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
“党大还是法大”没有任何宪制基础和宪法依据。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法治权威,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确认了党是继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同时,宪法规定了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宪法的这些规定,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为党与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宪制基础,开创了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两党制和多党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党与法的关系。因此,党与法在宪法依据上是高度统一的。
“党大还是法大”是对党与法关系的误读和误导。党在本质上是政治组织;法在本质上是行为规则。二者属性不同,不能进行类比。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一个显著标志,由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并代表特定阶层或阶级治理国家,而宪法法律是执政党将执政价值理念融入治理的一整套规范、规则和原则。“党大还是法大”这个命题,就是拿执政党和体现执政理念的法律进行比较,换言之,就是在拿使用工具的组织或人与工具本身进行比较,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二者根本不同质。“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在本质上,法律与政治同样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以法律形式维护和实现利益、表达和贯彻统治意志、维护统治地位。现代国家的法治总是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政治是法治的依托,没有脱离国家政治的法治;法治是政治的保障,没有脱离宪法法律的政治。法律是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关系的规范化表达,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引起法律的与时俱进,需要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马克思指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法律的苍穹不是独立的,它建立在政治的柱石之上,没有政治,法律的天空随时可能坍塌。
当然,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公权力违法现象,这也是出现“党大还是法大”这个命题的原因之一。当公权力违法时,会损害公信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
在秉公执法、秉公用权方面也有好的典型。习近平总书记举例指出,海南省东方市天安乡派出所原所长吴春忠同志不徇私情,亲手将涉嫌违法犯罪的多年好友抓捕归案,并告诉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人情大不过法律。公安机关如果不能秉公执法,还怎么取信于民”他对前来为亲戚说情的领导干部说:“我要是放过他,就是说假话、办假案。你身为领导,怎么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是好样的!中国古代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都推崇他们为“青天”。
02
“权大还是法大”是个真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强调,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就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我们有些事情要提交党委把握,但这种把握不是私情插手,不是包庇性的插手,而是一种政治性、程序性、职责性的把握。这个界线一定要划分清楚。"准地说,这条界线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同时,我们要看到,有的人之所以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因为它反映了实际存在的一些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决策不讲程序,办事不依法依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群众对法治的信心,使人产生“权比法大”“党比法大”的感受。由于现实中存在的这些不能正确处理权与法关系而产生的违法现象,使一些人把权与法的关系误解为党与法的关系,把一些人违法乱纪产生的“权比法大”的现象误解为“党比法大”的假象。
如果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对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
本文节选自“问道·强国之路”丛书之
《建设法治强国》。
“问道·强国之路”丛书
《建设法治强国》
一
中国青年出版社
易赛键/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围绕为何要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为了谁、依靠谁、保障谁,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领导等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作了全面深入阐释。本书集政治性、专业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引导广大读者做法治中国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作者简介】
易赛键,江西宜春人,求是杂志社副编审。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求是网、宣传联络部等从事过编辑记者和经营管理工作。曾在湖北枣阳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参加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挂职重庆旅游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独著《香港司法终审权研究》,编著《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重塑城乡关系》获中组部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