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连续五年都保持在6.5亿吨以上,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口粮安全,但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疫情加剧粮食安全问题,供给与消费端不平衡矛盾将更加突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人道主义准入、全球经济和粮食供应等都造成严重影响,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总数相比2019年的1.32亿人翻了一番,25个国家宣布面临严重的饥饿风险,20亿人的粮食安全将得不到保障。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口粮消费需求随之增长,预计稻米和小麦国内总消费量分别增长2.4%、11.8%,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此外,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抗风险能力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亟待解决。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改变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过度加工的现状,推广适度加工,既需要国家立法树立底线,更需要公众转变消费观念;既需要国家制定标准,也需要企业遵循标准。为此,建议:
1.明确各部门、各主体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责任,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理顺各部门在粮食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全面统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加工、消费等各环节的损耗与浪费问题,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现对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全链条的法治管理。
3.引导和督促企业遵循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支持企业引进粮食损耗更低的生产设备,并予以一定补贴。引导企业生产更多优质专用米、留胚米、免淘米、速煮糙米等既营养健康又节约粮食的新产品。对于不执行国家加工标准的企业和个人,予以相应的处罚;对于降低粮食损耗表现突出的企业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各大平台上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