

强筋弱筋小麦以及泰国大米等,

并非供应日常食用目的,

而是为了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例如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小麦,

一般作为面包烘焙

专用原材料进行加工,

其需求量和销售范围必然相对较小。

这一点在稻米进口上也是相同的,

越南等地进口的稻米

主要用于生产饲料、味精、

米粉等产品,而非直接供应粮食市场。

从饮食结构上来说,

面包、披萨、

汉堡、三明治这些食品

都是从小麦制成面粉再加工得来,

是西方国家的主食口粮,

在中国人的日常饭桌上并不多见。

这种依赖小麦产量的单一饮食结构,

让西方国家在面临粮食危机时

容易出现严重隐患。

而对中国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水稻是

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其实不然。

中国的粮食教育

从儿童时期就已展开,

三字经有云: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甚至南方北方,

也有着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

北麦南稻的饮食形态,

粽子甜咸的口味热议,

都是中国饮食格局多样性的体现。

在这种“对立统一”之下,

中国的食物花样也是百家齐放。

北方能用小麦变化万千,

做出饺子、包子、烙饼、面鱼儿种种。

南方则在水稻上推陈出新,

米粉、米糕、米果、米酒等等。

更别提玉米还可磨粉做面条,

卤水还能点豆腐的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在饮食上的文化自信

源于当前粮食物产的极大丰富

即使某种粮食减产,

也有其他粮食作物互为补充。

所以中国在面对世界粮食危机时,

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03

从古至今的“常平仓”

"在汉宣帝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各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仓,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在当时被命名为常平仓。常平仓的设立目的就在于避免“谷贱伤农”,同时防止“谷贵伤民”。这也是我国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设立中储粮企业,对国家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的历史渊源之一。"

影视剧照《天下粮仓》

近代中国学者陈焕章还曾将

中国经济学管理方法整理进

《孔门理财学》一书,

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来阐述儒家经济思想。

他采用西方学术研究方法,

为西方人展现中国古代合乎

西方经济学逻辑的农业政策。

经验式的中国经济,

虽然没有专业化的领域分支,

也没有直接的经济法则,

但从经济活动的内在而言,

却与经济学规律相吻合。

常平仓制度在《孔门理财学》中介绍详实,陈焕章对制度起源、历朝历代的改进完善、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结果,都进行了详细评估。储粮备荒是古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避免灾年市场波动,民无所依而进行的调控行为,常平仓制度本身也成为了经济周期流转中的稳定器。

陈焕章对中国经济理论的阐述,

在西方世界获得广泛传播,

甚至经济学巨匠凯恩斯也对其推崇有加。

这些对前人智慧的研究、记录,

时至今日仍在粮储制度中发挥着效用。

当前我国在粮食储备应对机制上,

除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外,

也有更先进的粮储管理组织形式,

那就是2000年成立的对

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的

中储粮集团公司。

从小到大我们每日离不开粮食,

但很少有人知道储粮的困难。

不仅要保证容纳空间,

还要保证密闭性和防潮性,

更要及时调节温度避免粮食变质,

这对储粮设备、

技术都是相当严苛的要求。

中储粮建设的现代化“常平仓”,

提升了仓储容积上限,

也加强了机械化水平。

目前全国中储粮直属企业仓(罐)

容总量达1800亿斤。

同时储粮仓还要做到“秀外慧中”,

采用空调控温技术,

为仓内粮食降温、避免病虫害。

再加上氮气抑菌和紫光灯装置两把“利器”,

双重保障防止粮食变质,

经过严格食品安全检测入库的储备粮,

存放三年内都不会发生口感、质感变化,

堪称粮食界的“冻龄”魔法。

今年年初,

国内疫情状况紧张,

国家为保障粮食供应

有序开展最低价格稻谷收购工作,

延长东北地区粮食收购期至3月31日,

为农民按时备战春耕,

提供有力支持。

事实证明“北大仓”依旧给力

截至3月31日收购期结束,

仅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收购稻谷

就达1433万吨

较去年增长5.6%。

即使地处疫情中心的湖北省

地方库存也能满足全省

1年的粮食消耗。

有了这么稳健的储量企业,

又何愁粮食供应问题呢?

04

粮食“王者”带队续写中国传奇

制度、设备

支持更多处于物质层面,

其实我们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多张“王牌”。

人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

这个“不信邪”的老人,

一生在打破成见方面创举无数。

最早人们质疑杂交水稻的可能性,

是他从零开始,

一步步完成了中国杂交水稻

到超级水稻的进化。

在年近90时定下全新目标,

攻克中国的盐碱地,

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

目前科研团队改良试验的耐盐碱水稻,

已经能够有效提升盐碱地耕种的潜能,

将盐碱地作物亩产量提升到300公斤。

“中国小麦之父”茹振刚是

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

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及其同系小麦

产量达到亩产1300斤,

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10,

累计推广近3亿亩,

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

增产效益达300亿元,

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他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

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

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

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

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

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

育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0.9亿亩,

实现经济效益达1000亿元。

......

有了这些“王者”坐镇,

还怕上不了星耀吗?

