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并且逐步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策略。如何不断巩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成绩,为未来食品安全进一步保驾护航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本文从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概述出发,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主要成效,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主要建议,尤其提出要发挥好独特的“政治优势”、建立严谨的“法治思维”、打造发展的“标准地图”、树立实践的“执行能力”、锻造管理的“监督体系”、沉淀长期的“安全文化”,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时期、食品安全、标准、法律、监督、管理模式
一、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概述
2012年十八大以来到2022年二十大召开后这近十年的新时期,食品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国特色也是特别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201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是新时期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食品安全战略”第一次正式进入党中央全会文件,并由此科学、全面地展开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改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正是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基本定位这一大逻辑。这个时期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是新时期食品安全管理的标志性事情。
2017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总书记特别强调,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是底线要求。安全农产品和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但归根到底是产出来的,要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监管体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十九大以来,形成了自上而下,由国家食品安全法律、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及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这一时期,还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更在于严格执法监督,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2022年底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以及社会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监督食品安全的重要补充,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弥补行政监督的不足和滞后。
总而言之,十八大以来新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和体制变迁,由最初仅限事后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管理,逐步转向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从“粮食安全,解决温饱”,到“粮食安全,解决温饱,逐步保障食品安全”,再到“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从更多侧重消费环节,到侧重生产、加工环节,再到侧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与消费一体化的监管模式,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和内容也不断得到完善。因此总结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进一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主要成就
在食品安全的政治属性方面取得了高度一致。十八大以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个场合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这些重要论述,从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突出强调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我们要始终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警醒,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担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让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在食品安全的民生属性形成了广泛认可。新时期,针对中国特色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这些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质朴的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始终从增进民生福祉、解决群众关切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心担心的突出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一日三餐,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诉求,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同时,食品产业还带动上下游巨大数量的就业,承载了千万家庭的基本生计,这个产业的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吸纳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食品安全的市场经济属性体现了明显实效。食品作为特殊商品,既具有公共安全属性,又要遵循一般市场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指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要始终从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生产经营者保障食品安全的内生动力,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尚德守法的行业风尚,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总之,十八大以来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策略成绩斐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差距,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做得更好。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有不合理地方,还有监管不到位的时候,还有执法不严格场景,部门之间仍然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明,导致存在监管的空白和漏洞。食品安全的标准还有不统一、不科学环节,有关食品安全性的评价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还有不规范、不统一领域,导致消费者有时无所适从,一些局部的黑天鹅食品安全事件还是让大家颇为担心。仍然缺乏特别有效的机制规范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质量、重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不明确、不严格,对违法企业和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等等。
三、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的主要建议
笔者通过对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的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研究理解、成果挑战分析,提出以下未来进一步做好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的主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发挥特色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明显标志就是党的领导。2012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上升为国家政治重大战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是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是其他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总书记特别提出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又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定位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政治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有效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制度保障。
新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好运用好这一政治优势,特别要在深化“党政同责”上持续发力。唯其如此,中办、国办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提出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实施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责任包保工作机制,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直接包保食品企业,直接对食品安全状况负责。这是新时期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党的领导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直接体现,是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总抓手。我们要在政治制度执行上狠下功夫,确保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真正落地见效。
总之,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体现出明显的政治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同责,实现包保责任制,达到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最终目的。
(二)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建立严谨的“法治思维”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打造发展的“标准地图”
(四)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树立实践的“执行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锻造管理的“监督体系”
完善高水平监督体系是落地食品安全又一重要法宝。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突出体现了最严格的监管监督要求。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秉持监督体系严字当头的理念,从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长远目标考虑,保持法律的严格督办执行。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和标准,严格落实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基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还有就是促进全民守法。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解读,在全社会营造尚德守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食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广大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在监管方面还有不断改进的空间。比如一、二、三产业环节监督检测还有完善空间。像餐饮环节,市场抽查食材原料或者半成品原料,原则上就不应该视同餐饮加工产品,而应该作为农产品,适用《农产品质量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想当然地适用了《产品质量法》,使得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产生混淆。其实,这种误操作比较容易避免,只要具备完善的进货记录、检测凭证、证据溯源等等,而餐饮环节没有主观意愿人为操作,这种食材原料或者半成品原料就是供应商责任主体,执法依据是《农产品质量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企业可以很好地使用PDCA、管理评审等检讨工具,提高水平。为此,企业在制定战略、加大执行同时,可以探讨建立类似“三不三查”制度,即不发通知、不按路线、不听汇报,飞行检查、联合检查、在线检查。2023年上半年,案例头部企业广州酒家结合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按照规范要求,狠抓了“三不三查”制度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的建立、完善和实施,加大了食品生产现场的检讨监督力度。到2023年底,企业领导带领业务部门、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到企业检查100余次,发现问题200余项;企业自身检查1000余次,发现安全隐患500余条。加强了食品安全建设,锻造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检讨意识,为业务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六)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沉淀长期的“安全文化”
管理在于管事,管事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价值,管价值在于管文化。要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广泛推动食品安全文化建设。
如何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呢?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注重以食品安全文化凝聚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涵养诚实守信文化。食品行业是典型的良心行业。“食”字下面是一个“良”,人无良心不为食,食品安全是个良心活。要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信用承诺、守信核查、失信惩戒、信用修复闭环,大力宣传诚信理念,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诚信氛围。还有就是坚持科学理性思维。食品安全具有鲜明的公共安全属性,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大局,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理性去认识和看待。对食品安全要进行客观准确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对于散播不实信息、故意造谣传谣的,要坚决依法惩处。再有就是培育人人参与意识。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舆论参与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
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企业更要有食品安全文化的长期主义管理做法,形成卓越的“安全文化”,确保食品安全。行业头部案例企业广州酒家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行“三个一”考核文化:一个责任状、一堆扣分项、一本表扬账。一个责任状就是年初与各个分子公司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一堆扣分项就是平时食品安全“三不三查”发现隐患就扣分。一本表扬账就是看到好的做法和亮点即刻表扬。“五关数字化管理做法”提高执行能力的规定就是在检查过程中发掘成长的。2023年上半年,主要是对企业属下20家企业进行了考评,考评率达100%,考评平均成绩为98分,达标单位为100%。“三个一”考核中,责任状责任重大,企业责任状考核就准备按照新食品安全法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和职责、法律法规执行与制度规程、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事故管理等等。未来按照以上主要内容展开责任落地,组织管理考评,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几年来,单位和个人先后获得了多种食品安全奖励。比如广州市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等等。食品安全平稳顺畅,食品安全考核文化也有了扎实成果。
(作者:潘建国,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方嘉沁,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