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好大米“苏米”有统一标准了省域公用品牌“苏米”团体标准发布,确保每一粒“苏米”都清香可口、安全营养
今年10月16日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江苏省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发布省域公用品牌“苏米”标准,将通过强化全产业链控制,进一步提升“苏米”品质,让江苏好大米飘香全国。
目标意义
让百姓吃上
“放心、好吃、营养”的大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当前,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不足。江苏自去年底启动“苏米”品牌创建工作,就是要通过推动优质品牌整合,发挥质量标准的引领作用,促进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和大米产业提质增效。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省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苏米”省域公用品牌。这项工作是江苏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建设粮食产业强省的重要抓手,被列入省政府2018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
江苏打造“苏米”公用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让老百姓吃上“放心、好吃、营养”的大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江苏省粮食行业协会组织编制了适合江苏实际的“苏米”团体标准,包括苏米稻谷种植技术规程、苏米加工技术规范、苏米原料稻谷、苏米成品大米等部分。通过抓好标准体系建设,统一产品标准,强化品质指标、安全指数、营养成分和过程控制。
“苏米”团体标准的发布,对提升我省大米产业产品质量,规范大米企业管理水平,发挥粮食产业品牌规模优势,促进粮食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建设粮食产业强省具有重要作用。
编制原则
以先进科学实用的标准
规范“苏米”生产
2.全产业链控制原则。稻谷种植环境以及种植、收储、加工、流通的技术把控,是实现优质稻米产品供给的基础和关键。与目前外省制定的省域公用品牌大米标准仅局限于产品标准的范畴不同,“苏米”品牌标准通过把握稻米生产加工质量控制共性特点,规范苏米生产加工质量过程控制,以质量信息追溯要求约束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环节,形成质量控制环环相扣、上下游相互制约的体系,以实现全产业链控制。
4.优质品牌原则。标准着眼于通过“苏米”标准的推广实施,进一步提高江苏大米产品质量,扩大“苏米”影响力,打造“苏米”品牌,促进江苏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个标准涵盖
从播种到加工运输的全过程
内容特点
“苏米”标准是一项“全产业链控制”的团体标准,包括了稻谷生产技术规程、大米加工技术规范、稻谷、大米等4个部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准化作业、规范化管理
在标准的第1部分规定了水稻种植的产地环境等一般要求。为保证原料稻谷质量、便于标准化作业,体现规模效应,提出了“水稻品种选择”“原粮种源”以及“单一品种连片种植面积应不少于300亩”等要求。根据水稻生长要求及保证稻谷免受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等污染,提出了肥料、农药使用要求。通过具体规定稻谷生产的育秧、田间管理、收获与储藏等阶段的操作规程,引导水稻标准化种植。
在调研江苏大米加工企业技术现状基础上,依据过程管理方法,根据HACCP原理分析大米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制订的《第2部分:大米加工技术规范》充分体现了节点技术管控原则,规定了苏米加工企业的基本要求,苏米加工过程(包括原料收储、干燥、加工、成品包装、标识、运输等重要环节)控制要点、控制指标、追溯信息的技术规范,以实现“苏米”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立足区域、彰显特色
通过垩白度、水分、不完善粒率、脂肪酸值等指标的设定,促进田间规范化管理、精细化耕作、适时收获,指导稻谷产后收储,干燥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通过原粮的“一致性”、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设定,强调稻谷种植品种的选择,要求分品种收获、储存,以保证“苏米”的品质特色。
严格限量指标,提高安全水平
通过从稻谷生产、收储、加工、运输等全过程的生产档案建立,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保证“苏米”质量,并为“苏米”的质量安全提供追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