05

中央一号文件带来政策力量

在制度与技术的双重保障下,

我国粮食存储、科研水平持续升高,

但在粮食作物种植、仓储问题上,

政策因素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而中央一号文件作为

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自2004年至2020年连续17年

以“三农”问题为主的农业发展具体部署。

2020年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之外,

在五项举措中专门提出,

要保障农产品

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这是在疫情期间对

存粮保障问题的正确指导,

更是党中央以及人民政府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将农业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体现。

06

端好“中国饭碗”然后兼济天下

我国在粮食安全

把控上有如此信心的原因,

还在于当前国家统计局针对

农业领域开展的供需平衡分析测算方法。

我国在粮食供应上能做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还依靠农业调查统计的大幅升级。

融入大数据、无人机、智能化技术后,

农业调查从以往的人力勘测。

转变为大数据、智能化操作,

放飞无人机按照指令自动飞行,

追踪拍摄画面并自动识别地块作物,

上传识别材料并自动拼接数据模型,

用“三步走”的策略实现高效运转。

当前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的

无人机应用数量已超1000台,

结合全新的智能识别系统,

依托于成型的大数据体系,

调查统计效率可达以往的3倍!

现在要了解任何农业信息

都能“分分钟”完成

所以我国粮食数据的统计

精准度是有充分保障的。

已经实现了袁隆平院士的心愿——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在面对因疫情引发的国际粮价波动时,

要看到根源因素在于

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对外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对内则通过有力措施稳定市场,

充分应对国际粮价上涨,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从制度、历史、技术多个角度来看,

中国有充分的能力应对危机,

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

不仅如此,

最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与

中国政府签署了协议,

中国将为也门、莱索托、多米尼加共和国

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提供粮食援助,

以应对近期《人道主义应急计划》

中列出的粮食需求。

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WFP感谢中国在这一紧要关头做出的新贡献,使WFP能够持续的开展救济和援助工作。对于那些依靠WFP来继续满足其最基本的粮食需求的脆弱人群,中国的支持是他们的生命线。”

近年来,

中国为WFP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人道主义行动提供了持续而具体的支持,

为WFP拯救生命和改变生命的使命

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还会为吃饭发愁吗?”

再次引用袁隆平先生之前说的回答: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

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正因为懂得粮食的重要性,

才有今天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不仅喂饱了自己,

还帮扶了其他国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经济学研究丛书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经济学研究丛书---国际粮价波动下中国粮食安全实证研究》,作者:祁华清,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最新《经济学研究丛书---国际粮价波动下中国粮食安全实证研究》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经济学研究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77641.html
2.国际粮价波动,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粮价波动,我国如何应对? 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作者:王丽、刘洋、文扬,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至今,全球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粮价15个月内上涨了40%。 今年9月以来,作为重要的饲料用谷物,玉米、大豆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当前新季秋粮即将上市,市场预期较高,后市粮价或https://m.huxiu.com/article/462431.html
3.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特征,规律与应对策略——基于6次典型大幅,原油价格通过成本效应和替代效应与粮价共振等成为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 .为防范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 ,传导性风险 ,应立足国内着力夯实粮食供求基本面 ,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解决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 ,加强粮食期现货市场监管预警打击资本炒作和 恶意投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高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http://jjxj.swufe.edu.cn/EN/PDF/4803
4.四问粮食安全: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将会带来哪些启示?过去两年,国际粮价在新冠疫情、拉尼娜气候与流动性宽松等因素下迅速上涨,截至俄乌冲突发生前,粮价两年累计涨幅已超过40%。而在地缘因素、气候条件与全球贸易保护主等影响下,今年全球粮食供需格局进一步恶化,5月18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今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39282972&efid=23vsEiKWVojG_Vsty5xPwQ
5.俄乌冲突下的世界粮食市场波动与中国粮食安全【管理学研究】 俄乌冲突下的世界粮食市场波动与 中国粮食安全 朱晶 王容博 曹历娟① [摘要] 中国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利用的共同 结果,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需要受到高度关注.短 期内,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无虞,但需高度关注农资与饲料粮进口成本及http://www.shkxjk.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352
6.国际粮食价格暴涨,会影响中国人的“饭碗”吗?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刘刚近日对媒体表示,受生产、流通及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后期国际粮价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效应相对有限。 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自给率非常高,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所以,国内粮食https://m.gmw.cn/2021-03/25/content_1302188088.htm
7.梅新育:中国有惊无险度过2024年国际粮价冲击我们不仅有惊无险度过了今年的国际米价冲击,而且为明年赢得了多方面主动权。 从12月13日发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来看,中国已经有惊无险度过了2024年的国际粮价冲击。在2023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攀上历史性高峰、叠加稻谷主产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冲击、早稻同比减产16.3万吨的情https://www.yicai.com/news/102404067.html
8.国际粮价上涨与我国粮食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粮食供求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联性在不断增强,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到国内粮食安全状况。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明显的攀升趋势,会通过传导机制对我国的粮食供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我们有必要立足国情、未雨绸缪,冷静应对国际粮价上涨的显性或潜在挑战。 https://news.cctv.com/financial/20080428/101353.shtml
9.国内外粮市关联度加大粮价传导值得警惕新华社——经济参考网“世界粮荒,中国不慌。”业内人士指出,在粮食安全方面,由于我国始终坚持自给自足的立场,加之国家对粮食价格一直以来进行的调控措施起到了削峰填谷的效果,使得国内粮价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 但从近年来多次的粮价波动看,国内外粮市的关联度也明显提升。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总经济师朱险峰说:“从我国加入WTO以http://jjckb.xinhuanet.com/2012-09/21/content_402778.htm
10.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研究(豆瓣)目前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年递增,粮食进口量仍持续攀升,对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更为敏感。国内农产品耕种安排、农产品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及一般的居民消费等,都会受到国际粮价波动传导的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非常必要。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研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218-2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