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人民网访谈节目。国有企业在保障国计民生、促进改革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成绩突出,为集中展示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成果,国信办、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主办“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活动,邀请网络名人、网络媒体走进国企,了解国企。
在3月9日-13日,“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活动第二站“一粒米的前世今生”走进了中化集团、中储粮、中粮集团,网络名人与网络媒体一起“直播”粮食育种、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消费等各环节,揭秘“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今天在我们演播室非常高兴邀请到四位嘉宾一起来和网友揭秘。我们来认识一下,国资委新闻中心网络处副处长李红茹。
李红茹: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调查记者、大爱清尘公益基金发起人王克勤老师。
王克勤: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主编李晓梅。
李晓梅: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新闻官员许楠。
许楠:网友朋友大家下午好。
感受粮食生命图景感知央企创新奉献
主持人:欢迎四位嘉宾。我们都说小小一粒米,我们今天在现场也看到了一袋米,可能我们都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对于我们来说体现了我们对于粮食的尊重和爱惜。通过这次活动,四位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和你们以前参加这个活动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请李处长谈一谈。
李红茹:参加这次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可以用六个字、三个词来概括。就是认知、体验、传播。从我个人来说,我自己从小在城市长大,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也了解到粮食从育种、种植、生产、加工、储存等整个系列的过程当中是怎样的。作为国资委新闻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骄傲。就是在整个这个环节当中,也有很多中央企业的员工在默默奉献,在积极创新,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我们组织这场活动,也是基于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连续12年聚焦服务三农和保障粮食安全。前不久,国务院又下发了一个文件,就是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就是明确提出了要保障从农田到餐桌这样的食品安全的要求。我们通过组织这次活动也是希望能够让大家感知到中央企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致富方面有哪些做法,也希望能把这些做法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央企业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主持人:王老师看完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克勤:我这几年在中国各地跑的地方不少,也见过很多南方的水稻生产的稻田和种水稻的农民。但是,对水稻的整个全流程确实还不是很了解。当然,我本身是北方人,是种小麦出身的,对小麦的整个流程比较了解。这次等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了解到了小麦或者一粒米,从它的育种和它的生产,到它的储存,到它的加工,到它的成品,整个的流程,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知。这是我最大的体验。
主持人:李主编的感受。
许楠:我觉得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特别独特的感受。主办方—中国网信办和国务院国资委的安排非常精心、精巧。通过三个不同的点,让我们感受到或者说他们勾勒出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粮食生命的图景。从如何培养稻米,到怎样去储存、储藏,再到如何加工生产,变成盘中餐。这样的每一个点上,我觉得我的参与,对我自己来说都很有启发。不但是对于稻米的生长过程和食用价值以及它的意义的认识,还能够体会到粮食本身具有的这种神圣性。
大家都知道,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的条件,而大自然又是给予了人类去培育粮食的条件。我自己感悟这种关系很有意思,就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又养育了自己。所以,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去认识粮食的这种生长过程,以及它怎样变成喂养我们人类的餐食。我们认识它的过程就是去尊重它、去珍惜它,不仅是珍惜大自然,更珍惜我们人类生命本身。这是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这次活动的主题非常浪漫,但是也是很现实的,就是“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我觉得,给予和延长一粒米的生命的是需要它的人。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在整个的这个过程当中,我能够感受到,从怎样去生产出稻米,到把它储藏,然后再变成盘中餐,有无数的人在默默奉献和踏实地工作着。