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物质民俗文化之一的民具,科学地分类乃是研究、展示和陈列的前提。但在日本,由于学者们着眼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曾提出过许多分类法,比如,按照用途和功能分类;按照材料和质地分类;按照形态或形制分类;按照制作方法分类;按照博物馆陈列的需要分类等等。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我认为日本学者宫本常一的“功能分类法”比较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应当在他的功能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我国自己的民具分类体系,为开展民具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分类、普查的基础上,就要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研究工作。大体上有以下这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中国传统民具大辞典》的编纂;
(2)以县为单位,组织力量编写和绘制该县的《民具志》和《民具图录》;
(3)在广泛搜集传统民具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民具博物馆》;
(4)进行各种专题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①民具材质与形制演变的研究;
②民具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④民具(作为商品)流通问题的研究;
⑤中国民具与周边各国民具的比较研究;
⑥某种民具变迁史或传播史的研究;
⑦传统民具与生活用品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⑧民具的再生与振兴地方经济的研究;
⑨民具博物馆展示的原则与方式的研究;
⑩民具与人类智能关系的研究。
至于民具的分类、普查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觉得下列四个方面比较重要:
(1)使散乱无序的、数量众多的民间器物体系化、秩序化、全景化,有助于揭示其产生、发展、演变和流传的规律性。
(2)可帮助广大民众深化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工具和生活用品,而这些民具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智能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对民具各个层面本质特征的细致研究,对“人与文化”这个大命题才会有具体而真切的理解。
(3)有助于揭示民具在人类生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性质,从而对人类智慧(思维)和技巧进步的阶段性和创造能力的无限性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并为保存和恢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记忆作出贡献。
(4)民具是人类手臂功能的延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如果说古代传统的狩猎、采集、种植、养牧和民间手工业,也是对自然的某种变革,那么这只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向自然的适度索取与低度控制,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未改变自然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现代工业则不然,它以其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科技手段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物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使自然的本质发生了变异。而现代工业所造成的物境,在给人类带来极大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空前威胁,。并导致了人性的变异。所以说,传统民具的研究,对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途径和恢复真善美的人性是有重要意义的。