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方法:选取4所北京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和称重法,对2023年10-12月的食堂食物浪费情况进行调研,涉及学生基本信息、食物消费和浪费意识等方面。
浪费情况:北京高校食堂人均每餐食物剩余重量为94.76g,可食用部分浪费量达74.83g,蔬菜、主食和肉类是浪费的主要食物种类。不同群体在食物浪费上存在差异,如女生浪费量高于男生,高学历学生浪费量相对较低,体重过轻个体整体食物浪费量高,城市家庭学生浪费量多于农村家庭,月生活费高的学生浪费量更多,农林类高校食物浪费量相对较低,历史学专业学生浪费量较高,自助餐模式可减少浪费等。
碳足迹特征:人均食物浪费产生的碳足迹约为387克,肉类碳足迹占比最高,不同类型高校人均每餐碳足迹差异较大。北京高校每年因食物浪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万吨,占中国食物供应链中因损失和浪费所致碳排放总量的0.04%。
转型策略
食堂管理优化
采购环节:部分食堂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采购流程,注重食材品质和安全性,选择优质净料,减少浪费。
加工制作环节:部分高校根据实际需求烹饪,利用边角料制作菜品,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提供称重自助餐,在打饭环节增强学生节约意识,与学校绿化中心合作处理厨余垃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餐品供应环节:多样化餐品类型和份量控制,提供膳食营养信息,提升菜品口感,通过宣传教育、与学生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节约意识。
干预措施有效
信息干预:发放量化食物浪费后果的宣传卡片,提高学生对食物浪费的认知,但不同信息维度的干预效果差异不明显。
承诺机制:叠加承诺能显著增强信息干预效果,促使学生减少食物浪费。
自助用餐:有助于减少食堂浪费,选择自助用餐的学生食物浪费发生率更低,每次浪费量也更少。
政策与建议
政策对比:国内外出台了多项减少食物浪费的政策法规,发达国家政策亮点包括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专门法律、推行食物捐赠和废弃物治理等,我国政策明确了各环节节粮减损政策及各方责任义务。
具体建议
学生层面:加强宣传教育,将食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节约意识。
食堂运营层面:按需供应,优化菜单设计,提供多样化分量选择,减少食物浪费。
技术创新层面:引入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系统,探索剩余食物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层面:设立量化目标与考核机制,将节约粮食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责任层面: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公益行动,将食物浪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