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一同反对食物浪费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该自律自觉,形成理智的、节约的餐饮消费习惯。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弘扬传统美德、保障粮食安全,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其中要点包括:公务活动用餐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可奖励“光盘行动”消费者;点餐浪费可收厨余垃圾处理费;商家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最高罚1万元;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最高罚5万元;制作发布传播暴饮暴食视频节目,最高罚10万元。(4月29日新华社)
传统意义上,餐饮消费,普遍被认为是个人行为。但随着食物浪费越发严重乃至变得触目惊心,其“负外部性”以及对公共利益的长远伤害,便越发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公共治理系统必须有所行动、积极作为,以立法的形式“反对食品浪费”也就顺理成章了。换言之,反食品浪费法并不仅仅是部鼓励“勤俭节约”的道德法,更是一部着眼于“资源与安全”维度的实体法。这决定了,该法规定了具体权利义务且有对应惩戒支撑。
事实上,梳理整部反食品浪费法,会发现其主要的瞄准对象是商业机构。例如,该法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的有关违法行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实施处罚”。而对于公民个体的餐饮浪费,则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收费标准应当明示”。
总的来说,反食品浪费法还是相当克制和理性的,对公民权利保持了足够的尊重。某些人所担心的“吃不完剩太多就违法,就会被执法部门罚款”的事情,并不会直接发生。但这绝不意味着,个人就可以“自我放飞”“任性妄为”,在全社会一同反对食物浪费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该自律自觉,形成理智的、节约的餐饮消费习惯。在专门法律的推动下,全社会“珍惜食物”蔚然成风,是可以期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