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拾秋”现象存在,说明地里有粮食可捡。有关研究表明,粮食收获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各地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机农技农艺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联合收获机智能化水平。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拾秋”的最好季节。所谓“拾秋”,是指捡拾遗落在地里的庄稼。在过去粮食短缺的年代,“拾秋”是一道独特风景线,是很多人童年时期的回忆。当时,粮食收获主要靠人工,需要单独进行收割、转运、脱粒、清选,综合损失率可能超过10%,“拾秋”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秋收过后,农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是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拿着各种各样的袋子、篮子和“粪耙子”等工具,到地里捡拾遗漏刨剩的麦穗、稻穗、玉米棒子、豆荚,刨红薯、捞花生,捡拾的粮食归自己所有。有的家庭为了多捡一些粮食,就在地里烤红薯、烤土豆、烤花生吃,吃饱了接着捡。在农村集体经济时代,“拾秋”组织有序,先由生产队组织队里农户捡拾一遍,再把地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再捡拾一遍,然后再放任外村人去捡拾。农民不仅捡拾粮食,还捡拾秸秆当柴烧。经过几轮捡拾,地里干干净净,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浪费。
“拾秋”是一种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近两年,随着粮食节约行动深入开展,“拾秋”现象再次兴起。一些城里人会带着孩子到秋收过后的田野里捡拾粮食,让孩子亲身体验收获的快乐,真正理解“汗滴禾下土”及“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在心里种下一颗爱惜粮食的小红花。对农民来说,“拾秋”已成为一种习惯。很多农村老年人经历过饥饿年代,十分爱惜粮食,见不得粮食有一点损失浪费,每年秋收过后,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去地里捡拾粮食,有的在自家地里捡拾,有的去别人地里捡拾。一些农业公司承包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等收割机收割过后,当地农民会扎堆去地里捡拾粮食。这就引发农民该不该去别人地里捡拾粮食的争论。如果不去捡拾粮食,那些遗留在地里的粮食也会腐化烂掉。与其对此争论,还不如引导组织农民有序捡拾粮食,尽可能减少粮食损失。不过,各地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对农民安全意识宣传教育,防范农机致人死伤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