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粮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需求,是一种生存的需求,而上升到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爱也好,或者是对它的尊崇。他们的这种感受让我非常感动。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粮食产量是从30年前的3亿多吨增加到现在的6亿多吨,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的成就。很多国家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都很难。但是,我们一直在说两个数据,一个就是中国用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全球减贫史的一个奇迹。这里当然是有政府出台政策的智慧性,当然,还有就是农业从业人员的共同的努力,包括对这种新技术的掌握,对粮食的尊重,对确保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说到粮食安全,我觉得这是我们粮农组织的使命所在,就是要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获取到有营养的粮食,以保证他的高质量的、高品质的生活。粮食安全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它具备有多种的实际表现形式。1996年,召开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为粮食安全确定了四大维度,这四大维度就是可供量、获取、稳定性和利用。在整个的行程当中我一直在思考这四个维度,也在对照这四个维度。我觉得,这次的行程让我找到了中国实现了粮食安全的答案在哪里,也看到这个世界特别特别有希望的一面。
最难忘的场景:那些可亲可敬的育种人
王克勤:我们在说粮食,尤其这次是“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我们仅仅看到餐桌里和碗里面的大米,但是更应该知道大米的前身是什么,是水稻。我是从中粮仙桃的米加工厂一个收藏车间,我看到那儿堆着好多的稻谷,我就过去悄悄拿了一点。
主持人:可能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没有见过这种稻子的,就是长在穗上面的。
王克勤:是。我们平时大部分的人在城市里生活,每餐吃大米,白花花的大米,甚至经常造成浪费,但是不知道这样一粒大米源于这个稻田里的精心细致的育种、耕种,包括到储存、加工的全过程。我们这次等于对整个全过程有了一个仔细的了解和认知。所以,觉得每一粒米来之不易。
主持人: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一粒米的前世。
王克勤:今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
主持人:这个可以用来煮饭了,可以吃了。
李红茹:我觉得说前世可以再往前走,刚才说这次行程当中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一个环节。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是在三亚,中化集团下面中种公司的一个育种试验田里面,当时海南的气温有30度左右,那一片水稻田几乎晃的人睁不开眼睛,在那样大太阳底下,在一片水稻田里,大家都看到了,零零散散站了有十几个人,他们肤色黝黑,戴着草帽,远远看上去和农民是一样的,但是到了现场我们才知道,他们都是一流的育种专家,其中有很多都是博士,而且不乏海归博士、博士后,他们在三亚育种基地里面,白天就真的像农民一样,他们要下田去工作,晚上回到宿舍,他们宿舍大概两三个人一个房间,每人一张床,一张公用的桌子,晚上回去之后再用电脑来工作。刚才大家也都说了,我们国家粮食始终在增产。现在水稻亩产已经达到450公斤,这样的一个成果,我觉得从源头上来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培育出了特别多的好的种子,也是这些育种专家在当中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我觉得这是给我感受比较深的一个地方。
我到了武汉之后,看到了一个海归博士,叫周发松,他是绕着地球走过一圈的人,在国外待了十几年,到最后他选择留在了国内去开发一个新品种叫“绿色超级稻”。当时我写了一篇“你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小的时候,可能我也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那时候真觉得科学家是特别遥远的,后来做农业节目,和袁隆平,李登海、李振声这些小麦院士打交道,才发现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其实他和我们一样,看不出来有多高超的智慧和能力,但是他们源于一种执着和热爱。同时他也很幽默,当时我们在现场,很疲倦了,因为一天一个城市,从三亚到武汉,我们还要写稿子,那个时候发现这样一个周博士,他蛮风趣的,他可以用最先进的手段手绘动画,用一个金刚葫芦娃的故事给我们讲水稻是这样一个历史,好象我们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有1800年还是一亿八千万年。当时他有讲到种植水稻,从远古,他讲的这个让我们还是印象蛮深刻,而且非常喜欢他,是一个很亲切的博士。这些都是我特别难忘的。
主持人:在育种的过程当中,那些科学家们也是让我们非常难忘的,他们可能不仅仅是我们想象当中比较单调,或者只知道研究水稻的人。
李晓梅:他们天天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他们一样有自己的家庭,有兴趣、有热爱,高效率地去工作。
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比较平衡
主持人:我知道你们四位是四个城市都去了,在这四个城市当中参观了试验田、育种实验室,和专家交流。我们现在比如我去超市买大米的时候,我会看它介绍的是东北大米,或者是哪哪的大米,可能我印象当中东北大米在我心里比较好吃,比较香。我不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的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是不是一种非常平衡的状态?还是说只是因为东北的水好或者天气好,才会生长出比较好的粮食出来。现状是什么样的?
