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找到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关键证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一个多世纪以来,水稻起源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先后出现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阿萨姆和云南起源说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河姆渡遗址、上山遗址以及长江中下游许多遗址水稻考古证据的发现,国际学术界才开始认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能否在长江流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找到可以长期保存且能够区分野生-驯化水稻的鉴定指标,能否揭示人类从采集到驯化野生稻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浙江上山文化遗址10万年以来从野生稻分布到最终驯化的连续证据,揭示了水稻与气候、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漫长的水稻驯化过程。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上述成果,认为这一创新性的发现是对人类与水稻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贡献,对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以及上山文化的重要性具有重要影响。

THE END
1.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这项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农业文明起源。https://news.cctv.com/2024/05/24/ARTIay4Aa85UGxexrglrll6n240524.shtml
2.进一步确认,起源于中国!5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水稻起源的重要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连续演化史。 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稻由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93433
3.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由于水稻与其祖先野生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水稻的起源和驯化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水稻起源和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基因组学方面的证据, 认为水稻2 个亚种独立起源于野生祖先种内很早就分化的不同类群, 但一些驯化基因——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 可能首先在一个亚种中被驯化, 然后通过基因渐渗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201516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