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旧貌换新颜十年牛熊周期复盘玉米新浪财经

从大类影响因素来看,我们习惯于把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分为供求因素(玉米本身及其替代品的供需)、政策因素(收储抛储,拍卖等)、天气因素(国内外天气、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市场主体情绪因素(农户种植意愿、企业收购信心等)。这些因素在大级别的牛熊周期中又发挥着阶段性的作用,对阶段性行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玉米期货近十年行情回顾

图1:2014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2:2015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2016年,玉米盘面迎来了临储改革的元年,盘面巨幅下跌,区间高点1981元/吨,低点1382元/吨。2月中-3月末,年后产区基层农户集中售粮,而需求疲软打压玉米价格。同时关于2016年临储收购政策改革以及低价大量抛售陈玉米的传闻不断,市场利空氛围弥漫,3月28日收储改革消息正式落地,玉米价格跌至低点后企稳。4月初-6月中,4月底玉米临储收购正式收官,收购总量12543万吨,天量收购令市场可流动性粮源趋紧,同时下游需求回暖,深加工产品进入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大涨推动生猪补栏和饲料需求,带动玉米价格提升。6月中-9月末,因储量抛售加速,出库力度空前,供给端叠加新粮上市压力,而下游需求受深加工利润下降,饲料需求下降影响表现疲软,基本面承压,玉米震荡下行。10月初-11月中,深加工补贴政策频频出台,天气不佳,适成优质粮紧缺以及运费成本增加,支撑玉米价格底部反弹。11月中-12月末,年关将近,农户考虑还贷压力,售粮积板性提升,玉米集中上市,阶段性供过于求,导致玉米价格下跌。

图3:2016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2017年是国内玉米市场取消临储制度后市场化改革的第二年,DCE玉米在2016年9月末跌破1400元/吨后,重大利空出尽,底部已现,2017年展开全面反弹。区间高点1836元/吨。一季度因政策补贴及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期价触底反弹,由1500元/吨回升至1700元/吨,二、三季度伴随临储拍卖维持1600-1750元/吨区间震荡,四季度因深加工利润刺激及新增产能投放,而华北粮质不佳,东北粮源遭遇哄抢,期价大幅拉涨,突破1800大关。

图4:2017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5:2018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6:2019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7:2020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8:2021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9:2022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10:2023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2影响玉米价格的关键因素分析

从大的类别来看,我们习惯于把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分为供求因素(玉米本身及其替代品)、政策因素(收储抛储,拍卖等)、天气因素(国内外天气、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市场主体情绪因素(农户种植意愿、企业收购信心等)。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跟随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008年开始实行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幅度明显,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高位。之后我国开始对临储政策实行改革,2016年临储政策退出市场,国家政策引导开始调减非优势主产区的种植面积,从2016年开始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降,2020年玉米种植止跌企稳,2021年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从政策方面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受国家政策的指引,特别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影响,从2021年的“两稳一增”到2022年的“两稳两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给出了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关键词,那就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虽然国家依然再提倡油料作物的种植,但从去年调研的情况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恢复性增加。

图11:2014-2023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千公顷)

中国玉米产量的变化跟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20年玉米市场供需环境发生明显转变,临储去库存化完成,市场由前期供应宽松向供需紧张转变,在玉米收割季之前,东北产区遭受三场台风的影响,单产水平下降。2021年由于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产量继续恢复性增长。2022年在黑龙江面积下降,辽宁、吉林和华北地区遭遇连续降雨的共同影响下,玉米产量出现下降。2023年部分地区受台风影响,单产水平下降,但从全国来看,天气条件整体有利于玉米生产,玉米单产水平较2022年有明显的提升,在种植面积和单产双增的情况下,玉米产量增长。

图12:2014-2023年我国玉米产量(万吨)

图13:2014-2023年我国玉米单量(千克/公顷)

图14:我国玉米年度进口量

图16:我国高粱年度进口量(万吨)

图17:我国大麦年度进口量(万吨)

