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方案》共7个方面18条举措,旨在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加力解决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晴天防雨天,好年防荒年”“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有荒节约度荒,无荒节约备荒”“家有万石粮,挥霍堆不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农谚格言,既是提醒我们种植庄稼、收获粮食的不易,也是在警示我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重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继往开来、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从井冈山上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路上的“吃野菜、啃树皮”,再到朝鲜战场上的“一把炒面一把雪”,形成了“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优良作风。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深刻道理,让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纠治酒桌上的应酬、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发起全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约减排等,形成了拒绝奢华消费、推崇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仓廪实,天下安,能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国家赖之以安,社会赖之以稳,百姓赖之以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消费和浪费,一字之差,含义完全不同。反对餐饮浪费行为,并不是反对正常的、健康的餐饮消费,而是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健康餐饮文化。虽然我们现在家底厚了,生活好了,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浪费,更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居安思危乃行稳致远之道,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时刻不能松懈。我们当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更丰盈;培育绿色营养观念,让中国饭碗更健康;传承勤俭节约传统美德,让中国饭碗更文明。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反映强烈,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新征程上,“节”之有理,就是在宣传上倡节俭。《方案》对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作出了具体部署。以贯彻落实《方案》为契机,常态化开展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宣传,让爱惜粮食、反对浪费成为全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节”之有法,就是在制度上保节俭。加强立法,强化监督,让践行节约的新“食”尚成为学校、企业、机关食堂、餐饮行业的共同遵循,以严格的法规来制止形形色色的粮食浪费行为;“节”之有责,就是要在全社会兴节俭。节约粮食,人人有责。党员干部模范带头,把节约粮食、制止浪费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践行“光盘行动”,按需取餐,文明用餐,合理配餐,人走桌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真正成为新“食”尚。(陈宝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