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天发布《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着力推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一大举措: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节粮减损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知》指出,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当前,粮食产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个别环节较为突出。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狠抓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重点工作,将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承担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职责任务落到实处。要继续大力弘扬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四无粮仓”精神和“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粮食系统光荣传统,切实抓好粮食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节粮减损,进一步提高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工作实效。
第二大举措:加强立法修规,强化依法管粮依规节粮。
严格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情况年度考核,压紧压实区域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中央储备管理主体责任。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收购监管,避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向口粮市场或进入政府储备。着力维护储运环节市场秩序,对压级压价、掺杂使假,不按合同出入库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加快建立在地监管体制,推进信息化监管和信用监管,强化监管实效,不断增强执行力和权威性。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开展岗位练兵,不断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
第三大举措:加强体系建设,全方位持续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通知》要求,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力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建设成效,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好粮卖好价,促进粮食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为实现“优粮优储”奠定基础。指导和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推广适用于农户的多型规模储粮新装具,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东北地区继续推广规模化农户储粮装具,帮助农民解决“地趴粮”霉变问题,努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布局“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支持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对现有仓房硬件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改造;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新技术、现代粮仓建设技术和物流配套技术,以及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等储粮技术;推广防霉抑菌技术,整治超标粮食,进一步降低储粮损耗,提升粮食品质。
持续推进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危仓老库改造升级,加强“智慧粮库”建设,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督促指导粮食企业切实做好入库粮食的除杂整理,推进分类、分品种、分仓储存保管,提高入库粮食质量,杜绝霉粮坏粮事故。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原粮散粮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糙米低温储运技术。培养专业化的粮食减损技术创新研发队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第四大举措: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成果。
推广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适度加工技术成果,推进低温升、立式等碾米设备,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脂加工成套装备、小麦磨粉新装备广泛应用。开发并推广全谷物、杂粮等既有利于营养健康又节约的粮油食品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粮油加工业技术标准体系。持续推进适度加工技术研究,鼓励内源营养加工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谷物蛋白、米糠油、生物材料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加强新型专用散粮、成品粮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备的推广应用。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线路优化水平,降低运输周期。开发粮食产业链溯源技术,推广避免成品粮储运管理出现压货临期管理问题,提高供应链减损保障能力,探索粮食物流新商业模式。围绕“科技兴粮”重点工作,聚焦减损重点任务,强化落实。加强粮机使用、农户储粮和加工新技术培训。粮食科研院所、院校等要主动研发节粮减损新技术,积极参与爱粮节粮活动,为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