图18:我国玉米及替代品年度进口量(万吨)

需求层面,当年的消费量,主要包括饲用消费、深加工消费及其他(种用、食用等,正常无需考虑)。饲用消费主要包括,生猪、肉禽、蛋禽和其他动物,饲用量变化既需要考虑养殖周期的变化,又需要考虑与替代品的相对性价比,主要有能量蛋白配方调整、饲用小麦以及其他替代品等。饲料配方的变化,国内饲料配方在应用小麦、大麦、高粱还有其他非主流能量饲料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最近十年,国内玉米饲用量呈现上行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玉米饲用量中,猪料占比约50%,肉禽料和蛋禽料各占20%,牛羊兔子等占10%。

作为玉米下游最大的需求端,生猪存栏,尤其能繁母猪存栏和养殖利润是决定玉米下游饲用需求的关键变量。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最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通知,我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应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即3588万—4095万头),处于产能正常波动区间。

图19:中国玉米饲用量(百万吨)

图20:生猪存栏量(万头)

图21:能繁母猪存栏量(万头)

图22:生猪养殖利润情况

图23:中国玉米深加工消耗量(万吨)

图24:119家深加工企业玉米加工量

图25:66家淀粉企业开机率

图26: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平均收购价(元/吨)

图27: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万吨)

天气因素方面,国内外玉米种植、生长发育、收获、出口阶段的天气情况往往成为盘面炒作的热点,玉米种植生长阶段,需要适宜的水热条件,而台风、干旱天气往往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例如2023年5-9月,玉米2309合约震荡拉升近400点,原因就是炒作东北地区的台风天气对新季作物可能造成减产影响,担心产量下降;后被证伪,台风天气对东北地区产量影响较小,故后期盘面震荡下行。另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天气会对南美巴西和阿根廷,北美美国等玉米主产国天气造成影响,易引发干旱或者洪涝等灾害天气,也会阶段性的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

图28:我国玉米小麦国内流通图

3总结与展望

图29:近十年玉米行情走势

关于玉米月间价差方面,活跃合约为1月、5月、9月合约。相较于5月,1月新粮卖压较大,且恰逢过节前夕,资金需求压力下会加速售粮进度,故从近10年平均水平来看,01合约贴水05合约;9月为新旧玉米青黄不接时期,旧作消耗基本结束,新作尚无大规模收割上市,市场处于供应压力较小的时期,且需求也处于由清淡转向旺盛的转折时期,故从近10年平均水平来看,9月合约价格较5月更为坚挺。

图30:玉米15价差

图31:玉米59价差

图32:玉米91价差

基差方面,从趋势上看,玉米基差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特征,每年7—9月是基差最大的月份,1—2月、11—12月是基差最小的月份,玉米价格季节性特征从基差上可以较好得体现。

THE END
1.终于要涨价了?中粮已经开始上调收购价!山东玉米价格深度好文计现在产区的相关企业,已经开始纷纷调整收购策略,不仅深加工企业在涨价,地方的烘干塔、贸易商也在开始积极入市收购新季玉米,因为在这个时候再不收,到了2025年开始之后收玉米就更费劲了。特别是现在中粮、中储粮等国有收购主体,在整个东北地区大力开启收购,开放的库点越来越多,给出的收购价格也普遍高于产区的深加工企业。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9GNBTO0556128G.html
2.与2021年相比,2022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上升的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133217d0ef44e7aa6415d50ab7d6c9b.html
3.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https://news.cctv.com/2022/03/13/ARTIALfgkp5c6mmWzeoDOpjB220313.shtml
4.极端天气持续冲击2022年全球粮价或将居高不下2021年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农产品价格飙升,2022年粮食价格将维持高位,因为导致农作物减产的罕见天气情况造成了农作物持续短缺。 2021年,由于极端气温和洪水,巴西咖啡、比利时土豆和加拿大黄豌豆等农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 科学家警告说,随着气候变化加速,这些极端天气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2-01/16/content_1441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