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深入推进反食品浪费法贯彻实施的几点考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反对食品浪费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勤俭节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表明了党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衷心拥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十分必要。

反食品浪费法的制定颁布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有效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健康舒适。

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21年粮食浪费指数报告》中估计,2019年全球共有9.31亿吨食品被送入了家庭、零售商、餐厅和其他食品服务企业的垃圾桶,占到可供消费者食用的食物总量的17%。这些被浪费的食物可以装满2300万辆载重量为40吨的卡车,这些卡车首尾相接,可绕地球整整七圈。报告分析显示,几乎每一个受到评估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食品浪费现象,且无论收入水平高低,浪费程度都相当严重。

还应该看到,节约粮食就等于节约水源。根据专家介绍,灌溉用水占全世界总用水量的2/3以上。在一些国家(如孟加拉国、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生产粮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利用中,农业用水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19年,我国农业用水量为3682.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2%,主要消耗于农田灌溉用水上。对中国而言,大致生产1公斤粮食要使用0.56吨淡水。因此,节约1公斤粮食,就可以节约0.56吨用水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减少食品浪费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延缓自然环境因开垦耕地和污染而受到的破坏,增加食物供应量,减少饥饿,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还有助于节省开支。”

(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左右。虽然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成功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据初步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自古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古训,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之一,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新时代对于勤俭节约,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大力弘扬,只有当勤俭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时尚、一种精神,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勤俭美德的观念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

(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继承发扬光荣革命建设传统的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光荣革命传统。

1933年12月,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规定对浪费行为可处以警告、撤销职务、一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的监禁。这份第26号训令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首次将“浪费”定义为犯罪。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方针中就包括“加强经济建设,开展节约运动,开展反贪污反浪费斗争”的内容。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明确提出,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要厉行勤俭节约。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从严从简,勤俭办一切事业,要求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长效机制。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负总责。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反食品浪费法的主要内容

反食品浪费法共32条,针对食品浪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一)明晰反食品浪费的理念和原则

强调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明确国家坚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科学管理、社会共治的原则,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坚持约束与倡导相结合,约束公务用餐,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外卖平台的餐饮服务行为,加强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管理,明确旅游经营者、食品经营者责任,倡导个人和家庭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要求婚丧嫁娶、朋友聚会、家庭聚餐等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科学适度点餐,文明、健康用餐。

(三)明晰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反食品浪费职责

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反食品浪费工作的领导,确定反食品浪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费工作机制,组织对食品浪费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和评估,加强监督管理,推进反食品浪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反食品浪费情况,提出加强反食品浪费措施,持续推动全社会反食品浪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反对铺张浪费,鼓励和推动文明、节俭举办活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反食品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对发现的食品浪费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六)明确要求将反食品浪费纳入道德教化、移风易俗、引导教育的内容之中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鲜明道德导向。一是明确婚丧嫁娶、朋友和家庭聚会、商务活动等需要用餐的,组织者、参加者应当适度备餐、点餐,文明、健康用餐。二是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外出就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三是家庭及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当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按照日常生活实际需要采购、储存和制作食品。四是产生厨余垃圾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厨余垃圾源头减量义务。

(七)坚持实行社会共治

深入贯彻实施反食品浪费法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起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公民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反食品浪费法第十四条强化了个人和家庭在反食品浪费中的作用,要求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外出就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家庭及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当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按照日常生活实际需要采购、储存和制作食品;第二十一条强化了学校教育在反食品浪费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国情教育,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纳入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劳动等形式,开展反食品浪费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习惯。

在孩子开始懂事和成长的过程中,在幼儿园和学校用餐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落实反食品浪费法,通过强化家庭和学校日常饮食教育,也就是“食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以事明理,循循善诱,将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尊重劳动、感恩社会的理念,融入饮食教育中,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将食品安全、健康饮食行为规范、是非标准,传授给孩子,形成健康习惯、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家风学风。

(二)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过程风险控制,改进生产工艺,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合法合规性要求,避免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带来的食品浪费

反食品浪费法第十五条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防止食品浪费的义务,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改善食品储存、运输、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降低储存、运输中的损耗;提高食品加工利用率,避免过度加工和过量使用原材料。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重要制度文件,形成了食品安全是重大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关系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关系千百万家庭的幸福生活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关系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人心向背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重要决策论断;形成了保障食品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政同责”“四个最严”“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但首先是产出来的”“全过程风险预防和控制”“依靠法治”“社会共治”等重要理念、原则和管理制度。

