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于2021年4月29日公布施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3年4月28日,值此《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两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食品安全报社联合主办的《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两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来自立法机关、监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和专业人士共同围绕《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与法律适用、法治完善与实务实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在致辞中表示,《反食品浪费法》是一部体现法治德治并举、法律政策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等理念,凝聚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标志性立法,确立了反食品浪费的法律规范体系,为依法治理餐桌浪费等问题提供了法律工具箱。该法律的颁布实施,推动了对食品浪费行为的监管,促进了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深入研究阐释、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充分利用多元化的食品消费场景开展《反食品浪费法》宣传教育,建立食育与普法融合机制,倡导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总编辑李涛在致辞中表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和推行食品节约、反对并惩戒食品浪费,既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基础,更是绿色低碳、文明生活的应有之义。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媒体,在全社会营造了尚俭崇信的文化氛围,多方面开展食育工作,打造反食品浪费舆论新高地。期待各行各业共同推动建立健全制止餐饮浪费、绿色、节约、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主旨演讲环节,领导专家深入解读《反食品浪费法》立法和实施情况,《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两年以来,加强了对食品浪费行为的监管,明确了多个主体在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减损的理念,从源头上减少食品浪费,促进了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围绕“发挥需求侧改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的主题,通过介绍中国食物需求侧现状,分析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物浪费行为,揭示食物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据此提出了实施消费税和营养干预计划,推动膳食结构合理转变;减少食物浪费,提升粮食有效利用率;重视科技创新,提升粮食减损技术的支撑能力;完善食物消费、浪费统计工作,准确全面反映生产消费情况等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开展《反食品浪费法》两周年主题调研活动,旨在调查当前高校学生对于《反食品浪费法》的基本认知情况、餐饮环节中的食品浪费情况以及临期食品消费情况,并分析影响食品浪费的因素。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积极倡导高校学生养成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推动高校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构建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研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院办公室主任路磊主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爱科围绕“提高粮油资源饲料利用效率”的主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了提升粮油饲料利用效率对反食品浪费的重大意义。我国目前粮油消耗过大,部分粮油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缺口还需依赖进口,需要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加强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餐余垃圾回收利用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变废为宝,提升废弃物利用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主任、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主任胡锦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反食品浪费法》首先要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中国安全问题中的重大课题,反对食品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反食品浪费法》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措施开展,与会各位领导专家和专业人士对于如何贯彻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也为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课题选择和研究思路。
食品浪费并不仅是粮食本身的浪费,也意味着生产食品过程中投入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他公共能源的巨大损耗。《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有利于文明、绿色消费理念的深入贯彻,促进各项有利于节约粮食的法律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全面提升资源节约和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