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是指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的官员。谭澄就是元初的一位循吏。在《元史·良吏传》中所记载的十几位循吏中,明人将其放在第一位。
韩愈有一首诗《广宣上人频见过》,背后有段故事相当有趣又发人深省。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这首诗应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广宣与韩愈同在长安。广宣经常奔走于权贵和名人之间,传记资料称他“工诗”,也就是擅长写诗,而且与不少诗人有唱和之作。
崇俭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两千多年前,墨子提出“节用”思想主张,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命题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墨子是一位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时代巨子;墨学是诸子百家中唯一的平民学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今年8月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南宋前期的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因创作出一大批思想、艺术各具特色的作品而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邸报是古代朝廷向外传达朝政文书和政事信息的文抄,主要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法令、官员任免信息等,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报纸”。
明清两代共有262任漕运总督,能担任漕运总督,都是历练多年且最得皇帝信任之人。他们驻扎在淮安,手握数额巨大的漕运经费,权力很大。
在《世说新语》之前,古代典籍的编纂方式大体不外分类式、分卷式和编年式三种。《世说新语》属于分类式的演化。此前的分类式图书往往根据内容需要,或以天文地理为序,或以人文社会为列,与人的精神世界尚无明确系统关联,但其中已经或多或少蕴含了与《世说新语》的分类方式有关的因素。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战争期间,一批优秀记者赶赴前线,他们以笔为旗,不惧死亡,历尽艰辛,让后方的人们及时了解志愿军的战况。前线记者写作的战地通讯与日记,有的已成为新闻史与文学史上的经典,有的成为独具价值的记录,让我们重温这些文字。
1949年4月23日,胜利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心,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就接到时任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的叶剑英发来的专电,请他们务必在国民党的监狱中找到一位名叫谢士炎的人。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城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算起,紫禁城已有600年的历史。
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精髓,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谓价值观建设的支柱力量。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祖孙三代的家学门风传承,就典型地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变迁之迹。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岁月留下了一个个崇俭戒奢的动人故事。本文选取了三位廉官的节俭故事,细细品读,值得沉思。
御史作为“察核官常,参维纲纪”的职官,在古代中国官僚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故一代明君唐太宗“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宪官,是御史的别称,其首要的品行就是刚正。刚正,既给人力量,也给人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光绪七年(1881年),兵部侍郎朱智告老还乡,回到原籍浙江省钱塘县(在今杭州市)。谁能想到,已在朝中宦海浮沉近三十年的朱智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又开启了一段浓墨重彩的人生。
秋登滕王阁,凭栏观望,总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有“神童”之誉,怎奈命途多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王勃创作了大量诗文,尤其以《滕王阁序》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山水的点染,总觉得缺了几分灵气。星城长沙,湘江西岸,一座不高的山,融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于一身,古人认为它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乃南岳衡山之足,故有岳麓之名。
何叔衡(1876—1935年),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7月,他同毛泽东一起作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34年3月20日,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封联名信。当时一批从“白区”来苏区工作的干部,就《红色中华》提出节省运动的号召,向编辑部去信告知他们具体响应号召的办法。
廉村,原名石矶津,位于白云山麓、穆水之畔,是福建省福安市的一个普通自然村落。其实,这个村又有不普通之处,它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既有廉村之名,更有廉村之实。
《易经》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以史为鉴,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历代凡有成就者共同的规律。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俭戒奢的美德。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奢靡之害产生了深刻认识。对于个人而言,奢侈导致败德丧身;对于家族而言,奢侈导致“富不过三代”;对于国家而言,奢侈导致粮食不足、物资缺乏。戒奢崇俭,需要上行下效,从领导者的身教做起。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步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之路。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中国为什么存在贫困,怎样消除贫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长期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
如今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蚊子对人们的困扰已小很多,而在古代,蚊子却着实使人不胜其烦,文人们所写的斥蚊诗,饶有趣味、寓意深长。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朝兴衰,兴盛之世离不开一个“俭”字,衰亡之世莫不在一个“奢”字。历史上,无数先贤严于修身、勤于律己,以俭朴清廉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他们的故事直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启发与裨益。
1937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1938年2月14日,凌其昌随部队从闽东屏南县出发,途经福建浦城县、浙江开化县等地,于3月下旬进入安徽境内,经屯溪到达新四军驻地泾县后再次整编。
