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此举为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节粮反浪费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不容忽视。据有关统计,当前,全球食物全链条损失浪费率超过食物供应数量的三分之一。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的背景下,节约每一粒粮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让要节粮理念深入人心,切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全民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落实,形成节粮新风尚。《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的出台是对当前粮食安全和资源节约严峻形势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刻探索。方案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措施,旨在构建节约粮食长效机制。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粮食资源的珍视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贯彻落实《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粮食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损失,还能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每一位公民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推动方案的落地实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牢不可破。
推陈出新,科技赋能粮食节约。粮食生产流通涉及多个环节,每一环节的损耗均关系到粮食的最终利用效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拥有更多解决粮食浪费问题的手段。高效节水灌溉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显著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了田间环节的损耗。在粮食的收获与储存环节,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效减少因虫害、霉变等导致的损失。同时,借助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能够确保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与安全,降低变质的风险。食品加工行业也在不断探索新工艺,通过技术升级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更进一步,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将农产品副产物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新途径,推动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创新,正为构建更加高效的粮食节约体系提供着有力支撑。
粮食节约之路,人人有责。消费习惯和观念的偏差,往往是粮食浪费的根源。奢侈浪费不仅危害社会风气,更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社会各界必须发挥表率作用,引领节俭新潮流。教育部门可探索将节粮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节俭生活习惯的养成。媒体应积极宣传节约典型,传播正能量,以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餐饮行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倡导并实践“光盘行动”,例如通过提供小份、半份菜品等服务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而减少餐桌浪费。同时,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也需强化管理,科学配餐,以防剩菜剩饭。每个人都应自觉行动,按需取餐,拒绝浪费。只有当节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习惯,“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铭记这些古训,从点滴做起,将节粮理念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汇聚成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强大力量。(刁丽丽支薇丁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