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命之源,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克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点明了“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三个着力点及“稳面积、提单产、防灾减灾”三个重点,为稳住国家大局发挥“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温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导致一些国家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对我国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粮,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面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依靠科技创新保粮丰产、保护耕地及黑土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实现大突破大跨越,但小农户占据多数仍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未来在粮食生产领域的新旧动能转化中,应当注重这一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手抓农业前沿科技领域突破,提升种业技术水平,促进粮食生产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手抓小农户融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幼小衔接。
粮食安全不仅需要重视粮食生产中的增量,也要统筹管理好粮食存量,做好节粮减损,避免粮食浪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必须“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要实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切实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和食品损耗浪费,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使小农户在粮食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过程中享受现代技术和市场体系的服务,帮助农户减损增设,降低农户储粮损失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之问。仓禀实,天下安,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广袤田野将铺展更加斑斓的丰收画卷,中国饭碗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李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