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是蜚声中外的“中国水晶之都”,境内水晶、石英矿藏丰富,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石英中心”,中国最大的水晶专业市场座落在东海县城。全县硅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硅资源储量丰、品位高、分布广。据江苏地质六队预测,东海县境内天然水晶、石英储量约为14.6万吨和2.5亿吨,二氧化硅含量分别高达99.9983%和99.88%。东海县总面积2248平方公里,水晶和石英矿产品分布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占2/3年开采量、收购量占全国的1/2以上。
2.硅材料加工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国家“十五”规划以来,东海硅支柱产业领域先后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近150项,其中省级以上78项。高质量建设了江苏省石英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英玻璃分析测试中心,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初,东海县硅材料产业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硅资源加工业中一些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和产品档次提高提供了较强的技术难题。微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灯具、石英玻璃管等产品加工制造技术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困难企业基本情况
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我区规模工业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企业出现开工不足、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极大困难,从六月数据看,利润总额亏损企业7户,亏损面12.28%;主营收入出现下降的9户,占辖区规模工业15.79%。主要表现在:
(一)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致使企业停产。典型的是规模企业中的骨干企业长毅浆粨,公司产品主要是纺织业上游的原料棉浆粨生产,2011年主营收入79626万元、2012年主营收入82739万元。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对出口纺织业造成严重冲击,产品市场缩小,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使得棉浆粨价格大幅下跌,从2011年最高接近25000元/吨,下跌到现在不到10000元/吨,全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局面,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被迫全面停产。今年以来仅靠代线业生成部分产品,1-6月产值仅8023万元。
(三)企业搬迁影响企业生产。由于部分工业企业处于城市规划区,即将搬迁,新厂区还在建设,旧厂区不能正常生产,使得企业生产处于下滑阶段,如处于三江口拆迁区域的怡源庆公司、处于西郊二二四拆迁区域的昌明机械、汇宝食品等。
(四)行业不景气影响企业生产。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工业企业问题清单制度〉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前期企业走访调研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
二、开展走访调研
从4月4日至4月15日,分4个小组,由县领导带队,园区管委会、政府办、安监局、环保局、经商局、所在乡镇等单位参加,对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次调研活动,共走访企业51户,收集到困难或问题97条,其中,非市场因素70条,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办理两证问题上。
三、认真执行纪要
一、找准切入点,确保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可行性
加强内部专卖监督管理工作,是烟草企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卷烟厂为了严格落实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各项措施,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健全监督机制,促使企业内部专卖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做到“三个围绕”:
1、围绕企业生产的中心点,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目的在于加强企业自律,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要有效地开展企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使内部监督工作落实处,取得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把内部监管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和着眼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整个流程,严格依据烟草专卖法规,对烟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开展积极、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严格执法,规范生产,达到杜绝生产与经营中违反专卖法律法规、利用烟草行业国家垄断地位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事件的发生。正是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中心点,使内部监管发挥了真正的指导作用,监督效能。
二、瞄准关键点,确保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针对性
一、目前**镇家庭工业的现状
**镇位于**的第五大岛——**岛,是市辖三大岛之一,岛域面积73.6平方公里,下属*个社区,*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1个渔业队。总人口5.63万人,劳动力富余。主要由农业、工业、渔业、盐业和二、三产业构成**经济板块,而家庭工业又是**工业的组成部分。20**年**工业产值为7.63亿元,预计20**年达到8.78亿元;20**年家庭工业产值为36030.1万元,20**年预计达到44765.6万元,仅占工业总值的50%左右,而全年投入的劳力按月累计全年达*万人次,相对全市人均年度收入显得偏低。
1、产值总量偏低。全镇家庭工业从业户数20**年6472户,从业人员为79664人次,产值总量为36030.1万元;20**年度从业户数为6684户,从业人员为100020人次,产值总量为44765.6万元。相对其它行业来说差距较大。
2、产业种类偏少,全镇仅有手工编织半成品加工、钢丝网篮、锯木板加工、水作坊、铜铁作坊、预制材料加工、宠物服装、塑料制品加工、网线加工、修理,温度计半成品加工外,其余产业还未引进发展,品种显得较单一。
3、技术人才偏缺。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靠长期实践,以老带新,探讨摸索所积累或自学成才的,真正经过系统培训,专业技术学校培训的人员少之甚少,制约了产品创新增值。
一、**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工业经济增长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总体上看,**工业化水平不高,仍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较低,工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工业增长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总量小。**年,全疆国内生产总值1878亿元,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到2%。二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工业增长速度偏低。从比重看,**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比全国同期水平低14个百分点。加工工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国同期水平50多个百分点。从增速看,**--**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比GDP增速低0.2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水平低2.2个百分点。三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低。**年,**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55.07:13.27:31.66,与全国水平(49.1:21.6:29.3)相比,二产业就业比重比全国低8.3个百分点。四是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欠帐较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工业通用设备处于一般水平的比重大,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
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目标
**报告明确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个基本途径,而工业化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市委市政府在当今这个全国上下“抢机遇,促发展”的紧要时期,提出了“六靠”工作思路,很符合全市特别是港南区发展实际。一直以来港南区都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区,经济发展落后,尤其是工业发展一直缓慢。近几年来,通过港南区委区政府的努力,港南工业稍有起色,但港南区工业还是处在“短腿”的被动局面,这就必须深入贯彻“六靠”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的观念,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不懈地走工业化之路。
一、港南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该区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据统计,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37.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8年增长7.2倍,年均递增30.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43亿元,比1998年增长794.7%,年均递增25%。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区工业经济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总量得到扩张,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由1998年的4家上升到26家,增长了6.5倍;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5家,填补了1998年的空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8亿元,是1998年的25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8%,比1998年上升33个百分点。
