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要保障粮食安全进仓,首要的一点,就是粮食的水分要达到标准,只有及时做好粮食烘干工作,才能保证颗粒归仓、储粮安全。
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粮食烘干机具购置和应用补贴工作,全市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今年以来,市政协把“进一步加强我市粮油烘干能力建设”列入年度重点课题,组织课题组深入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农业县区调研,赴岳阳、荆州等地实地考察,并召开专题协商会,多方探讨解题思路。
优化烘干设施空间布局
“得亏烘干及时跟上,不然损失可大了。”聊起去年夏收,南昌县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表示,去年南昌多次经历强降雨等极端天气,7月上旬开始收割的水稻含水量很高,如果不及时烘干,很容易发霉。那阵子,公司十几台烘干机每天24小时运转,确保了抢收的早稻及时烘干入库。
近年来,我市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的烘干能力建设,有效地减少了粮食损失,促进了丰产丰收。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共建成粮食烘干中心(点)160家,拥有烘干机1419台(套),日烘干能力4.1万吨,理论上可烘干粮食240万吨以上(全市粮食总产215万吨左右)。但市政协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虽然全市粮食产地烘干设施数量和烘干能力总体可满足粮食生产需求,但存在整体饱和、局部不平衡的问题。
以新建区为例,该区粮食烘干设施主体共计42家,其中有32家集中在下新建片区,占比76.2%。新建区西山镇、石埠镇没有烘干设施,而新建区松湖镇、红谷滩区流湖镇各有4家粮食烘干中心(点),西山镇、石埠镇等地常把水稻运往松湖镇和流湖镇进行烘干,增加了农户负担和运输成本。
对此,课题组建议,根据不同县区、乡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需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科学确定烘干辐射半径,合理布局和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点)。统筹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经营主体、粮食加工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粮食烘干中心(点)建设布局和规模,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同时,烘干中心建设应距离居民区和公路100米、距离地下水和水源区200米以上,避免粉尘、噪音等污染对周围居民、交通和水源的影响。
加大补贴力度
近年来,为了减轻农业主体的负担,提高粮食进仓的安全性,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奖补粮食烘干设备的政策。
“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政策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因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贷款进行贴息,如果是单纯的烘干中心而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享受不到贷款贴息政策。”在市政协委员凌永青看来,烘干中心建设设施一次性投入大,经营(建设)主体大多是贷款筹建。为缓解资金压力大问题,要力争贷款贴息政策。她建议,在符合贴息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将烘干中心购置或更新烘干设施设备的贷款纳入贴息范畴。同时,落实好原有的市级贴息政策,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新建(改建)烘干中心或更新设施设备,能及时享受到贷款贴息政策。
有了好的设备,还要让生产主体愿意用、用得起。这就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奖励,以降低生产主体的成本和支出。
市政协委员朱红英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更新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催化剂。她建议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将烘干机必须配备的厂房、周转库和辅助设备全部纳入补贴范围。此外,适当提高购置补贴比例,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使用粮食烘干设备实行优先补贴、追加补贴等特惠政策,调动购买积极性,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粮食烘干市场的发展。
“当前粮食烘干企业普遍在资金投入方面的诸多挑战,需要政府财政和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资金资源投入,提升资金综合使用效率,同时为粮食烘干企业创造一个更加优良的金融环境,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自身造血’的格局,确保烘干设施顺利建设并持续发挥效益。”市政协委员郦丽表示。
平衡成本与收益
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一些现实问题仍需着力解决,平衡烘干中心(点)的成本与收益是其中之一。
粮食烘干设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其实现更可持续发展。市政协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烘干中心运营投入大,成本支出大,回本周期较长,如经营不善或成本控制不好,容易造成亏损。加之目前我市粮食烘干中心利用率不高,除夏秋两季农忙时期使用外,平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进一步延长了回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