“乡约乡礼”一词,首见于北宋中叶,其雏形可追溯至周代。“乡”是周代时设立的行政区域。以齐国的都邑建制为例,王宫之内居住的是大贵族和官吏,城外和郭内的地区统称为“乡”,乡下辖州、党、族、闾、比。每年正月,各级乡官都要召集乡民“读法”(宣读政令),引导乡民尊德向善,“读法”是“乡约”的最初表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本期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重温那段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不仅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激励中华儿女奋起抗战,还以自己的战略谋划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擘画夺取胜利的路线图,更以自己的钢铁意志、模范行动、流血牺牲冲锋在救亡图存最前沿,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电视剧《清平乐》中,有很多宋仁宗朝台谏官对朝中大臣进行纠弹的场景,给观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虽然影视作品多用夸张虚构手法,但这些情节则基本符合史实。历史上,以台谏官为代表的宋朝监察官员以敢于纠弹著称,尤以中前期为甚。宋朝未出现如汉、唐、明朝那样严重的太监干政、外戚专权、藩镇割据等种种弊政,与此有一定关联,《宋史》甚至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论。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二战后,一些国家先后设立战争胜利日和死难者国家纪念日。
我叫王建华,今年82岁了。1958年9月密云水库开工建设,我很荣幸参与其中,成为修建水库的一员。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史记》云:“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不欺”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虽说结果都是“不欺”,但达到“不欺”的方法却各有侧重,其中蕴含的理念颇可玩味。
洪水茫茫,浊浪排空。眼望所及之处,岷江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湍急的水流凶猛地冲毁了沿岸的农舍、桥梁、良田,百姓叫苦不迭。
十八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声称:“齐诺比亚被认为是最美丽的巾帼英雄。”到近代,黎巴嫩作曲家曼苏尔·拉巴尼认定:“齐诺比亚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个要求阿拉伯民族自由权利,在近东反对暴政的女性。”据说,齐诺比亚智勇双全,天赋极高,能说阿拉伯语、埃及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阿拉米克语等多种语言。
我们看看董仲舒是哪里人。《史记?儒林列传》里讲董仲舒是广川人。广川在历史上有个演变过程。最早的时候广川是个国,有我们现在半个省那么大,后来改称广川郡,像地级市一样,再后来是广川县,现在是广川镇。广川镇在河北景县,景县的人认为董仲舒是广川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灾难和经济损失,也使人困惑、焦虑乃至恐惧。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波及范围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人类与流行病长期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在思考疫情防控问题时,除了对付病毒还应超越病毒,探讨其背后存在的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隔离病人还应治理环境,进而思考生态安全的大问题。
江西吉水县城有一座杨万里公园,公园右侧是郁郁葱葱的竹林。虽然处暑将至,南方气温还是居高不下。这竹林为游人提供了一处暑中寻幽的地方,夜晚三五成群的游人在“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环境下乘凉,也追忆起爱竹的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张载,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张载博览群书,对儒、释、道各家著作都有过深入研究,最终回归儒家,创立了关学学派。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张载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王夫之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学术成就,与他精思力践的治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张载的治学之道,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大有裨益。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受有唐一代科举入仕的影响,生平结交干谒权贵公卿,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终其一生几乎没有真正踏上仕途。和同时代许多仕宦诗人相比,他的仕进之路显得尤为坎坷。孟浩然仕进研究中有些问题历代争讼不绝,多无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就两个重要的小问题粗陈鄙见,求教方家。
说起宋慈这个名字,大家想到的是“大宋提刑官”,是他集萃前人成果和常年断狱经验所著的《洗冤录》,宋慈因此被尊为法医学鼻祖,声誉驰名海外。其实宋慈首先是一位能吏,他文武兼备,决事刚果,数次从军平乱,又“以民命为重”,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任职,在其二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曾多次在江西任官,与赣鄱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孔尚任(1648—1718)所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事实上其主题又绝非如此简单。《桃花扇》具有爱情、历史、节义三重主题,其中又包含主与辅的关系。
在陈云纪念馆里,有一只跟随了陈云60多年的旧皮箱。这是一只棕色皮箱,长80厘米,宽40厘米。棕色的牛皮面,内衬的白布早已发黄破损,里边的两根皮扣带也早已不能使用。箱体表面的牛皮已经起毛磨破,有的地方因脏旧颜色变深了,有的地方因磨薄颜色变浅了,有的地方露出了里衬的黄色硬纸板。陈云一直把它摆放在卧室衣柜顶上,每次外出工作、视察时,总是提着这只皮箱。
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夜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
东汉郭伋是汉武帝时的游侠郭解的后代,他年少而有志行,被大司空府征辟,先后担任过渔阳都尉、上谷大尹等职,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又奉命出任并州牧。
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太常寺已做了十年小吏的张联桂被选授广西庆远府理苗县同知。其时,张联桂总结自己在京十余年的官场生活,作诗《自嘲》一首,感慨道“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诗囊”,这句诗成为了他一生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乘风破浪”当属这个夏天的热词之一,它营造出的一种光明浪漫的英雄主义氛围,令人难忘。
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
周恩来修身齐家,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高山仰止。他的领袖风范、博大情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让他的同事、友人为之赞叹,也让他的对手和敌人为之折服。家书不说谎,滴水见太阳。且让我们透过部分家书信函,从另一个侧面看看周恩来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境界。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76年前的夏天,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在敌人的经济、军事封锁下,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在重重困难中诞生。