李晓梅: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不够专业,但还是比较平衡的。东北有它的粳(gēng)稻。说到这个“粳”,其实我应该读“jīng”,育种专家说在南方读“gēng”是符合历史规律,南方种的是籼稻,本身在品种上是不太一样。到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平衡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超市里选择一些。
主持人:我国南北都可以生产出优良的水稻。
李红茹:据我了解到的一个数据,也是这次行程当中得到的一个数据,现在中种公司,在全国已经布局了18个全功能的叫做育种实验基地和超过500个筛选的网点。常规育种基地和筛选测试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主要的农业生态区了,我们这次主要活动是讲“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主要光是说的水稻,水稻也是我们了解到的一组数据,现在水稻作为我们国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应该是占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是总产量达到了二分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它的产区,从东北,大家都知道的,东北的产区,到南方,甚至到西北,像宁夏也是很好的水稻的产区。
应把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意识放在首位
主持人:王老师,刚才许楠老师说您经历过遭受饥饿冲击的岁月,能不能从您自己的经历说起。
主持人:现在还喜欢吃吗?
王克勤:喜欢吃,我们是吃土豆长大的。
许楠:王老师是从比较贫穷的年代过来的,他对于饥饿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而对于我们这一批人来说,可能我们对饥饿,尤其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小学生、中学生,他们可能对饥饿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像王老师这么有切肤之痛的。那顶多是一顿饭没有吃或者暂时的饥饿感。这种饥饿感实际上和长期缺乏粮食、长期饥饿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经常在说饥饿就是你要珍惜粮食,因为还有很多人在忍受饥饿,可是仅仅教科书式的说教是不足以让孩子们都意识到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这次“一粒米的前世今生”这个活动特别特别好,我自己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不仅是我们这些人能够去了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它和我们人类所产生的这种微妙的重大的意义的关系。我觉得,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应该为我们的这个大自然、为我们人类的更美好的繁衍,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决然不是浪费,当然我们也不是培养这种饥饿感。
主持人:晓梅老师长期和这些农业专家或者在基层采访的时候,会对浪费现象也是深有感触。您觉得,怎么杜绝浪费?有什么想法?
粮食安全要依靠科技支撑
主持人:我们其实发现,可能一部分的粮食在浪费,但是我国粮食进口却在不断增加。我这里有一个数据,2014年我们的粮食仍然面临双高的局面。国家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但是粮食进口总量也再创新高。请教一下李处,这种现象您怎么看?是不是中国像某些人担心的,我们是不是到了粮食要到国外进口,没有粮食吃的局面了?
李红茹:据我了解,我们国家2013年就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战略,是这样说的,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实际上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这是一个现实。虽然您刚才也提到了我国的粮食已经实现了连续十一连增的好的成绩,但是,这个增速是在逐渐放缓的。可能确实还是有一些粮食需要进口,但是怎么样能保证这个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面,确保口粮缺点安全。我们这一路上也看到了,最主要的是粮食从种子开始,它的育种到种植,各个环节,我们去运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能够再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产量,这可能是需要我们下一步做的。科技支撑,这很关键。
粮食安全需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李晓梅:首先就是从育种上要考虑到很安全,要选择一个产量高,同时,是老百姓所需求,健康消费的种子,也是优良的种子,推荐给农民去种植。我们种植好种子的时候,还要有好的阳光、好的空气,种植下来,才能保证优良的种子有优良的作物生产出来。同时我们在储藏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高科技,储存起来,要有低温储存,要带气储存,要有各种高科技手段,确保它在储存的过程中不会变质,不霉变。最后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流通环节要注重一些品牌。