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不合格食品本身就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劳动,其处置还会造成环境负担。为此,必须从源头上、从全过程的角度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企业诚信自律和法律责任要求,提升企业的合规性意识和保障合规性的能力,积极主动开展研究并采取措施,减少不合格食品的数量。这既是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应有之义,也是有效减少食品浪费的必然要求。

(三)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培养良好健康饮食习惯,减少慢性病对国民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食盐消费和不充足的钾摄入(低于3.5克)引起高血压,转而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如果人们的食盐消费量减到低于5克/天的推荐水平,可以防止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死亡。降低总脂肪摄入量有助于防止成人群体不健康的体重增加,同时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可降低发展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一是贯彻实施好“食品银行”制度。针对临期食品过剩引发的食品浪费问题,反食品浪费法修订过程中,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参考国外食品银行制度,规定了食品捐赠、接受、分发食品的法律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建立捐赠需求对接机制,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向有关社会组织、福利机构、救助机构等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食品。有关组织根据需要,及时接收、分发食品。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捐赠活动。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搭建平台,为食品捐赠等提供服务。“食品银行”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减少过期食品回收后进行处理和销毁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减轻食品生产经营者处理过期食品的负担,也可避免处置过期食品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但在制度贯彻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在社会层面形成更广泛的共识,消除公众对临期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疑虑和担忧。当然,临期不是过期,临期食品的价格可能降低了,但质量安全不能降低,食品经营者依然需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比如,是否可以结合借鉴慈善法中确立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制度,探索通过相应政策安排进一步鼓励、引导、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个人在防止食品浪费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效。再比如,反食品浪费法也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需要提供打包服务,也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但实践中因不少餐馆对餐盒收费导致有的消费者不愿打包,也有的因如何判断“明显浪费”而收取费用时产生争议。反食品浪费法也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如何在经营者的经营成本、消费者的消费等方面实行更有利于鼓励引导反浪费的政策导向和措施,也需要在各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的积极研究和探索。

(五)强化反食品浪费法中的刚性条款约束,严格监管执法,强化监督检查,切实落实责任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建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铺张浪费、奢侈奢华问题严重,对发现的问题查处不力,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指使、纵容下属单位或者人员违反条例规定造成浪费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THE END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征求意见草案共32条,分别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食品、食品浪费的定义 为了明确本法的适用范围,对本法相关用语作出界定,规定本法所称食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食物。本法http://law.foodmate.net/draft/show-195246.html
2.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是为了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其目的在于减少民众对食品的浪费,保持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它是针对实践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餐饮环节为https://www.meipian.cn/3rjwdpoz
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心得体会3篇范文(6页草案共 32 条,不分章节,分别对 食品、食品**定义、反食品**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 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餐饮**表现为对食品、食物、粮食的**,涉及食用、销售、加 第 4 页共 6 页 工、储运、收获等多个环节。反食品**法草案主要针对实践中群众反 映强烈的突出问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1/6232053215004103.shtm
4.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公开制作暴饮暴食等音视频或被追责草案共32条,分别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草案明确,本法所称食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食物。本法所称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1&newsId=3457249
5.法治青年说从道德到法律,反食品浪费是件大事!值得注意的是,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仅仅是倡导和号召,已经成为生效的法律条文。马上施行,也足见立法者反食品浪费的急迫心情。 节约粮食,为何动用治国重器? 有人也许会疑惑,节约粮食是传统美德,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畴,为何要动用法律这一治国重器加以规定? 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3879226642487091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4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1年4月29日 第一条 为了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2vc4QJlWOX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了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2031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2021年)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简称反食品浪费法,是为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全文如下。 https://www.0797cx.cn/page354?article_id=111686
9.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来了!一粒粮食背后蕴含怎样的价值?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量约为700亿斤,城市餐饮每年浪费340至360亿斤食物,这还不包括我们平时在家的食物浪费,因此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有了反食品浪费法,就能更好地规范各类食品浪费行为,比如可以选择小份菜,手机外卖平台上也会标示出具体的食物的分量。对于那些暴饮暴食的吃播,我们要http://m.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wpkhk5XDBI7jW6PRQoB2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