提起莎草纸,我们会想起古埃及。反过来,提起古埃及,率先被想起的有金字塔、纪念碑和木乃伊。在我们的常识里,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法老的宝藏》一书则介绍了一种诞生于石器时代末期,地位却被大大低估的纸张——莎草纸。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从词源上说,莎草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纸”,后者专指浆纸。而莎草纸被视作一种天然的书写材料。
夏天热得要命,“寒暑表上的水银好像一个勤勉学生的争分数,只想弄到fullmark,或竟超出其上”(丰子恺),“房间里,是火炉;椅子,烫的,床上,烫的,墙壁、门、什么地方,都是烫的:没有地方可以安身,没有地方可以钻”(许杰)。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词句,自信满满,豪气冲天。这并非苏太守的酒后狂言。他一生与山林风月为友,诗文书画做伴,却并非文弱书生。他专心学过射箭,并且能射善射,堪称神射手。
铁一般的纪律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从早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霓虹灯下的哨兵”拒腐蚀永不沾,再到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确立为强军之基,人民军队93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官兵对纪律自觉遵守、薪火相传的历程。“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一起通过一组文物故事,感悟人民军队铁的纪律。
中国监察制度历史悠久。从秦朝开始,我国确立监察御史制度,经过两千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和司法的监察体系。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在监察形式、监察内容上多有创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监察文化。下列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就都曾和监察有关。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宋末元初著名画家钱选的一幅传世之作《时苗留犊图》。虽历经千年,但画面里刻画的人物今天看来依然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巅峰之作。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为官40多年,位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毕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为“文忠”。欧阳修一生著述颇多,他的《文忠集》中致子侄的两封家书亦流传久远。
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中一段重要的战事。1946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先后在四平进行了四次浴血鏖战,人民军队以伤亡四万余人的代价取得最后胜利。
在洪泽湖畔“第一山”上,有一处摩崖石刻,刻写的内容是一首《玻璃泉》诗:“停车一憩白云深,为爱清泉似我心。到晚只宜观皓月,傍岩淮水绿沉沉。”据说这首诗是清代名臣张鹏翮为治河往来黄淮间,在“第一山”小憩酌饮玻璃泉水时留下的纪念。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到底是并世无两的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仅用寥寥数语,便挥毫出一幅壮丽的画卷。此句中的彭蠡是何处?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虽然此后鄱阳湖之名也已传扬四海,但古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之作,仍喜欢以彭蠡、彭泽为题。至于彭蠡二字,亦有人以“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来解释。
历史上不仅有盗泉、贪泉,还有一处廉泉。廉泉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又称廉水、廉津,是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个古代名称。按说,这不过是一处地域性的水名,却为何能够登上二十四史,甚而成为一条成语,为后人运用?想来,这其中正表现了一种与“贪泉”的对比,一种对于清廉忍让的执政品格的倡导……
在咏物诗中,天地万物,皆有性情,诗人在细致描摹时,更会托物寄怀,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悟,偶尔读到两首咏物诗,分别是《六月咏蝇》与《观蚁》,放到一起品鉴,再结合诗人生平,觉得意味深长。
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之作,《儒林外史》素以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著称于世,“范进中举”等经典情节已脍炙人口。不仅如此,作者吴敬梓以“颇涉大江南北风俗事故,又所记大抵日用常情,无虚无缥缈之谈”的现实主义视角,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画,使《儒林外史》蕴含了深厚的史学研究价值。
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儒商,徽商不仅在经营过程中,大都能按“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而且在社会遭到重大灾难时,也能做到乐善好施、赈灾济困、扶危救难。
“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美好的品德,需要一生来修养、来维持,殊为不易,却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败坏。西汉名吏赵广汉半生公正廉洁,却晚节不保,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令世人唏嘘。
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合称,这早已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但是如果要问,四大名著之称是谁从何时叫起的,恐怕就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了。
有这样一位古代监察官,他敢于谏言,针砭时弊;他忠诚无悔,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不惧牺牲。他就是有着“明末文天祥”之称的左懋第。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嵩山是那座有少林寺的嵩山。我也不例外。少林功夫了不起,在中国佛教史上,少林寺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是禅宗的发源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从西天来到东土,在少林寺中,达摩面壁九年,收慧可为徒,将禅宗传了下去。
古人对于“小”有着极为清醒与智慧的认识,认为“小”是“大”的起源,祸患常由轻微细小处引发,如果任由小事逐步发展成大事,事态往往就会变得棘手以至难以挽回。《淮南子》云:“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不只是文学意义上的一个诗歌流派,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现实意义上的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他的田园诗存在着三重境界:现实人生的生存境界、诗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诗歌艺术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