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7日讯(记者刘慧)记者从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中储粮启动了仓储管理“标准仓、规范库”建设,新制定及修订完善10余项操作规范,进一步健全了仓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储粮总公司监督检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100%,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达到97.7%,储粮数量质量更有保障。制定了安全生产检查指南,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全员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98%。
据了解,2016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粮食收购量和库存量连创新高、监管压力巨大、主产区仓容紧张的复杂形势下,高质量完成粮食政策性收购任务,全年粮食购销总量达到2.43亿吨。
中储粮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夏、秋粮收购仓容严重不足矛盾,中储粮高效实施100万吨跨省移库、206万吨跨县集并计划,并积极协调主产区地方政府出台腾仓扩容的政策措施。针对新产小麦因灾导致不完善粒超标问题,中储粮从减轻农民损失角度出发,合理掌握中央储备新轮入小麦质量标准,利用企业自有资金购置色选设备,免费为农民开展清杂整理,并提供预检预收、联系销售渠道等服务,千方百计缓解农民卖粮难。据不完全统计,仅小麦托市收购为六个小麦主产省农民直接增收110多亿元,展现了企业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政策性收购点多、面广、监管压力持续增大的矛盾,中储粮总公司强力推广政策性粮食“一卡通”收购系统,全年完成10076家库点建设任务,覆盖所有政策性粮食收购、粮款结算环节,在规范收购流程、实现责任追溯、严控风险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中储粮加强对委托收储库点的日常监管。总公司推广粮权司法公证,并在4130个库外储粮点完成远程监控建设,用法律和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库点的监管。
中储粮积极参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积极发挥储备轮换收购对市场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统筹系统内储备玉米轮入计划,重点用于支持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收购。10月份秋粮正式上市后,中储粮按照“始终在市、均衡收购”原则,及时入市挂牌收购,合理安排收购计划和节奏,主动与其他市场收购主体做好衔接。中储粮“在市”收购成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压舱石”。
中储粮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粮食仓储设施“全覆盖”工程。2016年总公司投资总规模69.1亿元。其中包括:大规模建设现代化新粮仓,227个项目同时动工,全年新增仓容1000万吨;同时,对老旧仓房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升级,实施9211个维修改造项目,整个中储粮系统仓储设施完好率提升至95%,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仓储设施最先进的粮食企业。
为了适应社会对优质、绿色粮源需求发展趋势,中储粮大力实施科技发展5年规划,形成了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路线。分品种、分生态区域的粮油储藏技术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6年底,中储粮系统空调控温储粮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改造1500多万吨,内环流控温储粮1700多万吨,智能通风约1800万吨。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这些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受到越来越多的用粮企业青睐。
中储粮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市场价格倒挂给中央储备粮轮换经营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储粮总公司大力实施轮换购销集约化改革,将过去以直属库为单位的轮换运作模式,向以分公司和专业化子公司为主体的统购分销、分购统销和统购统销运作模式转变。在确保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率达到95%以上的前提下,2016年实现三大谷物中央储备轮换比年初预算减亏增盈46%,进一步显现出轮换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优势。
大力推进“降本增效、降损增效、降风险增效”的内涵式发展。2016年中央储备粮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仅此一项比以往节约成本2亿元以上。在资金集中管理和物资集中采购方面,纳入中储粮总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单位全部实现了“日归集、零余额”,资金归集率达到了98%以上;创新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全年集中采购金额达到16.9亿元,比预算节约3.09亿元。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压减企业法人”,在过去三年累计压减法人户数411家的基础上,制定了2016-2018年再压减118户所属企业法人的计划。开展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处理历史遗留案件。2016年1-11月,中储粮实现销售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8%;资产总额达到12649亿元。
据了解,2017年中储粮总公司主要工作目标包括:“两个确保”继续夯实,中央事权粮食账实相符率保持100%,中央储备粮综合宜存率95%,轮换计划完成95%以上。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物流中转量达到650万吨,油脂油料加工量620万吨,营业收入2300亿元左右;完成企业法人压减50家,特困企业减亏50%;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控、损失严追、责任严究”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控重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