现在有一些特别有品牌的,尤其我们这次感受了中粮的米业,因为这次参与了这样一个活动,它的基地,它种植了什么种子,它在流通环节,它自己也会去检测,就是请第三方机构去检测,自己也有检测的结果。把这个结果告诉老百姓,什么是透明的东西,大家就知道了,转基因,了解它是一个高科技,科技就要是科学的手段运用好,而不是避而不谈。
主持人:我知道你们去了中储粮荆门直属库,对于粮食收购出入库的科技手段工作人员会向我们做一些介绍。刚刚晓梅老师谈了如何用科技手段保持粮食不霉变。在粮食收储环节新技术运用方面如何防止虫子什么的,有没有哪位老师跟我们有兴趣聊一聊。
王克勤:我补充一下关于刚才说的粮食安全问题。我想到粮食安全一个是大安全,一个是中安全。大安全实际上是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国人会不会饿肚子的问题,涉及到粮食的数量问题。中安全涉及到的是粮食的质量问题,粮食在整个从培育到储存,到生产、加工,上到老百姓的餐桌,有没有问题,会不会让人吃出问题来。一个是要保证在这个国家里,不要有人因为吃不饱肚子,饿肚子,再出现历史上的因为没粮食吃而导致饿死人的恶性的事件发生,实际上粮食安全,首当其冲指的是这个问题,粮食的安全实际上是国家之根本,让每一个人都得有饭吃。粮食在这里讲是国家之本,是人们的生活之本。无粮,不仅仅是国家的问题,有一句俗话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就是必须得有饭吃,每一个人都得有饭吃,这是指有粮吃。第二,就是要有安全的饭吃。讲的大安全、中安全。这两个很核心的问题。因此提高产量,一是提高产量,二是减少浪费,以保证让每个人有饭吃。
减少浪费,实际上前面有这个概念,我觉得,你提出说是对于减少浪费这方面有些什么意见,我倒是有两个方面的意见。第一,确实需要加强宣传。说实在话,大概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粮食产量在不断提高,人们都觉得,好象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居安思危,当我们吃饱肚子的时候还要考虑连续出现几个欠收年怎么办,国库能否保证我们在连续出现欠收三年或者四年的时候每一个国人有饭吃。所以警钟长鸣。因此一定要加强关于饥饿问题,和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以及吃不饱饭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实的不断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没有粮食,就涉及到攸关每一个人的生死。同时让大家知道,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当思一粒一粟来之不易,当大家知道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的时候就应该节约,而不是浪费。这是做宣传,我觉得这两个层面必须要做。
第二,在粮食这方面,我们国家有粮食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能力,强化这方面的力度,不能造成大规模的粮食浪费,而没有任何的惩处。这样一来,大家把粮食不当一回事,国之根本就会动摇。
许楠:我觉得王老师说得非常非常好,我很感动。因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抗击全球饥饿,要让世界上饥饿的人口化为零,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能有这样一天。这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去努力的。并不是说我们有粮食了,或者说我们天天能吃饱饭我们就不居安思危了,我觉得有一个观念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问题、生活方式问题。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你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是你选择和这个世界怎么相处的态度,这个教育我觉得应该深入到家庭当中,深入到我们学校当中去,要让孩子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尊重粮食,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我自己的生命。
主持人:就像许楠老师表达着,她可能眼睛都会有一点湿润的感觉。其实我们对于粮食的热爱,就是衣食父母那种感觉。今天通过四位嘉宾的感受,也会让我们所有在看我们这个节目的人,也会有从身边每一粒粮食做起,珍惜自己身边每一粒粮食,珍惜这个劳动成果。
李红茹:正如您刚才所说,这个活动的主题叫做“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我们最初策划这样一个活动的初衷就是因为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他们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我们就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就是集中报道国有企业在服务民生、科技创新,包括转型升级方面的一些新举措、新做法,能够全面地展现我们国有企业的形象。接下来我们可能还会聚焦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比如说能源、交通、通信这样的一些领域,还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主持人:会不会邀请到我们的一些网友作为我们的特殊嘉宾将来有机会能参与到这样的一系列的活动当中?
李红茹:当然,我们非常期待能有网友和我们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