(二)民营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为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在创造政策环境上下了很大功夫,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支持民营工业发展,促进了民营工业发展。20**年,在全区26家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工业24家,占92.3%;实现产值17.2亿元,占96.7%。
(三)集聚形成五大主导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羽绒、化工、塑编、建材、木业加工逐步,成为该区的五大主导产业,工业迅速壮大,朝集群化发展。20**年羽绒、化工、塑编、建材、木业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5.9亿元,实现利税0.48亿元。20**年,该区羽绒业产值超过2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税收占财政收入的1/3强。
按照委里统一安排,李建生副主任带领外经处、机电办的同志,对泰安济宁工业流通总体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召开了两个座谈会,对兖矿、锐驰集团等6户企业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年基本情况
20****年,两市工业流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主要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济宁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0.4亿元,增长23.9%;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37.1亿元,增长30.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1.3亿元,增长18.3%;机电产品出口4.7亿美元,增长71.1%。泰安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64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3亿元,增长3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亿元,增长18.9%;机电产品出口1.9亿美元,增长48%。
主要成效和特点:
1、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培植骨干企业取得明显成效。两市工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济宁、泰安分别高于全省3.1个和3.0个百分点。济宁市重点培育的85户规划销售收入过10亿元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8亿元,利税166亿元,增长27%和31%;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0户,新增7户,其中6户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213户,新增45户;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562户,新增561户,全市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23.9%,提高19.9个百分点。泰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27亿元,增长38%;实现利润131亿元,增长47%。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89户,同比增加86户。其中,利税过1亿元的37户,增加18户。实交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39户,增加34户。其中,过5000万元的15户,增加1户;过亿元的达到6户。
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发展较快。济宁市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94.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煤电行业投资占比由2006年的24%下降到17%。泰安市市直在建技术改造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过亿元项目24项,当年投资20亿元,占市直完成投资的85%。泰山玻纤的6万吨无碱玻纤、山东煤机装备公司的煤机集团总部及煤矿机械生产基地、鲁能泰山电力设备的1000千伏变压器和电抗器、泰山啤酒的年产20万吨啤酒等项目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月中旬,县委县政府组织我们到市三县市参观考察县域经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特别是集群兴产业、集中建工业、集约办工业、城乡统筹抓工业的蓬勃发展态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行深受震撼和鼓舞,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谋求发展的眼界,又启迪了思维、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更看到了差距、倍增了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学习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镇必须从思想上、措施上、力度上认真反思工业经济的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务实的理念、超常的举措,争取更大支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加快发展的广泛共识
的发展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因此,加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发展至上、工业优先的理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创新,形成“跨越赶超上水平”的共识。
(二)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就是要善于在抢抓机遇的过程中不断减少与先进的差距。当前要着力把握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省委省政府扶持鼓励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县委县政府加快工业园区的一系列举措,为我们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明确思路,科学对接,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拓宽发展空间。二是形势机遇。全县矿山企业“二次创业”加速推进,为我镇引进投资、扩大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活力,我们要转变观念、超前谋划,狠抓产业招商、矿山企业“二次创业”和全民创业,将形势机遇转化为发展现实,增强发展后劲。三是环境机遇。全县上下认真践行“发展为先、企业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开明诚信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业已形成,对外地客商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我们要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魄力和锐气,积极抢抓和充分运用这种环境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招商引资的助推力和经济发展的引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三)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定位目标。思想的解放还必须要有科学的定位,先进的目标来引领。结合镇域经济发展实际、周边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和县委县政府跨越赶超的新要求。唯有自我加压、乘势而上,坚定信心不动摇,锁定目标不放松,才能加快发展不掉队。6月份,从回来后,我们以中心组学习的形式,召开了专题会议,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在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上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努力完成今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新目标(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达74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农民人平现金收入增长22%)的基础上,围绕“新兴工业强镇、特色农业富镇与和谐文明新镇”的“三镇”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在经济发展上实现“11151”的奋斗目标,即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培育税收过千万的企业1家以上,过500万的企业1家以上,过百万的企业5家以上,过50万的企业10家以上。今后我们将围绕这个目标谋发展,抓落实,着力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富民步伐、推进改革开放、创优发展环境,努力把带入经济繁荣、百姓富足、政通人和的发展新阶段。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